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出品,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制作的國家廣電總局2023—2024年度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項目:16集海洋文化系列短視頻《聽見這片海》,于2024年12月20日起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海博TV,優酷、騰訊、愛奇藝、B站、微博等視頻網站及福建省重點網絡視聽平臺、福建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等臺網同步播出以來收獲好評如潮。《聽見這片海》以頗具感染力、共情力、思想力的人文表達,為海洋文化找到了嶄新的打開方式。節目深度對焦福建海洋文學、文化、文旅,輕盈地蕩漾在作者與海的寬廣世界,不僅展示了文學與海洋的柔情魅力,還因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文旅特色,滿足了我們對海的向往,從而激發出激蕩人心的情感共鳴。
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作者:朝明
短視頻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形式,已經逐漸從一種新興媒介演變至一種生活方式。而新的時代語境下,越來越多短視頻創作將目光投向文化的深厚底蘊,尋求新的賡續空間、記憶方式和傳承手段,以創新的方式喚醒受眾對優秀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近期,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出品,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制作的國家廣電總局2023—2024年度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項目:16集海洋文化系列短視頻《聽見這片海》,于2024年12月20日起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海博TV,優酷、騰訊、愛奇藝、B站、微博等視頻網站及福建省重點網絡視聽平臺、福建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等臺網同步播出以來收獲好評如潮,就像海的聲音一樣,動聽而動人,令人沉醉,浮想萬千。
《聽見這片海》以頗具感染力、共情力、思想力的人文表達,為海洋文化找到了嶄新的打開方式。節目深度對焦福建海洋文學、文化、文旅,輕盈地蕩漾在作者與海的寬廣世界,不僅展示了文學與海洋的柔情魅力,還因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文旅特色,滿足了我們對海的向往,從而激發出激蕩人心的情感共鳴。
“仿佛穿越曾經的過往,溫潤醇香。”有網友表示,《聽見這片海》以優美的聲音蕩漾在詩歌的海洋里,如此美好,如此動人。也有網友說:“一直追逐著《聽見這邊海》,推著我不斷追逐的是那片海里寫給我的詩篇”“突然覺得,海是有靈魂的” “大海的詩意被具象化了”。對于節目所呈現的詩人的思想世界,有網友感慨道:“詩人真的是觀察世界的另一種存在,表達的角度都太驚艷了。”
《聽見這片海》的鏡頭語言平實而質樸,柔情而多情的背后盡是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也觸動著網友內心深處的珍藏記憶:“小時候的海灘不像現在這樣有游客,只有漁民在忙碌。爺爺喜歡站在漲潮的地方撒網,他總是光著腳,背影和大海融在一起,像是海里長出來的。爺爺的背影就是‘藍土地’的一部分,他是這片海的守望者,也是大海養活的人。”
截至1月5日12:00,全網總傳播量超7000萬,收獲榜單超84個,登上微博綜藝影響力排行榜第3位并持續上榜;藍鷹融合傳播影響力躋身黃金檔電視節目融合傳播指數TOP5 ;節目獲詩人北島、湯養宗、安琪等文學界名家點贊。
激蕩福建海洋文化,
在湛藍深處瞭望
海岸線漫長曲折,島嶼眾多,海洋文化豐富,作為海洋大省的福建,海洋文化在福建文化發展中占有顯著地位。而當海洋與詩歌相遇,意味著世間最浩瀚的湛藍與世間最深邃多情的藝術的展開“雙向奔赴”的碰撞。
對此,福建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明生表示,《聽見這片海》系列短視頻圍繞海洋與人類精神世界聯接展開,從三重維度娓娓道來,一是表達福建海洋文化;二是通過全國范圍內的代表性文學作品提煉共性感受;三是通過文學作品展現福建故事和人民,以真實接地氣的內容為創作抓手。
