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第一卷)敵我詳情及初戰》的第4篇連載,在書中位列第二章 美軍大換血,第一章是介紹美軍高級將領之間的派系和矛盾,以及對作戰產生的影響(志愿軍入朝前),第二章是介紹美軍中級軍官的調整及對美軍的影響。本文前篇:
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山頭斗爭、永不停息,與人斗、其樂無窮
想獲得這本書的讀者只能關注“這才是戰爭”公眾號,留言或私信我來獲取。
第二章 美軍大換血
蘭德魯姆的軍事生涯本來和沃克沒有什么交集,他畢業于1911年,馬上就要60歲了。二戰中的阿圖島之戰,美軍第7師師長阿爾伯特?布朗表現不佳,被蘭德魯姆替換,蘭德魯姆也因阿圖島的勝利脫穎而出。在諾曼底登陸中,他又因第90師表現不佳接任師長,這次卻未能成功,被柯林斯撤職。馬歇爾給了他第二次機會,但艾森豪威爾卻不喜歡他,拒絕讓他再次出任師長。最終在二戰結束后,蘭德魯姆成了第5集團軍的人事處長,軍銜還是上校。沒想到沃克卻因為蘭德魯姆在諾曼底被柯林斯撤職一事想起了巴頓,頓時起了惺惺相惜之感,蘭德魯姆一下子成了沃克手下的紅人,居然取代了沃克多年的好友威廉?科利爾當上了第5集團軍參謀長。
威廉?科利爾
遭到好友“背叛”的科利爾去了約翰?霍奇的第24軍。朝鮮戰爭爆發后的7月6日傍晚,沃克給科利爾打電話,要他在次日上午在橫濱向他報到。可當科利爾報到后,沃克居然告訴科利爾,希望科利爾盡可能早些去韓國設立第8集團軍司令部,參謀長蘭德魯姆暫且留在日本,科利爾暫時在韓國代理第8集團軍參謀長,一直到蘭德魯姆去韓國為止。[1]科利爾聽了之后是什么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全美軍都知道,沃克的心思就是為了讓蘭德魯姆能在退休前再次獲得將星。要說蘭德魯姆無能,肯定不是,但很能干,也不見得。他實在太老了,精力不濟,李奇微考察后認為,第8集團軍的參謀工作在蘭德魯姆的領導下簡直就是一團糟。
但蘭德魯姆的降職(沃克強烈要求留下,改任副參謀長)對美軍來說反而是好事,布萊德雷給沃克派來了自己在第12集團軍群時的參謀長列夫?艾倫少將。艾倫既是沃克的老同事,兩人早在1916年就一起在第13機槍營共事,又是布萊德雷的心腹,在美軍中以能力出眾聞名,是第8集團軍參謀長的合適人選。
列夫?艾倫
作戰處長巴特利特和他的三個助理參謀都是炮兵出身,對此李奇微覺得炮兵軍官不該出現在作戰部門這樣的要害崗位上,華盛頓聽取了東京的意見,換上了遠東司令部的助理作戰參謀約翰?達布尼上校。這個人選就有意思了。當初,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失利后,轉眼就在凱塞林山口把美軍第2軍打得落花流水。美軍起用巴頓接任第2軍軍長,巴頓接任前的第2軍參謀長就是達布尼,巴頓看不上他,把他趕回了美國。達布尼的水平到底怎么樣?很難評價,但肯定不會差,畢竟他后來可是美軍中將,對于志愿軍入朝的判斷也很準確。但在朝鮮戰爭中他也是倒霉蛋,因為后來的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討厭他,先架空,再撤職,這是后話。
