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
1、2025年1月第1本;
2、2020年~至今,理財系列共計閱讀44本;
3、2024年目前共計已閱讀40本(計劃52本)。
這本書真沒啥可寫的,就是湊個數兒,今天我也很努力地在看另一本近30W字的書,奈何實在看不完。
太難了,今天我是十點左右才打開這本書開始看的,本周內只翻了不到五頁,因此很難看得完。
說本周去借幾本薄一點的書來看的,但一直沒什么時間,今天也因為看書沒去圖書館借,明天圖書館休息,那就只能等周二再去了。
還有一半左右沒看完,周二晚一定要看完拿去還了借薄書了!
其實我應該前面兩個周末+跨年不搞聚餐,這樣的話,年內40本的量就肯定看得完,現在好了,計劃沒完成,現在寫這樣一本書的讀后感,糊弄地有點過于過分了~
不過這本兒童讀物我確實也是認認真真昨晚站在吧臺這里看完的,還是蠻有意思的,我是第一次主動看這類書籍,有點......重返童年的感覺。
說起來,我因著這本書,也回想了一下似乎我第一次看課外書,是在初中的時候。
以前應該也提過,那本書就是《飄》,很厚的一本,從誰那里借來看的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記得當時看的特別起勁,特別津津有味!!!
我們那個初中時期,并不怎么見到課外書,連后來高中時期常看的《花火》、《讀者》、《意林》都沒見過,我當時還和校長的女兒玩得很好,她也沒這些。
因此,像這樣一本兒童讀物,我還真是第一次翻看。
當然,現在30+的我早已知道其實我們并沒有上下五千年,應該是三千年,至于為什么是五千年,據了解似乎是為了彰顯我國歷史的淵源流長,刻意湊數的。
這本里面也是從盤古開天辟地講起的,對于這些神話故事,從各種道聽途說與課堂老師的講解中,我自然早已了解到。
禪讓制、大禹治水、周朝建立、五代十國等,都在電視劇里也見過。
怎么說呢?就是閑來翻翻這些不費腦子的、本來又知道的一些書,也還還是蠻有意思的。至少,昨晚八點左右回來站在這里翻的那一陣兒,心情是愉悅的。
之前看過一本書,提及為什么我們這么一個泱泱大國,沒有引領歷史上的工業革命?
解釋是,因為我們的歷史上能人基本都是全能型的,全能型固然好,但是全能型也代表沒有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掌握特別高的技能。
好像是說的通,不過幾千年的時間,按道理即便第一次不是我們引領的,后面也該是我們吧?
也許,有人會說是因為我們的君主制度的阻礙,過于高高在上地藐視其他國家,因此在制度上有著固有的缺陷。
嗯,這個問題確實還是有很多種解釋的,不過呢,現在的電動汽車潮流,終于是我們在帶動全世界了。往前再數一下,互聯網+應該也是我們國家在引領全球吧。
現在,我們的芯片技術還是被別人卡著脖子,希望,早日能在這個領域做出成績,逃離老美的桎梏。
近期經常聽人說,我們國家的人民是最難管的,為什么最難管呢?因為我們的國家一是太大了、而是人民太聰明了。
那國外的人就不聰明了嗎?當然,這個看角度,如果說綜合情況下,我們也許還真的比他們強,就像上面說的,我們原來的制度是沒有分門別類去培養人才的。
結果自然就是,看起來厲害的非常厲害,但是,人口眾多的情況下,數量其實是極少的。
我算是蠻喜歡歷史的,家里也有幾套歷史的書籍,不過現在看的書確實有點不怎么往歷史方向去靠了,今天看的是俞敏洪的書,里面又提到說他3年時間看了3、4000本書!
不過那是有一段時間而已,現在的他也保持著每年100多本的閱讀量,精讀的大概有3、40本的樣子。
厲害,人家是一邊創業、一邊做大、一邊上市,還保持有這么高數據的閱讀量,真是不簡單。但我的客戶,對于我閱讀這回事,卻是數次貶低,甚至不推薦。
因為,他覺得我看的書不是自己專業領域的,沒啥用。
我也懶得跟他辯解,就像我曾經跟他辯論過的,他,并不總是對的,我覺得自負的人的確是有能力、優秀的人,但如果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自負,那就很可怕。
特別對于創業者而言,總是指認為自己是對的、最優秀的,身邊就很難留得住人才。
眼下,他的身邊就有這樣的現象在發生著,我總覺得,優秀的人加入了,留下了,似乎也在慢慢變得平庸,這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與領導者的影響,自然也是分不開的吧?
不說了,洗洗睡,后續加油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