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島蛤蜊的民謠,我記得是:西大深的蛤蜊,一挖一麻袋。
7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都有過在棧橋東側的灘涂趕海挖蛤蜊的經歷。現在2中的地方,當年是青島河的入海口,入海口附近的地界就是挖蛤蜊的絕佳地點。周日的時候,趕上
退大潮,一家人帶著小鐵桶和自制的小耙子,蹲在烏黑的泥里挖蛤蜊。小孩子也會找到幾個在石頭縫里生存的小螃蟹什么的。
德縣路、博山路、肥城路交界的市場(王挺攝影)
中學放暑假的時候,我會去博興路那個臟臟的市場去買蛤蜊,一毛五一斤。賣蛤蜊的小販每人都是推著帶有鐵盒子的獨輪車,與現在工地上運送沙石的獨輪車毫無二致,只是里面盛滿了新鮮的蛤蜊。那時候蛤蜊上市總會很晚,下午你去買蛤蜊的時候,蛤蜊往往總是帶著太多的泥。
以前青島蛤蜊,只有春夏有,而今養殖的蛤蜊常年都有的吃。我還記得的一個強烈對比的場景是:一對衣著光鮮,男士大背頭、筆挺的西裝,女士燙發、紅色婚紗、手捧塑料花的新人行走在滿地泥水的市場,他們的婚車被迫停在市場的外面,新人只能穿過泥濘的市場回到市場里面的新家。
青島的蛤蜊多來自城陽紅島,近幾年紅島每年都舉行蛤蜊節。膠州灣的蛤蜊是花蛤,青島人通俗地叫泥蛤蜊,卵圓形,殼面光滑,具有同心環紋,外殼白凈,肉質肥厚。只要在蛤蜊盆里放一點鹽,蛤蜊就會乖乖地把肚子里的黑泥吐個一干二靜。而來自煙臺海域的蛤蜊卻因為是沙蛤蜊,永遠吐不干凈肚子里的沙。很多商店賣的蛤蜊干,大部分都是煙臺的蛤蜊曬制的,牙磣。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起,蛤蜊成了島城第一鮮。喝啤酒、吃蛤蜊,成了青島處處可見的風景。蛤蜊之所以在青島這么受歡迎,我覺得一是價格便宜,二是鮮味十足。依稀記得當年大家用罐頭瓶盛啤酒,一家人坐在樹陰下,爸爸還光著膀子,狂吃煮蛤蜊的情形。
早期的吃法就是原汁蛤蜊,一大盆彌漫著香味的原汁蛤蜊端上桌,用調羹舀一勺湯,細細品嘗,個中滋味,真叫回味無窮。來青島旅游的人,好客的青島人總會帶你品嘗蛤蜊,普通的貝類海鮮就這樣漸漸成了青島的名片。
作為最家常的海鮮,青島人賦予蛤蜊很多不同的吃法。辣炒蛤蜊、原汁蛤蜊、微波蛤蜊是最常見的,而還有很多諸如蛤蜊小豆腐、蛤蜊雞、蛤蜊蒸蛋、蛤蜊面、蛤蜊冬瓜湯、蛤蜊疙瘩湯等新開發的美食。
現在你再去市場買蛤蜊,價格雖然漲了不少,那鮮味卻是永遠不會變的。而且好心的老板總是挑出吐的很干凈的蛤蜊給你,你再也吃不出早年常見的死蛤蜊了。
一只只油光浸透的蛤蜊張著大嘴,露出雪白鮮嫩的肉,還有紅色的辣椒和點綴的綠色香菜,這就是辣蛤蜊。而原汁蛤蜊,湯濃濃白白的好似牛奶。起鍋放入幾根小蔥或香菜,鮮美不說,光是那顏色就讓人垂涎欲滴了。記得有次去上海出差,唯一想念的不是家人,而是青島的蛤蜊。我想,這就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的蛤蜊情結吧。
本文作者為論壇老網友“整晚的音樂”,青島資深媒體人呂革,2006年8月7日發表于城市檔案論壇;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