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過去了,給電影市場留下了諸多啟示。
一些黑馬逆襲之作,提供了大眾急需的Passion,靠著感官刺激走出了極致化道路。誰能想到可以在電影院看阮經天一槍一個“消滅”邪教呢?當人們討論電影的尺度時,也開始期待大銀幕有更多直給的刺激。
有些電影回應并進一步激發了對性別秩序的討論,小妞電影等舊概念被批判,老登電影等新說法受熱議。《熱辣滾燙》《出走的決心》《好東西》等佳片的涌現,證明國產電影的女性敘事漸入佳境。
女性觀眾勢不可擋的同時,年輕男性觀眾的“入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行業的信心。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報告》顯示,本年度驚悚片成績亮眼,年輕男性正是該類型的主力軍。
總結起來:遺憾多多,意外不少;巨制難尋,小眾突圍;性別討論,格局重定;五感刺激,口碑崛起。但這還是站在電影行業內部去觀察,如果跳出來呢?不可忽視的是,這幾年觀影受眾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相較于已經形成了觀影習慣的老一輩,年輕人有著更多娛樂選擇。
年輕人不看電影了嗎?不至于,但我們也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青年文化。如果不看電影了,那么年輕人都在干什么?而那些仍能吸引年輕觀眾的電影,又是踩中了什么代際情緒?鑒于此,貓眼研究院聯合長期深度聚焦年輕人趨勢的玖久咨詢發布的《2024年24個年輕人心態趨勢關鍵詞》,顯然值得行業重視。
年輕人的品味偏好里,是打開情緒與文化訴求的鑰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2024年的24個年輕人趨勢里,或許正藏著2025年的電影密碼。
解綁減負,把一切“反”過來
在本次貓眼研究院的聯合報告中,2024年的年輕人“反”出了花樣,“反”出了勇氣。雖然看著有些“倒反天罡”,但未嘗不是“世界吻我以痛我大叫一聲”的樂觀曠達。
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認為,當人們獲得的手段使他們難以或者無法實現社會概述的文化目標時,就會出現失范行為。當社會失范時,個體可能會通過越軌來安撫不安和沮喪。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崇尚“反向升學”、“關系倒置”、“課題獨立”都是在嘗試用輕度越軌行為對生活進行積極自救。看似倒反天罡,實則有其內在的社會學動因。
當嘗試把一切都反過來,焦慮消解了,壓力屏蔽了,世界又恢復到了適合年輕人的氛圍。學歷祛魅后,年輕人開始“反向升學”。985、211的畢業生開始學手藝,證明精英執念正在被消解。火爆短視頻的青海搖秋招,更是讓年輕人意識到不必對高學歷抱殘守缺,社會需要才是有效就業。雖說調侃“學習的含金量還在下降”,但這不也找到了“自降”的破局之法嗎?技多不壓身,博士做實驗缺經費了,立刻搖一場解決危機。
關系倒置也是年輕人勇敢自救的明證。女兒監督媽媽上老年大學,觀眾給專家講知識,低情商回復領導。這種錯位的好笑恰恰是年輕人對固定社會關系的一場革命。在這種錯位體驗中,不僅可以釋放情緒,還能夠換位思考。
這種倒置、越軌情緒體現在電影里,成就了開年《年會不能停》的近13億票房,打工人的偽裝職場與倒反天罡,真正和年輕人的半窩囊半反抗對齊了顆粒度;亦有年末的《勝券在握》,被裁員的員工重返公司逆天改命,盡管他手里壓根沒有公司渴求的技術,就像領導也并不會兌現自己承諾的未來。
我們注意到,當固化的社會角色與人際關系被打破后,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解壓渠道。比如同齡閨蜜充滿媽感后,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媽蜜”。天知道《好東西》里王鐵梅對小葉的關懷和“管教”讓多少年輕女性羨慕得嘴角流出眼淚。能有一個媽媽似的閨蜜每天管著,不要太幸福!
既定關系鏈條斷裂,相當于一次人生的“斷舍離”。如果把人比作一塊插線板,那么與一些狀態和關系割席,正是清空內存幫助CPU更好服務主體的方法。在貓眼研究院總結的2024年最值得關注的24個年輕人趨勢中,這樣的揮刀斬亂麻不要太典型。
年輕人終于學會了“課題獨立”、“不做舔狗”、“相對單身”,甚至拋棄人的所有社會外衣,要去做一個“偽人”!須知,人類模仿AI不是墮落,而是對人能動性和不可復制性的再強調。反映在文娛內容領域,《出走的決心》是從窒息的婚姻里逃離,付航脫口秀是從卑微的愛情里逃離,發完瘋之后,整個世界又可愛了。
重載能量,猛藥起沉疴
如果悖反是一種精神狀態,那么重載能量就是具體的方法論。這屆年輕人是懂得給自己充電的,只不過下的料有點猛。
萬物可痛,是一種即時的情緒充電。五官狂歡,則是對現實的高度抽離。同時,玄學風水及古老文旅的精神力也不可或缺。管他有沒有用,一頓操作即可增強自信!
