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背后,其實暗含著這樣的假設:只要讀書,就能改變命運。
如今,這一假設依然成立嗎?
不妨看看美國的情況。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10%的美國家庭擁有70%以上的財富,這意味著富人家族的財富幾乎是其他家庭的10倍。并且,美國社會的收入差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持續擴大,這些富裕家庭不僅在收入上遙不可及,更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享有幾乎壟斷的資源。
邁克爾·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中引用了一項調查數據:據統計,擁有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家庭,孩子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幾率僅為11%;而來自大學畢業家庭的孩子,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幾率則高達80%。
這組數據也許意味著,當初的「美國夢」已經破滅了:即使孩子再「吃苦」,也往往無法突破家庭背景的限制。
相較于苦苦讀書,對孩子未來的教育和職業成功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反而是——家庭背景。
邁克爾·桑德爾還引用了另一項數據,美國頂級大學的學生中,大約70%來自于收入最高的20%家庭。而來自底層收入家庭的學生,僅占不到10%。
因此,桑德爾在書中寫道:我們相信教育是社會流動的關鍵,但當教育成為精英階層的專屬特權時,教育的公平性已經遭到破壞。
今天的美國,階級固化嚴重,社會流動性大大降低。
現實早已不再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好萊塢式的故事。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機會,因為,成功與否,往往決定于你出生在哪個家庭。
無論貧富,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通過知識的力量,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不同的道路。
我們堅信,孩子的人生可以通過「努力學習」被重新書寫,而教育,是唯一的捷徑。
「現在不吃上學的苦,以后就會吃生活的苦」,正是這種信念的眼神。
于是,很多父母勒緊褲腰帶,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
在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2000年前后),農民會把地里的麥子割了、牛羊賣了,供孩子上學;城市里的打工者會節衣縮食,用微薄的收入給孩子報課外班。
甚至,當年屢屢見報的是,某個村里出了一名大學生,全村人都會湊錢供他念大學。
可是,現在依然如此嗎?
邁克爾·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中用冷冰的數據揭露出:在美國,教育從來都不是公平的戰場,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背后藏著深深的階層壁壘。
如果你來自富裕家庭,想進名校,不是問題。
你可以住在學區房,享受最頂尖的基礎教育;你可以請最貴的家教,拿到優異的標化考試分數;你甚至可以靠父母的捐贈,輕松獲得錄取通知書。想要爬上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對于富人家的孩子來說,成功幾乎是默認選項。
但問題是,如果你來自底層呢?
如果你的家庭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即便你再聰明,再努力,數據告訴你——在美國,只有不到10%的機會進入頂尖大學。
這公平嗎?
想象一下,一個來自工人家庭的孩子,每天清晨四點起床,擠在小房間的角落里學習。
他的父母在工地上揮汗如雨,用粗糙的雙手為他賺取微薄的學費。這個孩子直到,自己不可以失敗。他相信「吃苦就有出路」,于是每天啃著最難的試題,熬著最晚的夜。他在同齡人玩耍時埋頭苦讀,在別人享受假期時參加補習班。
可是,當他最終考入一所普通大學時,卻發現職場的大門依然對他緊閉。
他沒有高端的社交圈,沒有機會進入頂級的實習項目,更無法和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競爭。他以為「吃了上學的苦,就能擺脫生活的苦」,但現實狠狠嘲笑了他的天真。
這不是孤例,而是現實。
桑德爾直言,美國社會的精英教育早已成為特權階層的「游戲場」。那些名校的優待,只屬于有錢有勢的家庭,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注定只能望著象牙塔嘆息。無論你多努力,無論你多拼命,始終只能站在起跑線的后方,望著那些精英階層的孩子輕松越過終點。
這就是現實。
桑德爾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教育不再是為所有人設計的公平系統。相反,教育變成了少數精英階層的專屬資源。富裕家庭的孩子能進入哈佛、耶魯等頂尖名校,早在他們踏入課堂之前,已經通過家庭資源和社會網絡為自己鋪好了「捷徑」。他們不單單是在學習,更是正在通過這一過程,維護和強化自己的社會地位。
這不是靠吃苦或者拼命努力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占有和掌控。
桑德爾進一步指出,富裕家庭不只是有能力提供最好的早教、最廣泛的課外活動,還能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巨額捐贈,為孩子打開名校之門。對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教育是一項投資,能換來名校的「綠燈」;而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名校幾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
名校不再是通過知識評定的場所,而是某些特定階層的專屬俱樂部。
美國這種精英教育的「傲慢」,不僅是知識的不平等,更是社會機會的不平等。
站在普通家庭的孩子角度來看,所謂的「吃了上學的苦」,根本不能解決生活中的苦。
在一個精英教育牢牢掌控的體系里,哪怕我們已經拼盡全力,依然可能被階層壁壘所困。那些通過資源和關系通關的孩子,早已在起跑線前就占盡了優勢,而那些沒有特權的孩子,依然在為同一目標艱難跋涉。
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辦?
我是相信吃苦的。
畢竟,基本功部分的學習,從口算心算,到背下來26個字母表,這些基礎知識是孩子未來成長的根基,是思維的鍛煉,是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孩子認知世界的第一步。
所以,我絕不會否定「吃苦」背后所包含的努力和付出。
基礎知識一定要牢靠,才能幫助他們未來學習更抽象的理論。
然而,我強烈反對盲目吃苦。
什么是盲目吃苦?就是那些沒有方向、沒有目的的艱苦奮斗,是一味地追求表面成績和外部評價,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興趣、天賦和潛力。那種單純為了「應試」而硬生生地把孩子推向一條條機械化的教育軌道,讓他們成為無休止的考試機器的「多刷題、刷難題、上更多的輔導班、考更多的試、參加更多的大師賽、拿更多的證書、刷更漂亮的簡歷」……這樣的「吃苦」我不能支持。
一個孩子,如果只是為了迎合家長和學校的期望,不斷強化應試技能,他將很容易喪失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失去發現世界的激情。
最終,即使這些孩子考上了好學校,拿到了高分,他們也未必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他們難以獨立,也難以獲得向內追尋的寧靜,并且當他們發現像美國這樣階層固化的事實時,反而會轉頭怪罪自己的父母,怪罪自己沒有出生在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教育,是點亮孩子。
當孩子自己感興趣時,自然會付出努力,甚至自愿承擔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些挑戰本身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是他們自愿去克服的,而不是單純為了「避免懲罰」或者「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承受的「苦」。
對于那些真正必要的「吃苦」,我們需要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以及這種積累帶來的提升和快感,而不是讓這種吃苦變成無意義的重復。今年,
我對馬斯克的一個采訪,印象深刻。主持人問他,在AI時代,會給孩子什么樣的建議。馬斯克罕見地沉默了26秒。
未來會變成什么樣,沒有人知道;但生成式AI所帶來的變化,已經替代了很多需要經年累月「吃苦」才能由熟手所創造的中等質量的產出。未來的教育,不僅僅是吃苦,更是適應變化。時代變化太快了。我們不能再簡單地把「吃苦讀書」,通過高考改變人生乃至家族命運,視為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因為時代和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這一規則。
我覺得,我們需要放下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執念,不能讓孩子在「吃苦」中喪失個性和創造力,而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不確定性,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發現新的機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創造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