“海邊的人很喜歡用詩歌表達才情與思緒。”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副主任、《聽見這片海》總導演王麗明看來,福建地貌雖然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比擬,但是福建也具有全國曲折率第一的三千七百多公里的海岸線,這種曲折率和大海的相融度之高,其涌現出的精神就是向海圖強。
“福建人的性格實際上是跟大海相融相伴互相學習得來,那就是,開放包容、開拓創新、有韌性,且有一種特別的浪漫,而這種浪漫如大海一樣的浪漫,在深邃寬廣之外,更有一種內斂一種包容。”王麗明說。
《聽見這片海》向我們獨創了一個美學的、藝術的、生命的海洋新天地,在這個新天地里我們看到了真誠的心靈與深廣的海洋精神融合在一起。我們在系列短視頻節目中不僅感知到包含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汪曾祺,當代著名詩人海子,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楊牧,“臺灣地區民謠之父”胡德夫,作家/新民晚報總編輯繆克構等名家大家的優秀作品;還包括福建的著名詩人和作家,如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閩東詩人湯養宗、中國現代作家冰心、中國海洋詩歌奠基人蔡其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舒婷等。此外,不僅有“閩東詩派”“東山詩群”,還有獲得“郁達夫小說獎”的年輕作家龔萬瑩、作家/童書推廣人粲然等等新生代力量,他們都從福建的海中獲得了各自的生命體悟,并以不同的文學體裁、表達形式,對眼前的這片海,心中的那片海進行著盡情抒發。
這些與海為鄰的詩和詩人,成為福建海洋文化的生動力量和藝術上的無限可能。福建海洋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質,其題材的寬度和廣度、藝術水準的深度和高度、生活的溫度與氣度,通過《聽見這片海》讓我們意猶未盡。
題材上來看,《聽見這片海》幾乎寫盡了各個角度各種視野里的大海,有浪漫抒情的,有深思哲理的,有熱氣騰騰的,有刻骨銘心的,還有家國深處的,過去與未來,與現代,福建與中國乃至世界,在“這片海”相遇、相知、相伴。
《聽見這片海》不僅走向了大海湛藍的深處,而且走向了比大海湛藍更深廣的心靈深處。節目承載著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每一個文化符號都展現了福建海洋文化的深廣智慧與精神內涵。這些文化符號不僅僅是歷史的遺存,更是情感的延續,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情感深處。正是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賦予海洋文化感召人心的力量,也為文化類短視頻的內容創作提供了豐厚土壤。
匠心創作,
精益求精,以“聽”為媒
從制作上來看,《聽見這片海》憑借短小精良、直觀生動和高度互動的特性,為海洋文化的推廣傳播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也為當下短視頻的精品創作帶來了新的范式。
從場景設計的細膩到鏡頭運用的巧妙,再到音樂節奏剪輯的精準,每一個環節都旨在呈現海洋文化的美學內涵,實現從單一傳承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躍升。而在挖掘文化內涵、講述文化故事的過程中,《聽見這片海》擁有開闊的視野,探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點,從主題、創意、內涵、表達等多個維度尋找與時代的共鳴。
而詩歌是非常適合視頻化表達的題材,因為它精簡、濃烈,《聽見這片海》選擇從視覺意象到內心精神世界有相互對照關系的作品。 比如節目中,《繁星》《波浪》《偉大的藍色》《惠安女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鄉愁》《人間草木》等多部經典文學作品的相關內容得以通過短視頻的語言、語態、語境,通過扎實的內容與觀眾產生強連接,并以日常的、帶著煙火氣的、詩情畫意的細節表達詩、詩人與海的情愫與情義。
《聽見這片海》從詩人作家創作的緣起出發,打開記憶閘門,開啟的一場場深情的告白,立體而又多元,既是文化載體,也是文學景觀,散發著無窮魅力。
聲音與文學被譽為靈魂伴侶。因為,文學是沉寂的語言,是訴諸于文字的無聲力量。聲音則是有聲表達,是訴諸于聽覺的有聲力量。《聽見這片海》的巧思和巧妙之處在于,文學的文字之美與有聲語言的朗讀之美融合在一起,激發受眾的想象力、共情力和代入感,能夠顯現出靜穆而空靈的美感和悲憫且詩意的情懷。
為了傳遞海洋文學的意蘊之美,展現海的聲音世界的深邃魅力,《聽見這片海》邀請著名主持人陳魯豫和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李白的配音演員凌振赫聲音出演《聽見這片海》,與蔚藍大海深情共舞,與文學之光同頻共振,他們以各自特色的聲音本真詮釋海與詩的深遠意境。
