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爆料:抗疫補貼要退回?
最近,醫療圈一則消息掀起千層浪,網傳某醫院要求醫護退回 2023 年抗疫補貼。這可像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爆輿論。
要知道,疫情那幾年,醫護人員就是逆行英雄。核酸采集點有他們忙碌身影,隔離病房他們日夜堅守,急診室里他們爭分奪秒…… 防護服下,汗水濕透衣衫;護目鏡后,是疲憊卻堅毅的眼神。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守護大眾健康,這補貼是他們應得的辛苦錢,是國家與社會對他們付出的認可。
如今傳出退回補貼的要求,實在讓人匪夷所思,醫院這么做原因何在?是政策有變,還是另有隱情?
抗疫補貼:醫護應得的回報
抗疫補貼可不是憑空而來,是有明確政策依據的。國家衛健委、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對一線醫護人員抗疫補貼發放標準有詳細規定。像直接參與救治確診患者、在發熱門診堅守、參與核酸檢測等關鍵崗位的醫護,按風險程度、工作時長給予補貼。在疫情嚴峻時,很多地方一線醫護每天能拿到 300 元補貼,參與防控其他環節的醫護每天也有 200 元 。
各地在落實政策上也有行動。上海給一線醫護發 6000 元一次性津貼;浙江杭州有的醫護收到抗疫補貼 5500 元、新冠疫情激勵保障 9000 元;福建福清給一線醫護每人 6000 元,村醫每人 1000 元;拉薩按每人每天 200 元或 300 元標準,發放臨時工作補助超 1 億元…… 這些真金白銀,是對醫護人員舍生忘死付出的認可,是他們應得的回報。
補貼為何被要求退回?
仔細探究,這背后原因撲朔迷離。
一方面,可能是補貼發放標準解讀有誤。抗疫戰線長,涉及崗位多,“一線人員” 界定在不同醫院、不同階段理解有偏差。像有的醫院把參與社區流調、在非發熱門診做常規篩查的人員也算作一線,發放高額補貼;后來政策細化,重新認定這些人員不符合核心一線標準,補貼就可能要退回。還有可能是部分醫院前期錯發、多發,后期審計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另一方面,醫院自身財務狀況或許也是誘因。疫情期間,醫院運營成本飆升,防護服、檢測試劑等物資采購量大,收入卻因停診、限流減少。如今疫后重建,資金壓力巨大,為平衡收支,打起已發補貼的 “主意”。但這做法實在不妥,醫護人員的權益怎能輕易觸碰?
醫護人員的委屈與心聲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付出可歌可泣。就像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癥,走路一瘸一拐,卻日夜堅守,協調各方,與病毒搶時間。還有威海海大醫院護士長張軍英,外采時滑倒致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因疫情無法立即手術,她拄著拐杖,帶傷穿梭在病區查房、處理醫囑,直到完成手頭工作才去手術。昆明市兒童醫院骨科醫生周游,高燒 38.5℃準備請假時,遇 4 歲重傷患兒,他不顧身體虛弱,強撐 2 小時完成手術,術后累倒。這些只是醫護群體的縮影,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守護大眾的健康長城。
如今補貼被要求退回,他們怎能不委屈?社交媒體上,有醫護人員哭訴:“抗疫時沒日沒夜,防護服悶得喘不過氣,累到癱倒,現在補貼說收就收,太寒心。” 還有人說:“為抗疫放棄陪伴家人,錯過孩子成長關鍵期,補貼是一點安慰,拿走算怎么回事?” 這些言語滿是無奈與心酸,他們付出那么多,卻面臨補貼被退回的境遇,實在讓人痛心。
醫院此舉的影響與反思
醫院要求退回補貼這一舉動,影響是多方面的。對醫護人員積極性打擊巨大,本就身心俱疲的他們,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很多年輕醫護開始重新審視職業選擇,人才流失風險加劇;在職的也可能陷入職業倦怠,工作熱情消退。從醫院形象看,口碑一落千丈,患者會質疑醫院管理能力、人文關懷缺失,醫患信任根基動搖。長遠看,不利于醫療行業發展,吸引人才、學科建設都會受阻。
這也反映出醫院管理的漏洞。補貼發放流程前期審核不嚴,才導致錯發、多發;后期糾錯簡單粗暴,缺乏人性化考量。醫院財務規劃短視,只解燃眉之急,不顧長遠影響。要想挽回局面,醫院需重新評估,建立與醫護溝通機制,有錯糾錯,無錯安撫,重塑形象,重拾醫護信任,讓醫療行業回歸正軌,別讓英雄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