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林制作的泥塑土陶作品。 受訪者供圖
王志剛制作的泥塑黑陶工藝品。 本報記者 郝穎攝
薛忠林制作的泥塑土陶作品。 受訪者供圖
王志剛制作的泥塑黑陶工藝品。 本報記者 郝穎攝
本報記者 郝穎 周恒宇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滋養萬物的根基。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給泥土賦予傳奇色彩。千百年來,生活在富縣的民間匠人用雙手把泥土變成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展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日前,記者走進富縣,探尋泥塑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
千年泥塑 生生不息
“早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富縣地區就出現了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在造型和制作工藝上展現出人們對美的追求。”富縣文化館副館長徐莉介紹。
“北宋時期,富縣的田氏泥孩就享譽天下,成為備受推崇的藝術品。”徐莉說,“田氏泥孩造型生動、形態各異、寓意吉祥,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承平時,鄜州(今富縣)田氏做泥孩,名天下。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詩人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卷五》中詳細記錄了田氏泥孩的興盛。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人把泥孩稱為“摩侯羅”,并將之視為祥瑞之物,寓意吉祥和幸福,這使得田氏泥孩在當時成為一種備受尊崇的藝術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富縣泥塑藝術逐漸發展壯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目前,富縣泥塑分為兩種流派:一種是取材紫砂巖土的紫砂陶藝——泥塑土陶,另一種是取材黃土高原黏土的黑陶工藝——泥塑黑陶。
泥塑土陶作品以人物造型為主,古樸粗獷、形態無窮、憨姿喜人。泥塑黑陶作品多為傳統的鼎、尊、瓶、爐、壺等,造型豐富、風格典雅,采用干刻手法形成陰影效果,使圖案表現更加豐富,立體感強,有較高收藏價值。
發展至今,富縣泥塑在造型上更加精美,在色彩和裝飾上也更加豐富多彩。從節日慶典到日常生活,富縣泥塑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韻泥香 匠心傳承
人物、動物、瓜果……富縣泥塑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志剛的工作室內,擺放著各種樣式的黑陶工藝品。
“黑陶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先要洗泥、醒泥,用紗布將泥過濾制成泥坯,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壓光,也就是用牛角或貝殼在泥坯上反復碾壓、打磨,直到泥坯表面密度增大、光滑如鏡。完成以上步驟,才能用特制的工具在上面雕刻出圖案。”2024年12月4日,王志剛介紹,“這些環節完成后,才能進行燒制。燒制好后,還要進一步創作。”
說話間,王志剛輕輕拿起一件黑陶作品。“目前,我們的制作工藝有鏤空和影雕兩種。我手里的這件作品就是用影雕工藝制成的。影雕是在燒好的坯子上雕刻圖案,成型后黑白對比分明、層次清晰。”他說。
黑陶之美不僅在于其形態與圖案,還在于其表面純凈無瑕的黑色。這種獨特的黑色是通過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燒制過程難度極大,對技術要求極高,成品率往往只有40%左右。
為了提高黑陶成品率,王志剛苦心鉆研。“2000年,我們成功地破譯了黑陶燒制‘密封熏煙滲碳’密碼,使燒制的黑陶不僅黑中透藍、溫潤如玉,還油潤光亮。”王志剛說。
如今,富縣泥塑這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在王志剛等匠人的傳承與創新下,正以獨特的魅力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2024年12月5日,陽光正好,記者走進位于延安紅街的富縣泥塑工作坊,富縣泥塑市級非遺傳承人薛忠林正在向游客介紹泥塑的制作工藝與發展情況。他身后,是一個個造型可愛、表情夸張的泥塑。
陜北說書、雙吹嗩吶、鋤地、喊山……薛忠林是富縣泥塑土陶工藝的代表,他的作品多以人物造型為主,取材于陜北民間。
一塊泥,要經過搓、揉、抹、塑、捏、雕、燒等步驟,才有機會成為一件作品。
“為了使作品新奇、夸張,我將民間剪紙、面花的制作手法融入創作中。在雕塑語言上,我應用了圓雕與浮雕結合、鏤空與雕畫融合等藝術手法。”薛忠林告訴記者,有時,制作一件作品,他要琢磨好幾個月,從早忙到晚是常態。
外形簡約、造型語言豐富、文化內涵深厚……薛忠林的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和國內外收藏家收藏,得到廣泛好評。2010年,薛忠林被授予“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前不久,他制作的《信天游系列》在延安市民間文藝作品大賽中獲獎。
“我希望將非遺技藝與陜北傳統的風土人情相結合,制作出更多具有陜北特色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這片黃土地。”他說。
魅力非遺 融入生活
2024年12月5日,王志剛來到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為學生傳授泥塑制作方法。