本質上,這是一種“凡事發生必有利于我”的開放心態。有時候看人換一個“招桃花”的玄學頭像,沒多久就脫單了。究竟是頭像發力了,還是人變得更自信從而更具吸引力了呢?看似是互聯網玄學,其實不過是轉換了外包裝的自我鼓勵和自我相信。
正因為現實困頓,年輕人自然渴望對其短暫脫離,這時感官沉浸的體驗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小紅書逃離地球筆記爆火,斯拉法下雪秀走紅抖音,連電影宣發也取法于此,《一閃一閃亮星星》的下雪場、《迷宮的十字路口》的櫻花場正是對傳統觀影體驗的革新。
不過,所謂的抽離與逃離并不是真正要“離開現實”,而是借用藝術的魔法找到情緒出口。在《默殺》《鴛鴦樓·驚魂》《周處除三害》等影片的想看用戶畫像中,20歲以下及20-24歲的占比都非常高,正是其激烈復仇、中式靈異、暴力美學引發了年輕觀眾的五感狂歡。看場刺激電影,下劑情緒猛藥,走出影院時神清氣爽,年輕人所要求的,也不過是回歸電影本初的樂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能量,相信玄學和運氣的當代年輕人其實是在為自己重找精神錨點。“博弈游戲”的大火與“文遺朝圣”的流行看似不想關,內在卻是一致的。借厚重的歷史重構生活的意義,與用玄學疊好運buff,都是不滿于日常匱乏感的年輕人給自己充電、給生活打氣。
缺乏正反饋,那就自造正反饋。誰說這屆年輕人喪啊,明明是最會給自己開處方的“小醫生”好嗎?運氣博弈不是“賭”,而是用隨機來激勵自己“生活依舊擁有幸運與驚喜”。強大到上跳臺毫無懸念的全紅嬋也愛玩烏龜對對碰,難道是對自己的實力心虛嗎?奧運冠軍都需要點運氣加成,普通人加入不過也是怡情罷了。
就像小編愛上抖音看“電子奸臣”短視頻一樣,不是因為我不知道他在拍馬屁,而是聽完渾身舒坦充滿力量。來來來,再給朕上一沓奏折!人生就像游戲,別認定自己是NPC,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
主體覺醒,走向何方?
電影《畢業生》的結尾,男女主逃婚到公交車上后,原定拍攝計劃已結束,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卻沒有喊cut。兩個演員茫然和不知所措的42秒,成為了百年影史經典。人只會在無限接近幸福的時候感到幸福,那之后呢?
就像魯迅寫的《娜拉走后怎樣》,觀察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模式,歸根結底是為了搞清楚他們將走向何方。主體覺醒,是貓眼整個報告里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年輕人的趨勢其實不止于文娛選擇那么簡單,而是蘊含了群體或代際對于現實世界的態度和行動。
解構的意義在于打碎舊建筑,然而怎么修造新建筑,怎么去重構才是更具現實意義的。“AI造夢機”彰顯了年輕人的主體性,筆在我手,世界任我書寫。這里有你從沒看過的《甄嬛傳》,也有Hello Kitty代你體驗夢核,還有突然打起來的林黛玉和賈寶玉。“不愧是民間作坊,下料就是猛!”當審美和價值變得更加多元,官方設定已然無法滿足年輕人的期待。既然不愿沉默,那不如創造自己理想的故事宇宙。
“母系視角”令被隱匿的女性重新被看見,《我的26個男房客》和“母系氏族大女人”都讓人啼笑皆非,這難道不是絕佳的喜劇片題材?因緋聞上熱搜的劉曉慶,不但沒有塌房反而靠著人間清醒語錄和超前認知,被蓋章“內娛早年愛女第一人”。怎么還沒有人找劉曉慶和頂流鮮肉來拍一版中國的《日落大道》。看著活蹦亂跳的慶奶,感覺土埋半截的我又可以再戰五百年。
“全民火葬場”則是青年對各類人際關系的珍視和修補,在各類關系錯置后,他們依然選擇修復關系,渴望被珍視。《柳舟記》的追妻火葬場正是這種情緒的影視鏡像,以前你愛答不理,追妻時我讓你高攀不起。圍觀抖音新近爆款《云南戀綜》主角有金與緊身褲,其實也是大家渴望真誠愛情關系的內心外化。說什么封心鎖愛呢,遇到真命比誰都上頭。
更進一步的“盛世如愿”,是年輕人對當下世界的重新鏈接。在紅色敘事的今昔對比中,他們更能找到前行的方向。讓人淚目的《聽金陵說》,就是年輕人與歷史時空的一次親密對話。當主流敘事選對了正確的呈現形式,年輕人唱起紅歌不比大爺大媽聲音小。
想了解當代年輕人,就看他們真實的文娛選擇。而在貓眼研究院與玖久咨詢聯合發布的趨勢報告中,我們也發現好的作品都在與時代強烈共振。年輕人看似無序的行動和偶發的爆款,都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
紙面的數據,溫度卻力透紙背。有趣嬉笑的總結之下,是對年輕人的深切人文關懷。自成立以來,貓眼研究院一直通過新銳的數據分析與行業洞察,幫助電影創作者把握市場脈搏。秉持初心的貓眼研究院,在年度報告中再度注入了深度與溫度。無論是電影業還是各行各業,都應該放下端著的身姿,去看看年輕人的電影票和文娛支出。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期待更多引發年輕用戶共鳴的好內容涌現。
來源:娛樂硬糖 作者:謝明宏 美編:陳秋霖 運營:陳秋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