明朝滅亡后,很多人對崇禎深表同情,并說他非亡國之君,都是大臣誤他;其實不然,大明朝后期的徹底崩盤和崇禎皇帝的一系列騷操作有著極大的關聯:
鏟除閹黨后的失衡棋局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之初,以雷厲風行之勢鏟除了魏忠賢及其閹黨勢力,彼時朝野上下一片歡呼,眾人皆贊新帝果敢有為,期盼著大明能就此扭轉乾坤,重回盛世軌道。
魏忠賢當權時,雖惡名昭著、黨同伐異,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東林黨形成制衡。
崇禎帝扳倒魏忠賢后,未曾深謀遠慮如何重構朝堂權力架構。閹黨覆滅,東林黨瞬間失去掣肘,勢力如脫韁野馬般迅速膨脹。他們打著 “不與民爭利” 的幌子,力主廢除魏忠賢時期的諸多賦稅政策,尤其是江南工商稅、海稅等被相繼取消。這直接導致朝廷財政收入銳減,本就因連年戰事、災荒而吃緊的國庫愈發空虛。
錯信文官,自毀長城
(一)袁崇煥之死
在崇禎帝諸多令人扼腕的決策中,錯殺袁崇煥無疑是其中極具災難性的一步。崇禎帝性格多疑,對邊關大將手握重兵本就心存忌憚。皇太極瞅準這一弱點,精心策劃了一場反間計。他故意讓被俘的明朝太監聽到后金將領 “閑聊”,暗示袁崇煥與后金有密約,隨后又將太監放回。崇禎帝聽聞太監密報,又聯想到袁崇煥此前擅殺毛文龍、私自與后金議和等行徑,怒火中燒,猜忌之心頓起。在未經詳實調查、未給袁崇煥充分辯解機會的情況下,便將其下獄問罪,最終處以凌遲極刑。
袁崇煥一死,明朝北方的抗清防線瞬間崩塌。關寧鐵騎失去統帥,軍心渙散;邊軍將領人人自危,生怕步袁崇煥后塵,作戰時畏首畏尾。后金則趁勢步步緊逼,此后多次突破長城防線,大肆劫掠關內,明朝的國防壓力陡然劇增,陷入了被動挨打的艱難困境。
當然袁崇煥也有他個人的毛病和缺陷,比如愛吹牛逼,擅權,但是至少在當時他還是可用之人,殺之且凌遲有點過了。
(二)孫傳庭的悲劇
孫傳庭,這位明末的能臣良將,同樣為崇禎帝的剛愎自用所累,落得個悲慘結局。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已成燎原之勢,崇禎帝驚慌失措之下,又想起了孫傳庭,強令他率拼湊而成的軍隊出關迎戰。最終,在柿園之役、潼關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中,孫傳庭的軍隊因寡不敵眾、后勤不濟而慘敗,他本人也戰死沙場。孫傳庭一死,明朝再無可以制衡李自成的軍事力量,明朝的滅亡鐘聲已然敲響。
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一)南遷之議的流產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勢如破竹,一路向北京逼近,大明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值此生死存亡關頭,南遷之議被擺上了桌面。南京,作為明朝的留都,有著完備的行政體系,且江南地區富庶繁華,物力、人力充足,是理想的避難與東山再起之地。
崇禎帝并非未曾心動,他深知形勢危急,南遷或許能為大明保留一線生機。然而,當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南遷的想法時,卻陷入了群臣的沉默與推諉漩渦之中。
崇禎帝瞻前顧后,既想南遷保命,又不愿主動承擔放棄北京的責任,期望大臣們能齊聲贊同,為他撐起一把 “遮羞傘”。最終,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崇禎帝被困紫禁城,錯失了這一可能扭轉乾坤的機會,只能坐以待斃。
(二)和談的夭折
其實,后金方面皇太極出于自身戰略考量,曾多次向明朝拋出和談的橄欖枝。如天啟七年,皇太極派使者前來吊唁天啟帝時,便委婉表達了和談意愿;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圍剿農民軍計劃時,亦主張與清和談,以換取喘息之機,集中力量平定內亂,彼時崇禎帝也曾短暫心動。
然而,崇禎帝更是害怕被扣上 “賣國” 的帽子,遭后世唾棄。陳新甲遵照旨意,暗中與后金使者往來磋商,眼看和談即將達成初步協議。卻不想,陳新甲的家童誤將和談密函當作普通塘報傳抄出去,消息瞬間傳遍朝野。群臣嘩然,紛紛彈劾陳新甲,要求嚴懲。崇禎帝為了撇清關系,避免自己遭受罵名,竟將陳新甲下獄問罪,最終斬殺,致使和談徹底夭折,明朝也因此失去了緩解外患、集中精力解決內憂的最后機會,在覆滅的深淵中越陷越深。
財政 “昏招”,動搖根基
崇禎二年,刑科給事中劉懋上書,痛陳驛站積弊,稱驛遞用于公務者僅占十分之二,用于私事者高達十分之八,提議裁撤驛站以節省開支,將省下的驛卒薪俸用于遼東戰事。崇禎帝聞之眼前一亮,當即準奏,任命劉懋專門負責驛站整頓事務,大力推行裁驛之舉。
這一決策看似精明,短期內朝廷確有斬獲,據記載,各省共節銀六十八萬余兩。但崇禎帝與劉懋卻忽視了深層次隱患,驛站系統猶如一張龐大的就業網,維系著無數底層民眾生計,尤其在災荒頻發的明末,驛站工作是許多貧苦家庭的救命稻草。裁撤令下,全國數萬名驛卒瞬間失業,其中就有來自陜西米脂的李自成。
為節省六十八萬兩銀子,卻引發了動搖國本的連鎖反應,崇禎帝裁驛之舉,無疑是拆東墻補西墻的短視行為,親手為大明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重磅炸彈,讓本就搖搖欲墜的江山在農民起義的烽火中加速沉淪。
性格缺陷,君臣離心
崇禎帝朱由檢性格多疑且剛愎自用,這一性格特質猶如一顆毒瘤,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肌體中迅速擴散,致使君臣關系急劇惡化,成為明朝覆滅的重要推手。
在位十七年,他頻繁更換閣部臣僚,先后任免五十多位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亦更迭十七次之多。如此行徑,令朝中大臣人人自危,為求自保,紛紛選擇明哲保身,不敢再直言進諫、放手施為。
崇禎的刻薄寡恩更是寒了臣子之心。
在崇禎末年,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朝廷財政枯竭,軍餉無以為繼。崇禎無奈向大臣們募捐,期望他們能為國解囊。然而,大臣們深知崇禎的多疑與刻薄,害怕捐款后惹來殺身之禍,或被崇禎惦記上,紛紛哭窮,不肯出力。
崇禎帝的性格缺陷,破壞了朝廷內部的凝聚力,讓臣子與皇帝離心離德,政令不通,決策難以有效執行。
所以別再說他什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了,他不是不想跑,不是不想媾和,只不過機會錯失了罷了!也別提什么諸臣誤他了,反而是他坑死了一大批的忠臣良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