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市肯布拉港港口,立有一塊中英雙語紀念碑,如下圖:
碑文上寫著:勝利 謹獻給在1938年達爾弗拉姆大罷工中團結一致的勞動者和與之同舟共濟的民眾。
這是一段歷史見證,見證了中澳人民的跨洋情誼。
1938年11月15日,“達爾弗拉姆”(Dalfram)號貨船駛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市肯布拉港(Port Kembla)4號碼頭。這艘貨船為運送資源而來,日本政府向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采購三十萬噸生鐵,準備裝上“達爾弗拉姆”號貨輪發運。
時值南京大屠殺過去未到一年,正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關鍵時期,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生鐵,無疑是日本急需的資源。可以想見,這30萬噸生鐵,能為日本軍隊轉化為多少戰斗力用于中國戰場。
但是得知該批生鐵用途之后,澳大利亞碼頭工人坐不住了。在坎布拉港南岸工會(The South Coast Labor Union)組織下,180名碼頭工人拒絕搬運貨物,并且發起罷工,要求政府和公司不再向日本出口生鐵。
在今日許多人看來,這種方式無異螳臂當車,你改變得了嗎,砸了飯碗怎么辦?但是在澳大利亞,各界全部行動了起來,從知識分子到普通平民,都表達了對罷工工人的支持,各個中小企業主、社會團體均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罷工工人家庭維持生活。許多當地人每天開著卡車,從城內市場上接收各界捐獻給罷工工人的蔬菜、水果運到坎布拉港送給罷工工人。
澳大利亞政府起初予以拒絕,理由是“外交政策應該由政府制定,任何其他組織都無權代行其責”。但是當罷工持續到第10周,政府也坐不住了,不得不派司法部長羅伯特·孟席斯與罷工工人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是工人與政府達成協議,同意向“達爾弗拉姆號”裝運1萬噸生鐵。而澳大利亞政府隨后則保證將不再向日本出口生鐵。
事件最后勝利的是碼頭工人,他們支持了中國抗擊日本侵略,也使澳大利亞政府明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立場。
再講一下這個故事的后續,結果并沒那么美好。必和必拓公司果然因為訂單失信破產,工人們大多集體失業,他們渡過了一段困難的日子。但是這個地方的人們,為著一個他們認為正確的信念,有勇氣去采取行動,這本身就激動人心并令人欽佩。后來發生的事也證明,他們的信念是對的,社會并沒有拋棄他們,各界紛紛伸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尤其是當地華人,對碼頭工人的感激溢于言表,救助不遺余力。而必和必拓也沒有就此沉淪,如今早已成為世界知名的礦業巨頭。
另外,當初出面與工人談判的是司法部長羅伯特·孟席斯。抗議人群中的一名婦女把孟席斯叫作“生鐵鮑勃”,這個貶意的綽號很快流傳開來。后來,孟席斯出任澳大利亞總理,并成為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理。但“生鐵鮑勃”這個綽號,一直伴隨這位政治人物到其結束政治生涯。
遺憾的是,80多年過去,這個曾經令人血脈賁張的事件,漸漸湮沒在歷史深處。在如今中文互聯網上,更是蹤跡難尋。但是澳洲人并沒有遺忘這批碼頭工人,2014年,澳大利亞制片人桑德拉·皮爾斯與中國合拍了一部紀錄片《生鐵鮑勃:1938達爾弗拉姆事件》,在南京和臥龍崗取景,采訪了很多當事者的子女,以及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今天的澳大利亞碼頭工人也沒有遺忘那段歷史,2023年11月15日,澳大利亞伍倫貢市肯布拉港舉行“達爾富拉姆事件”85周年紀念活動,中澳代表一起向“達爾富拉姆事件”紀念碑敬獻花圈。
南岸工會理事會秘書長阿瑟·羅里斯表示,那段歷史不應被忘記。
“我們認為,這段歷史不應該被人們遺忘。相反的,我們應該紀念這一事件,不僅為那段英雄的歷史,更因為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人們需要記住在二次大戰之前以及期間,世界上所發生的變化。因為我們擔心,如果我們遺忘了歷史,歷史就很有可能重演。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發生在這里的事,是關于友誼、關于生活在地球的這一端的人們對地球另一端的人民的關心。人們知道,出于良知,他們需要做出行動。我們為世界的和平而采取了行動,我們為此感到自豪。”
“中國人民在那個時候遭受的苦難難以言表。這就是為什么坎伯拉港口的搬運工們和船員們那么做的原因:支持中國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