“泥塑不僅能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還能將黃河文化、陜北風土人情融入學校美育教育中。”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美術教師馬珍珍說。
近年來,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零距離接觸泥塑制作,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2021年起,王志剛被該校聘為非遺課程指導教師。目前,他已向2000余名學生傳授泥塑制作技藝,并從中發現了不少泥塑“苗子”。
2023年12月,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憑借傳承富縣泥塑入選2023—2025年度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名單。
“讓非遺融入更多人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熱愛陶藝、學習陶藝,是我作為非遺傳承人畢生的追求。”王志剛說。
為進一步加強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提升非遺傳承人及愛好者的整體素質和技藝水平,去年8月27日至9月5日,富縣舉辦2024年“鄜州非遺薪火傳”技能培訓班,吸引了120余人參加,其中包括來自富縣各個學校的美術教師。
“我們希望通過教師的學習和實踐,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給下一代,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了解泥塑藝術。”富縣文化館副館長徐莉說。
近年來,富縣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保護體系,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宣傳培訓,引導社會參與,全面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截至目前,富縣共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7項、縣級以上非遺傳承人108名,建成非遺綜合展館1個、非遺傳習所21個、省級非遺工坊2個,培育發展非遺展演團隊5個,授徒傳藝5000余人。
“我們將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加大傳承人培訓學習力度,提高開拓創新意識、守正創新水平,緊盯市場需求,推進跨界融合,促進作品多元呈現。”富縣文化館館長徐傳榮表示。
王志剛:用心傳承“土與火的藝術”
2024年12月5日,王志剛在制作泥塑黑陶工藝品。
本報記者 郝穎文/圖
從窯中將燒制好的黑陶取出,在其表面進行影雕創作,然后放入水中清洗……不一會兒,一個栩栩如生的黑陶工藝品便在他手中誕生了。2024年12月23日,記者走進富縣黃河陶藝作坊時,王志剛正全神貫注地制作黑陶。
生在黃土地,長在洛河畔,王志剛是土生土長的陜北人,也是富縣泥塑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近30年間,他悉心創作,將一塊塊平凡的泥巴塑成了萬千姿態的藝術品。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王志剛說,“1998年,我有幸到延安新華陶瓷廠的刻繪車間工作,開始了我的陶藝生涯。”為了進一步提升技藝,王志剛還專門到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學習,并到宜興、景德鎮、佛山、淄博等地學習陶藝制作技藝。
這些寶貴的經歷,不僅拓寬了王志剛的藝術視野,還為他后來的泥塑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富縣泥塑分為土陶和黑陶兩種,王志剛對黑陶尤為偏愛。他介紹,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等特點,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為了把這門技藝做精做好,2001年,王志剛在家中辦起富縣黃河陶藝作坊,并于2009年4月創立富縣黃河陶藝有限公司。
王志剛對泥塑幾近癡迷,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泥塑研究中。從選泥、制作,到燒制、雕刻,每一個細節他都精心對待。有時,為了畫好一雙傳神的眼睛,他會熬上一個通宵。
傳統技藝要傳承更要出新。王志剛十分重視產品樣式的創新,將黑陶技藝、民間傳說、黃土風情相結合,創作出許多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
2018年,作品《門神》在第三屆中國黑陶藝術展中獲得金獎;
2020年,作品《事事如意》被建水紫陶博物館收藏;
2022年,作品《中華鼓王》在第五屆中國四大名陶展中獲得金獎;
跟隨王志剛的腳步,記者來到獲獎作品展示區。展架上琳瑯滿目的作品十分吸睛。“這些作品是我的驕傲,也是我前進的動力。”王志剛笑著說。
憑借過硬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他的作品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喜愛。
王志剛說:“我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上泥塑這門傳統技藝。同時,我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傳承人,讓富縣泥塑這門藝術薪火相傳。”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