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的本質,就是爽了自己,卻讓別人不舒服。
比如孫悟空,在如來的手上撒了一泡尿,氣得如來手掌一翻把它壓在了五行山下。
比如南京小伙,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下了中國文明,一度讓國人都無地自容。
不過,最形象的“到此一游”還得是A股,你看那些實控人們,上市圈了錢、套了現,然后把屁股一拍,對股民說:我要退市了,把“一游”演繹得淋漓盡致。
近日,上市公司*ST大藥發布公告,市值已不足5億,按照A股最新的交易類退市新規,主板公司如果市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5億,將被終止上市。
實際上,*ST大藥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市值,而是營收和利潤。
2023年,*ST大藥因營收不足1億且利潤為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而按照國九條退市新規,如果2024年營收不足3億且利潤為負,將被終止上市。
而截止2024年三季度,*ST大藥營收4765萬,凈利潤-1974萬,如果不出意外,退市是板上釘釘了,*ST大藥的一萬多股民將血本無歸。
股民不舒服,但正如開頭所說,“到此一游”的主角爽了,*ST大藥背后的實控人楊君祥個人提走了6000萬,而上市公司則卷走了3個億。
*ST大藥全名大理藥業,顧名思義,就是云南大理的一家藥業企業,而且,大理藥業是大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楊君祥也正是憑此一度問鼎大理首富。
大理藥業主營中藥注射劑,縱觀A股藥業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基本上都是學醫或者學藥出身,但楊君祥卻是個例外,他是學水利水電的。
其實,水利水電也是后來才學的。
1980年,18歲的楊君祥進了大理州水文站工作,水文站簡單點說就是監測水位、水質的,工作比較輕松,又是事業單位,鐵飯碗可以端一輩子。
不過,楊君祥還是比較有追求的,希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干出些不平凡的事來,于是,1985年,楊君祥被派到了云南省水利水電校讀書。
水利水電校是中專,但在80年代,有個中專學歷就很了不起了,而楊君祥1987年畢業回到水文站后也確實受到了提拔。
人一旦受到了激勵,就能激發潛能,楊君祥的表現越來越好,1989年被市政府辦看中了,就被調到了市政府辦工作。
20多歲就在市局行走,前途無量,不過,楊君祥終究還是沒能抵住商業的誘惑,放棄了仕途,在1992年棄政從商了。
楊君祥選的賽道是賣藥,能在90年代初選這個賽道的,都不是一般人。
我國雖然1979年就開始改革開放了,但市場經濟機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摸索中慢慢形成的。
嚴格說來,1990年之前,私人是不能賣藥的,藥品從渠道的分銷到終端的零售,都是由國家統一管控。
藥品分銷是1999年才正式放開的,終端賣藥則要早一些,90年代初就允許民營資本進入了,不過,只是有資源、有渠道的少部分人才能從事。
1993年,楊君祥創立了大理市醫藥公司,不過,這家醫藥公司是以大理市經濟委員會的名義辦的,也就是“掛靠”。
私營企業掛靠集體是那個年代的慣用操作,凡是還不太明確是否能夠私營的行業,都會用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掛靠方式。
當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掛靠的,楊君祥在市政府辦干了3年,這些關鍵渠道,自然是在下海前就已經打通了。
不過,楊君祥的野心可不止是賣藥,一個醫藥公司只能在大理賣藥,天花板太低了,于是,1996年,楊君祥注冊了大理藥業,就是現在*ST大藥的前身。
賣藥不需要技術門檻,但制藥就需要了,廠房、設備、配方一樣都不能少,不過,這些來源源楊君祥早就找到了。
大理藥業并不是楊君祥獨資,而是找來了當地國企大理制藥廠助陣,大理制藥廠是以廠房、設備等作價20萬出資入股的,平滑地解決了大理藥業開局的問題。
然后,開完局以后,1999年,大理制藥廠又以20萬的原價轉讓了所有股權,大理藥業就又變回楊君祥的家族企業了。
為什么經營了3年之后股權沒有增值,因為3年都一直虧損,而大理制藥廠退出之后,大理藥業就開始起飛了,到2003年,大理藥業凈資產已經近1000萬。
不過,規模并不大,即使到2017年上市的前幾年,大理藥業的營收也只有兩個多億,能成為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得益于凈利潤的貢獻。
歷史數據顯示,2012-2016年,大理藥業平均凈利率超過30%,別看每年只有兩個多億營收,卻有6000萬-1億的凈利潤。
但這么亮眼的數字,一上市之后就變臉了,上市的第一年2017年,大理藥業的凈利率就跌到了20%以下。
2018年,隨著中藥注射劑開始被白紙黑字的限制,大理藥業崩了,凈利率瞬間下滑到個位數,然后2021年,由正轉負開始虧損了。
其實,中藥注射劑的風險早就有了,按理說,企業會趁著掙錢的時候培養第二增長曲線,研發新的藥物。
但楊君祥走的是搏一搏的路線,幾乎不研發,一直吃老本。
根據財務數據,大理藥業2017年上市以來的研發費用,就沒有哪一年超過300萬,2022年是93萬,2023年是84萬,2024年前三季度88萬。
為啥這么少,因為人少啊,根據2023年年報,大理藥業的研發人員只有8個人。
沒有新藥品支撐,老本又越吃越少,大理藥業的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小,從2023年起就告別了上億規模企業的行列,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大理藥業最大的退市風險。
作為曾經的大理首富,楊君祥打造了大理唯一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而如今,卻有很大可能將親手把大理上市企業的數量從“1”又改為“0”。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楊君祥“到此一游”也沒白游。
楊君祥并非來A股賣公司的,但也不枉來A股一趟,根據歷史減持公告,楊君祥累計套現了約6000萬。
如果單看這個數字,6000萬好像不多,但如果和*ST大藥如今的市值相比,相當于拿走了整個公司的1/8。
當然,最爽的要屬融資,*ST大藥IPO的時候募資3.145億,而這3個億,一直都沒怎么花,幾乎都買成了銀行理財產品,如今*ST大藥賬上的2個多億現金就是這么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楊君祥2024年9月被監察委留置調查,至今還在里面喝茶,看來,被楊君祥“到此一游”搞得不舒服的,還不止是股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