“文學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兒時讀過的文字,當成年時再讀起它,曾經的記憶開始變得鮮活。人不斷長大,但文字永遠年輕,那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對于這樣的體驗,陳魯豫希望通過聲音建立起情感交流的橋梁,讓文學換一種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正如她所說:“一朵浪花可以窺見整個世界,一字一句可以承載人類共通的情感、苦痛與希冀。”
“這種像說話的表達,確實不好把握。要想把它讀好,你要想象自己是他,或者是與別人分享。”在《聽見這片海》節目中,凌振赫以一種安靜而踏實的聲線,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哲思與感悟的海洋世界。也正如凌振赫所言,“要表達的東西看似少了,但對生活的思考實際上多了。有一句古話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實大海很客觀,但人們會把它賦予不同的意象,包容、寬廣、仁慈、贈予……”
感知浪花深處的普通力量,
見眾生相
海洋和文學銘刻著過去,記錄著現在,也啟迪著未來。《聽見這片海》不僅僅是展示,更是以小見大,通過細膩描繪人、事、物來鋪展情節,引發觀眾對故事背后所隱含的文化的感知。
《聽見這片海》是文化的一種打開方式,但打動人的永遠是熱氣騰騰的生活。找到亮點的關鍵在于深入主人公日常生活,通過帶有煙火氣的細節展現其真實面貌,讓現實與文學作品互為映襯,《聽見這片海》所講的關于海的故事,不是為談作品而談作品,而是表現出主人公豐富的實踐,與大海相伴相依甚至“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生活。其作品本身要表達的那些精神可以映照的人物,這些人物是平凡普通的,是真實可感的,甚至默默無聞,但,一定是扎根大地的,鮮活地見到了那個生動的“我”的存在。
“我把汗珠歸還給大海,讓鹽,在太陽下閃著光。”比如《藍土地》中,在海邊鹽田上辛勤勞作的鹽民,他們日復一日耕耘在海邊,勤勞而質樸的臉頰上正是火熱生活的寫照。
“大海給了我討生活的源泉,也讓我捕撈出詩意。”許海欽,第一代福建漳州澳角村澳角詩人中的一員,他將詩歌視作生命燈塔。他曾集結18位漁村詩人,成立了“漁家詩社”。上至八旬老人,下到稚童,大家拿起筆,寫下澳角生活,抒發他們對家鄉和大海的深深眷戀。
“大海的水,是不能溫熱的,孤傲的心,是不能軟化的。”愛海、愛自然與愛人類,在“福州長樂女兒”冰心的世界里是息息相通。她將大海人格化,賦予其情感與靈魂,從而拉近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情感距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年作家黃鶴權是冰心的粉絲。小時候讀冰心作品時,他就被那些溫暖的字句打動。現在再品讀時,他感觸道:“在這其中,我看到一種更加平等的人海關系。在與海的親密接觸中,重拾生命最初的激情與勇氣;在親情、友情、愛情的浪峰上,找到自己的情感歸屬。”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 表達了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在福建南端的東山島,黃鎮國是當地最后一位代筆人,幾十年間為村人代寫寄往臺灣的家書800余封,成為聯結兩岸情感的“海峽鴻雁”。對此。黃鎮國也曾感慨道:“我們寫信,貼上郵票,可以飛往地球上任何有人類的地方。但是那時候,如果把人間的郵票都貼到一個信封上,也不能飛越淺淺的臺灣海峽。”
在生活一線、在生命深處、在生存空間,打開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 《聽見這片海》沒有停留對過去的追溯,而是與現實生活、現代受眾建立起有機聯系,構建起應有的溫度和力量,這正是王麗明所言的節目要義:“講故事要訴諸現實、訴諸情感、訴諸個體”。
海洋是精神原鄉,生活便是人間真實,可以說,《聽見這片海》把文學寫在大海上,以詩文為帆,劈波遠航,采擷朵朵浪花,將新時代的海洋故事講得更動聽,節目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而且勾起了很多人的溫馨回憶。可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視聽表達的精雕細琢,更在于普羅大眾的情感投射。《聽見這片海》在創作上,讓海洋文化“有味”也“有神”,在轉化上,讓文化類短視頻“叫好”也“叫座”,而在傳播上,通過大屏小屏全媒體矩陣的傳播,讓海洋文化“入眼”也“入心”,讓更多受眾真切的“聽見這片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