指揮機關調整后,接著就是作戰部隊了。通過之前的戰斗,沃克對于很多美軍將校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評價。本卷第一章只展開敘述志愿軍即將在第一次戰役西線遭遇的美軍騎兵第1師、第24師,陸戰第1師在東線戰斗展開前詳述,第2師、第3師、第7師和第25師在第2卷詳述。
美軍各級軍官的調整其實早就該進行了。二戰結束后,轉入和平期的美軍遇到了全世界軍隊在和平年代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很多年輕人失去了戰爭中的臨時軍銜,降為低一級的軍銜,而他們的職位則被熬資歷的老軍官們占據。這些人既沒有戰功又沒有能力,但他們卻有資歷。
這時美軍第24師的師長是約翰?丘奇準將,他已經58歲了,身體虛弱,整天病懨懨的看著一副有氣沒力的樣子,還有嚴重的關節炎,幾乎連路都不能走。美軍第24師的前任師長迪恩被俘后,丘奇臨危受命出任第24師師長,雖然丘奇好像也沒干多少事,但在勝利就在眼前時撤換他,有卸磨殺驢之嫌,會引起廣泛的非議。所以沃克不會動他,也不能動他。
同樣58歲的副師長皮爾森?梅諾赫準將就沒那么好運氣了。梅諾赫是西點軍校1915年畢業生,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的同學,卻沒有自己同學的官運亨通。但梅諾赫仗著自己資格老,動不動反過來給師長迪恩下命令,非常欣賞迪恩的沃克早就想換掉他了。
加里森?戴維森
沃克找來了自己的老熟人,原來巴頓手下的工兵軍官加里森?戴維森(西點軍校1925年),戴維斯本來到韓國是來修建“戴維斯防線”的——保障第8集團軍從釜山逃命的最后防線。可他抵達后戰局好轉,他一下子沒工作可干了,這不,沃克就想起這個“自己人”了。
現在的第19團團長是內德?摩爾上校(西點軍校1930年),他是空降兵出身,參加了二戰卻沒指揮過部隊,一直干作戰參謀,最后在沃克的第8集團軍出任作戰參謀,得到了沃克的賞識。第19團原來的團長梅洛伊上校受傷后,沃克把他給派了過去。而沃克的兒子山姆?沃克正在摩爾手下服役。摩爾在第19團的表現被美軍評為“一流”。這個“一流”到底怎么樣?馬上就會被志愿軍檢驗。
理查德?斯蒂芬斯
第21團的團長是理查德?斯蒂芬斯上校(西點軍校1924年),二戰時是第30師的參謀長,但未指揮過部隊作戰。他從日本過來參戰時就是團長,沒有被替換,在前期的戰斗中也被美軍評為“一流”。后來斯蒂芬斯當了美國陸軍軍事歷史處處長,對朝鮮戰爭前半年的官方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說不定對其評價會產生影響。
第5團戰斗隊的指揮官是第5團團長約翰尼?斯羅克莫頓中校(西點軍校1935年),他原本是第5團第2營營長,是朝鮮戰爭中美軍第一個晉升團長的營長,換下了被第25師師長基恩少將所不滿的原團長戈德溫?奧德韋上校(李奇微的人,艾森豪威爾卻不喜歡他,否決了對其準將的推薦)。斯羅克莫頓確實相當有能力,是個值得注意的對手。
3個團的9個營長也全部換成了在二戰中有指揮經歷并獲得勛章的老兵。美國人稱“第24師成為第8集團軍中最可靠的部隊之一”。[2]不過,美軍馬上就要面對志愿軍了,對第24師的這個評語,志愿軍同不同意呢?
