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探春幾個問題的再探討
作者:慌了個張
為什么想到這個話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又看了一遍陳丹青在浙江大學讀書分享會的視頻。陳丹青講了一個提問的細節,《文學回憶錄》P234頁,“上次我(即木心)說屈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塔尖,曹立偉立刻問:那么陶淵明呢?這一問問得好。我當時的回答是:陶淵明不在中國文學的塔內,他是中國文學的塔外人。”
陳丹青補充說的意思是,木心肯定曹立偉的那一問,是提醒,是誘導,是機緣,否則好東西(蟄伏在頭腦中)就出不來。陳丹青現場的說法,木心認為陶淵明是在中國文學塔外散步的人。二是重看梁歸智的紅學專著《紅樓夢探軼》,前三篇探軼文章都是講探春遠嫁,分別是:《探春的結局——海外王妃》《海內王妃還是海外王妃?》《“放風箏”的啟示》。沒想到探春遠嫁問題,梁先生研究得那么早,那么透徹,那么詳盡,四十多年亦不過時,叫人敬重嘆服。
梁先生離開我們將近五年光景,這期間紅學在發展,人們對探軼的興趣不減。擺在我們面前兩條路:一條是繼承,照著講;一條是發展,接著講。我也是看了梁先生的探軼,非常贊同他的探軼分析及其結論,由此受到啟發,試著為探春遠嫁話題之未盡事宜作一點補充。
01
探春“冊子”畫上放風箏的“兩人”是誰?
這個問題是張慶善的《探春遠嫁蠡測》一文提出的,為梁歸智所“肯定”的,認為這“兩人”是賈政和王夫人,并證以《分骨肉》曲子中“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說“這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
我看著不像,兩位專家未見其分析,略顯草率。
假如曹雪芹原著有配圖,畫著這幅兩人放風箏的畫,我們或可看出這“兩人”是男是女、是大是小、是什么表情,現在就像猜謎一樣,也不知道兩人放風箏與大海大船一女子掩面泣涕是一個畫面還是兩個畫面。一個畫面的話,則可以通過“分骨肉”“告爹娘”等可以猜出那放風箏的“兩人”與大海之中那艘大船上掩面泣涕的“一女子”是什么關系。
兩個畫面的話,則可以看作是探春人生的兩個重要階段,從跟姊妹們放風箏(兩人中必有一人是探春)到后來遠嫁海外,是其人生的分水嶺和命運的轉折點。所以,那放風箏的兩人可能是探春和她的丫鬟翠墨(參見第七十回書)。
若是一個畫面,那就可能是揮淚告別家人,這種情況下可能是爹娘兩人與探春。
探春的爹是賈政沒的說,但她的娘是趙姨娘即生母,而王夫人只是她名義上的母親即嫡母。所以,我猜那放風箏的兩人是賈政和趙姨娘,那才是探春的親爹親娘,在骨肉分離、再難相見的情況下,跟探春最利害相關的應該是這兩個人。
探春平時對王夫人的尊重是出于法統和需要,因為她是庶出,不得不這樣。細讀第五十五回書,探春坦言并沒忘趙姨娘,要是有人欺負,她還要替趙姨娘出氣的。
探春只是氣趙姨娘糊涂,不會幫忙,凈給添亂。畢竟是趙姨娘腸子里爬出來的,到了生離死別之際還能計較那些個雞毛蒜皮的事嗎?如果探春是風箏,那么牽引她命運的是兩條線,一條是她攀扯的王夫人那條線,一條是攀扯她的趙姨娘那條線。
所以87版電視劇《紅樓夢》,探春遠嫁,送別的人群當中除了哥哥寶玉外,其他人都是女眷,哭得最傷心的是趙姨娘。因為她滿心想著探春“出了閣”后“額外照看趙家”,如今長了羽毛,“只揀高枝兒飛去了”,再也照看不到,指望不上了,豈不連腸子也悔青了?
由此看,那兩人要么是賈政和趙姨娘,要么是王夫人和趙姨娘。
賈政和王夫人對于探春是一個概念,都是需要,而非由衷的敬愛。賈政稱贊過寶釵黛玉,卻沒有單獨表揚過探春一次。寶玉那次說探春做鞋,也不敢當著賈政面說“三妹妹”,怕老爺不高興,被批評說“何苦來!虛耗人力,作踐綾羅,作這樣的東西。”
02
探春的風箏最后不是放的而是斷了線的
李紈說,放風箏是放晦氣,代表著什么災呀病呀的一陣風都去了,人就好了。探春放風箏,原本也是如此。“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眾人不叫她剪她的鳳凰,后來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三個風箏絞在一起,“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這說明,探春遠嫁是意外造成的,迫于無奈。
回頭再看第七十回末放風箏一節,大有深意,這是大觀園女兒們長大出閣該嫁人的信號。只隔了一回,到第七十二回就有官媒婆朱大娘“因有什么孫大人家來和咱們求親,所以他這兩日天天弄個帖子來賴死賴活。”這位孫大人就是孫紹祖,求的是二小姐迎春。這一回后面又提到,賈璉向林之孝說:“前兒官媒拿了個庚帖來求親,太太還說老爺才來家,每日歡天喜地說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這事,恐老爺又傷心,所以且不叫提這事。”
根據內容來判斷,這兩處說的應該是一回事,都是官媒婆替孫紹祖求迎春事。
直到第七十七回才提到,王夫人因“又有官媒婆來求說探春等事,心緒甚煩”。解讀這幾處官媒婆求聘之事,有一個重要參照,就是“來旺婦倚勢霸成親”,這是一個對照。
在賈府有臉的奴才倚勢欺人、強霸成親,這是典型的窩里橫。可是對外呢?輪到賈府的主子小姐,卻被人挑挑揀揀。
孫紹祖求聘迎春,實際上等于索人抵債。探春這邊,可能就出現了鳳姐講的被人挑庶正了,因為賈家今不如昔,或許元春已經失勢,所以王夫人才心煩。否則女大當嫁,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何至于就論到心煩上呢?
