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發生了兩件事,再配合上11月的“10萬億”化債,一場關于財政優化的大變革漸漸浮出水面,也預示著一輪新的財政擴張模式正在形成。
在細說最新發生的兩件事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大背景。
我們都知道,一個經濟體可以分為企業、居民和政府三個部門。當經濟處在低通脹的環境下時,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是不活躍的,要想短時間快速扭轉,全世界基本都會采用凱恩斯模式——逆周期,加大財政花錢的力度。
然而,從2009年經歷了10多年的負債擴張后,債務增速過快而投資收益增速過慢的矛盾漸漸地制約了我們這些年的財政擴張,并成為財政的主要矛盾:
想經濟增長,在一個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為核心的經濟體,企業、居民不愿負債擴張,勢必要財政增加負債來撬動;
想減少風險,在一個投資收益下滑(背后是消費不足)的經濟體,唯一的選項必然是瘦身,盡量還錢來抑制債務增長。
毫不客氣的可以說,“增長”和“風險”就是蹺蹺板的兩邊,一邊翹起,另一邊就勢必墜落。
如何平衡好這兩者的關系就變成了一門藝術。
我們的選擇是,從2018年至今,刨除疫情這一特殊情況,我們一直在給地方瘦身,走“防風險”這條主干道。而支干道則是,每當我們遇到經濟數據有壓力的時候,中央財政就會加大支出向增長方面傾斜傾斜。
其結果,大家也看到了,一旦地方財政支出不能跟上,或者中央支出稍有停歇,增長就會遇到壓力。
怎么辦?
風險要防的底線不變,經濟還要明顯增長,就只能從地方財政支出的效率上入手,同時再依靠中央財政額外增加支出來彌補地方支出的不足。
于是乎,我們才能看到最近發生的兩件“稀奇”事件。
第一件事是國辦出了一個《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提出擴大專項債投資領域和提高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范圍。
可別小看了這個文件,它是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以來的首次,幾乎是一張明牌:高層為保增長,開始有意將權限下放,充分調動地方的投資積極性。
具體來看,里面涉及兩部分:
其一,弄試點,審批權限下放。
以前,發專項債之前都要經過發改委和財政部批準,還要“一案兩書”……過程很長,極大地影響了投資效率。現在開始搞試點,審批權下放到省力,極大地縮短了資金到位的時長,這無疑會極大地提高專項債在投資方面的作用和效率。
其二,專項債可投資的范圍擴大。
以前專項債采取的都是“正面清單”管理,它告訴地方只能將專項債的這些錢投在土儲、收費公路和棚改等項目,其他項目即便能盈利不在單子里面也不行。現在好了,采取“負面清單”管理,明確了形象工程不能搞之外,只要能盈利,具體搞什么由地方決定。
如此一來,權限有了,可投資的范圍擴大了,財政效率的提升無疑會對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件事是國新控股和誠通控股兩家央企已經被批準發行5000億債券用于“穩定經濟、擴大投資”。
這也是頭一次,也非常具有標志性。
從事件本身來看,很明顯,中央有意借助于央企搞財政擴張,以此來彌補地方在總體債務約束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擴張的不足。
只是現在還沒有形成更大規模,不知道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多的央企充當這一角色。如果有,那么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和12月初政治局會議提出的“非常規逆周期調整”就真的出現了。
這會對明年的經濟增長提供不少助力。
至此,關于財政優化大變革的藍圖也逐漸清晰了,那就是:
在繼續防地方風險的同時,為平衡好經濟的增長,高層明顯寬松了許多:一方面適度放權優化地方的投資效率,一方面依靠央企去彌補地方投資的不足。
變革的思路確定了,接下來,無非是視經濟表現而決定再加多少投入量的問題。
假如,明年3月能把財政預算支出的上限拔高一些,能把其中的預算也往消費上傾斜傾斜,再穩一穩房地產,這將會給明年創造更多的可能和更多想象空間。
沒準,這場變革將會真正成為新一輪財政寬松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