相對于美軍第24師的“權力平穩過渡”,騎兵第1師就是一出鬧劇了。
師長蓋伊的位置非常穩,沃克對誰下手都不會對自己的鐵哥們蓋伊下手。副師長弗蘭克?艾倫準將也不會有問題,他可是艾森豪威爾的首席宣傳官。師炮兵指揮官查爾斯?帕爾默準將(西點軍校1924年)也沒問題,他和他的哥哥——第82空降師師長威利斯頓?帕爾默少將——這對將軍兄弟是美軍炙手可熱的明星,后來這兄弟倆都成了美軍上將,是美國陸軍歷史上唯一一對。
克羅姆貝茲和帕爾默
但下面的團長職務就熱鬧了,從日本去韓國的三個團長已經全部被撤職了。騎兵第5團的團長卡爾?羅森伯格上校先被撤職,接替他的是馬塞爾?克羅姆貝茲上校(西點軍校1925年)。雖然克羅姆貝茲也已經49歲了,年齡一樣偏大,而且蓋伊并不中意他,但帕爾默和他關系很好。此人在二戰中也沒有指揮過部隊作戰,但很有軍事才干,以后會成為志愿軍的勁敵。不過志愿軍將面對的騎兵第5團團長卻不是克羅姆貝茲,美軍攻占平壤后,蓋伊以克羅姆貝茲“熟悉地方工作”為由,讓他去當平壤的軍政長官,團長由騎兵第8團的第3營營長約翰尼?約翰遜中校(后來的美軍上將、越戰時期的美國陸軍參謀長)代理。
所以得跳過騎兵第7團先說騎兵第8團。從日本入朝時,騎兵第8團的團長是雷蒙德?帕爾默上校(西點軍校1924年),巴頓手下的參謀,沃克和蓋伊一直不愿意動他,可他表現實在不佳,仁川登陸后,美軍第8集團軍轉入反攻時騎兵第1師還屢吃敗仗,9月底蓋伊決心拿下他時,本意想讓約翰遜接任團長。
可之前五角大樓派給第8集團軍4個備用團長,第1軍軍長米爾本選擇了自己的老部下——米爾本當師長時手下的營長哈勒特?埃德森中校(西點軍校1934年)接任騎兵第8團團長。這一任命讓約翰遜暴怒,他對副師長艾倫說:“新團長怎么了?我的軍銜比他早大約八個月,軍校畢業早一年。如果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團,你應該撤了我的營長,找其他人。他承認了我是對的,因為我的論點有些道理。”[3]為了安撫憤怒的約翰遜,所以才有了克羅姆貝茲去干地方行政工作一事,以方便約翰遜升任團長。
比利?哈里斯
騎兵第7團的原團長塞西爾?尼斯特上校比雷?帕爾默早撤職幾天,9月20日,忍無可忍的蓋伊將其撤職,卻任命第77野戰炮兵營營長比利?哈里斯中校為團長,哈里斯的西點軍校同學、該團1營營長皮特?克萊諾斯中校怒火中燒,他覺得自己才應該是新團長。克萊諾斯完全搞不清情況,他怎么能跟哈里斯比?哈里斯的父親、叔叔、哥哥全是美軍的將軍,哈里斯本人在西點軍校就讀時,因為身體原因被學校宣布為不予畢業。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把他叫去華盛頓,就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你能當軍官嗎?”哈里斯說:“是的。”麥克阿瑟說:“我也這么認為。”于是哈里斯順利畢業。[4]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埃德森的上任,美軍第8集團軍12個團長全部換成了西點軍校畢業生,營長基本上是西點軍校畢業生。
別看美軍將校們為了官職鬧得一團糟,但在這一團糟中,美軍第8集團軍完成了營團兩級軍官的換血,至少現在團長營長都是被美軍評價較高或在戰爭初期表現出色的。
而志愿軍將要遭遇的另一個美軍師——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朝鮮戰爭初期美軍表現最好的部隊,其軍官并沒有像美國陸軍師那樣遭到大規模撤換,也無需撤換,所以在志愿軍遭遇他們時再來介紹其軍官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朝鮮戰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指揮官的能力水平對戰爭的影響特別大,同樣的,對其指揮的部隊的戰斗力水平影響也特別大,美軍完成中層軍官的換血,其實標志著戰斗力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那美軍到底是什么情況,是什么樣的戰斗力水平?這個問題要結合多個方面來講。
[1]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Roy E. Appleman, p.109.
[2] The Forgotten War America in Korea, 1950-1953, Clay Blair, p.223.
[3] Johnson oral history,轉引自The Forgotten War America in Korea, 1950-1953, Clay Blair, p.310.
[4] The Forgotten War America in Korea, 1950-1953, Clay Blair, p.215-2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