風箏斷了線,說明求聘之事必有周折。探春婚事可能就是這樣。第五十五回,鳳姐早就有言在先:“雖然庶出一樣,女兒卻比不得男人,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將來不知哪個沒造化的,挑庶正誤了事呢;也不知哪個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人家挑庶正,王夫人心煩,探春受委屈,求聘之事就僵持著,一時沒個結果。及到海外和番,派到賈家,王夫人等人可能還于心不忍,但探春卻挺身而出,主動遠嫁。一方面是為父母分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為海外島國不懂得也不挑剔什么庶正,倒遂了三小姐的心,真是死也樂意。
這就是“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這一次是探春掙斷的,怪不得父母狠心拋棄,當然也是被逼無奈。
03
兩個王妃可以有
第六十三回書,探春伸手掣了一根簽出來,自己一瞧,便擲在地下,紅了臉,笑道:“這東西不好,不該行這令。這原是外頭男人們行的令,許多混話在上頭。”眾人不解,襲人等忙拾了起來,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眾人笑道:“……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元春當了貴妃,探春可不可以當呢?理論上講,當然可以的。君不見歷史上,漢朝有趙飛燕趙合德姊妹同伺漢成帝,南唐有大周后小周后姊妹同嫁后主李煜嗎?但探春沒有走選秀進宮的路線(皇帝倒不挑庶正),所以這個可能性就不存在。那就只有到外國去當王妃的路子了。至于會不會是國內藩王、郡王的王妃,這絕無可能。元春都不是嫁的,而是通過選秀入宮當女史一步一步熬上去的。探春一步登天,嫁個王爺?顯然她也沒有這個命。那就剩下為國和親、嫁到海外一條路了。
探春遠嫁和番有跡可循
除了探春的判詞、曲子、畫、燈謎、放風箏等逗漏她的命運結局外,書中還有其他線索。
寧榮二公之靈說賈家赫赫揚揚,已歷百載。實際上是暗示國朝也到了百年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流露出那“末世”的景象了。
第一回“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鼠竊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難以安身。”
第四回“王子騰升了九省統制,奉旨出都查邊。”邊境上已經不安定了。
而最大危機是來自東南沿海地區。第六十六回薛蟠同伙計販了貨物到了平安州界,遭遇強盜打劫。平安州都不平安了。賈璉二赴平安州時,“偏值平安節度巡邊在外,約一個月方回。”
這說明,平安州邊境上鬧得厲害。而平安州正在南安郡王的領地范圍。
或有可能,皇帝命南安郡王掛帥抗擊外敵犯邊,結果出征不利,損失慘重,朝廷無力征討,只好和親。但這事關乎國家體面,都是心知肚明、秘而不宣的。南安郡王家也沒有成年女兒,或有也舍不得,于是就想起賈家的小姐。
這就是賈母八十大壽那次,南安太妃、南安郡王親來賈府不可告人的目的,賈母思之再三,讓親戚湘云、寶釵、黛玉也搪塞不過,只好叫探春出來陪著。南安太妃走的時候,說身上不快,跟賈母解釋“今日若不來,實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別了。”南安太妃跟賈母這么客氣,為什么非得要來,實際上是來為自己認“女兒”的,為下一步和番作準備,物色人選。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基本上是采取這個思路拍攝的,所以探春遠嫁送別人群中最耀眼的就是南安太妃,犧牲了賈家的女兒,為南安郡王擋了一場橫禍。
04
探春及其丫頭名字的寓意
賈家四春,元迎探惜,諧音原應嘆息。思春丫頭,抱琴、司棋、侍書、入畫,代表她們琴棋書畫的才藝。
其實,還有更深的寓意。
比如元春,生在正月初一,立春這天,占了春字,實際上是被占。她丫頭抱琴,這琴,何嘗不是擒呢?元春被皇家牢牢地擒著。比如迎春,她迎來的哪是春啊?是孫紹祖之兇惡。她丫頭司棋,這棋,何嘗不是欺啊?比如探春,她探的哪是春,而是險。她的丫頭侍書,這書,不正是輸嗎?因為打輸了才不得已和親。比如惜春,她惜的是她的命,誠如她講的“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她的丫頭入畫,這畫,我看是點化的化,所以才入了佛門。
微信:dongzhu1968
郵箱:hlmyj001@163.com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