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本水墨 27.9×230.5cm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此卷原有十二景,現僅存四景。大約在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末之間,《山水十二景》被裁切成兩個部分,現存者是原卷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已佚。全圖的摹本現在收藏于耶魯大學美術館(明摹本 圖a)。這卷繪畫,描繪的其實就是南宋時代杭州附近山水的真實景象。
夏珪,(活動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任畫院待詔。與李唐(約1049-1130后)、劉松年(活動于1174-1194)、馬遠(活動于1190-1224)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他開始學畫人物,后來攻山水畫,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將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蒼勁,墨氣襲人”的效果。樹葉有夾筆,樓閣不用界尺,景中人物點族而成,神態生動。構圖常取半邊,焦點集中,空間曠大,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清曠俏麗,獨具一格,人稱“夏半邊”,后人認為此系南宋偏安寫照。
他善畫山水、人物,長于運用禿筆,畫樓閣亭臺不用界尺,只信手為之,筆意精密,奇絕突兀,氣韻頗高。宋寧宗(1195-1224)時為畫院待詔,與馬遠同時代,都師承李唐,風格相近:構圖簡括深遠,筆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稱“馬夏”。但如細察,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相對而言,馬遠重筆,轉折頓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淋漓蒼勁,墨氣襲人”;構圖上,馬遠刻意將近景置觀者目前,所畫人物五官清晰,姿態生動,樓閣則以“界畫”法刻畫精細,而夏圭則將景物遠置觀者身外,畫人物僅圈臉勾衣、點簇而成,樓閣隨手勾畫,筆簡而形具。這影響延及元代:王蒙畫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舉止皆精細生動;倪瓚畫中幾乎無人,而黃公望與吳鎮畫中人物的簡筆則顯然取法夏圭,畫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襲李唐以至馬遠、夏圭的簡略遺風。
圖a
《山水十二景》的畫幅左下角署“臣夏圭畫”四字款。畫面上依次有四處題字:“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煙堤晚泊”。對于畫面題字,王穀祥認為是宋理宗手筆,題字下方所鈐的印也是宋理宗的雙龍璽。此后論者大多持此意見。但《八代遺珍》認為,題字下的所謂雙龍璽,實際上是一種與楊皇后有關的印章,這不但可通過對比楊皇后傳世作品的印鑒得到證實,同時,這些題字與宋理宗傳世手跡相似之處極少,倒是頗有楊皇后書法的特點。綜合各種信息,這些題字很可能是楊皇后晚年書法成熟期的作品。
邵亨貞跋
王穀祥、董其昌跋
王翚跋、陳寶琛觀款
端方、顏世清跋
呂景端跋
《山水十二景》是夏珪最確定的代表作,為后來其他新發現的夏珪真跡的認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構圖上,作者大膽剪裁取舍,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入景,以畫面大片的空白,充分表現了平遠微茫的江南景色。遠景簡淡清曠,如“遙山書雁”一段中的遠山、飛雁;近景凝重精整,如“煙堤晚泊”一段中近處的山坡、樹石。遠景和近景相映成趣。《江村銷夏錄》《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中國繪畫全集》等著錄或影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