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深色皮膚的遺傳性很強,無論白種人還是黃種人,只要和黑種人結婚,他們的孩子膚色就會很黑。
因此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人類都起源于非洲,那不同膚色是怎么出現的?不是應該都是黑皮膚才是嗎?
這里有一個冷知識,非洲人是世界上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群體,據信非洲人的基因組平均比其他國家多出近一百萬個遺傳變異。
為什么會這樣?
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起源于非洲,這樣他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在基因中積累出巨大的變化。
當然,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證據遠不止這點,可以說這個結論基本不可能被推翻了。
我們大部分人把非洲人和黑皮膚完全掛鉤了。
△ 這些都是非洲人
其實,非洲人的遺傳多樣性最豐富也表現在那些控制膚色的基因上,所以實際上非洲人的皮膚顏色也比世界上其它地區豐富得多,他們的膚色從淺淺的米黃到深深的黝黑,不同族群有著顯著的不同。
另外,淺色皮膚的基因到底是人類走出非洲后突變得到的,還是從非洲帶出來的,我讀到了完全不同的版本,一些研究認為淺色皮膚的基因是從非洲帶出來的,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那是后來突變得到的。
為什么會有淺色皮膚?
不管淺色皮膚的基因起源于哪里,當人類到了高緯度地區生活的時候,隨著日照減少,淺色皮膚會變得更有利。
我們褪去毛發轉而用黑色素來抵御紫外線傷害,而且只要我們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就會快速產生黑色素分子來吸收紫外線,從而保護DNA免受傷害,可以說這是人類身體最偉大創新之一。
以前的學者通常認為,人類的黑色素是為了抵御癌癥而進化,但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因為皮膚曬傷并發展為癌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通常無法成為自然選擇的壓力。
不過,紫外線除了會破壞DNA分子之外,同樣也會破壞其它一些人體的關鍵分子,這里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葉酸,這是一種人體必需的B族維生素。
△ 人類膚色分布圖
低緯度地區的人因為受到了更多紫外線的影響,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黑色素積累,或者更黑的皮膚來保護自己體內葉酸的降解速度,所以低緯度地區的人不能太白。
高緯度地區更多的黑色沉淀就沒必要了,但是高緯度地區的人同樣不能太黑,這與另外一個必須的分子——維生素D有關系。
如果你缺鈣的話,醫生肯定會讓你多曬曬太陽,因為紫外線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促進鈣的吸收。
如果你生活在高緯度地區,你接收的紫外線水平有限,這時候你的皮膚太黑的話,就會影響紫外線合成維生素D的效率,所以高緯度地區人淺色皮膚會更有利。
這個被稱為維生素D-葉酸假說,是關于不同地區膚色顯著不同的主要解釋之一。
△ 據信這對黑人夫妻生下了一個皮膚非常白的嬰兒
為什么黑色皮膚沒有滲透淺色皮膚?
既然黑色皮膚的遺傳性很強,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父母雙方有一方是黑種人,后代的膚色就會很黑,那為什么其它膚色還會一直存在。
這個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力量比黑皮膚基因的滲透要強大得多。
維生素D-葉酸假說是膚色自然選擇的部分,但是膚色有著比其它特征更強烈的性選擇趨向,特別是淺色皮膚。
你會發現,高緯度地區的人在選擇配偶的時候通常更傾向于皮膚較淺的,其中男性會特別在意膚色。
雖然這確實是一種性選擇,但是它并不是毫無理由,完全盲目的。
在高緯度地區,女性的膚色較淺的話,通常意味著她后代的存活率會更高,這是因為她們在合成維生素D方面更具優勢,而胚胎的發育需要大量的鈣。
自然選擇可能可以允許高緯度地區人以不太淺的皮膚就能很好得生存,實際上確實只要一點點紫外線暴露就足以滿足人體維生素D的需求了。
但是,性選擇不會允許,這種力量會讓淺色皮膚不停被篩選出來,直到變得非常夸張,甚至物種滅絕都不會停止。
其實,自然界中很多夸張到無法理解的性選擇特征都是如此,這些特征看起來只是因為雄性或者雌性的一種選擇偏好而出現,但其實最初都是作為生存-繁殖的優勢特征被自然選擇出來的。
比如上面這個家伙,它是已滅絕的大角鹿,它是已知擁有最大的鹿角的鹿,當繁殖季節到來,這種鹿長出鹿角來吸引雌性的時候,其鹿角可以長到45公斤,4米寬,而鹿本身的肩高只有2米左右,性選擇讓它們長出史上最夸張的鹿角,但它們也因為對鹿角熱量的過多投入,最終滅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