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3次推送
著 者:高揚 高大鯤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12
前言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浴血奮戰,一邊扛槍守護家園,一邊用智慧編織民族夢想。
1946年6月前后,為向世界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晉察冀畫報社利用繳獲的照相設備和材料,洗印出唯一一套12英寸大小、代表當時解放區(邊區、根據地)最高攝影水平和洗印技術、反映抗戰期間一些重大軍事活動的照片,以及戰爭傷害、人民動員、勞動生產、民主建設、文化教育、國際交流等內容的代表性照片,全面展示晉察冀邊區的建設面貌。
照片經由美國進步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帶去美國,準備擇機發表。斯特朗回到美國后不久,因麥卡錫主義開始橫行,照片在歷史中沉寂下來。1958年,斯特朗女士第六次來中國前,將這批照片精心制作成影集藏在一座教堂的儲物間內。1970年斯特朗女士在中國去世,幾年后這批照片被拍賣收藏,2016年輾轉回到中國。這些發黃的影像原件和字跡斑駁的紙片,現已成為極為珍貴的史料,將我們帶回戰爭的硝煙中,感受愛國主義的洗禮,重溫初心和使命。
為充分展現這些珍貴影像文獻的原貌,我們用目前最好的復制技術通過原件高清掃描,并按原件同樣的尺寸還原作品。同時,我們邀請了70多年前親手轉交這套攝影作品、晉察冀畫報社仍然健在的顧棣先生,歷史影像學專家、沙飛影像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司蘇實先生,原中國三S研究會秘書長劉力群先生等專家學者,對這些稀世珍寶從歷史角度、影像創作角度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指明了我們前行的方向。
謹以此書,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人民軍隊致敬!向在戰爭中冒著生命危險記錄真實影像的戰地攝影師們致敬 !
八路軍天天打勝仗,村村莊莊都歡迎:圖為大龍華殲滅戰,我鐵騎兵歸來時,民眾熱烈歡迎的盛況。
羅光達 攝
大反攻中,我軍于1945年9月10日解放平綏鐵路東段大火車站新保安鎮。該站位于張家口以南150里。圖為進攻時之寫真。
賈健 攝
阜平羊和門全村房屋被燒成焦土。石少華 攝
察哈爾省人民代表會議緊張熱烈的會議場景。
葉昌林 攝
雙十綱領公布以后,全邊區各階層人民表示一致熱烈的擁護。
沙飛 攝
白求恩大夫病逝后,邊區軍民以最大的崇敬為他建立了莊嚴的塋墓。
沙飛 攝
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1938年我軍于浮屠峪戰斗勝利之后,在長城嶺上開戰斗檢討會。
沙飛 攝
1945年,春夏不雨,亢旱異常,在共產黨和民主政府的啟示下,人民乃以澆水點種的方法,才得以把莊稼種上,保證了一定的收獲,打破了歷來遇到旱年農民手足無措的定律。
孟肇師 攝
摧毀敵寇堡壘政策!我軍焚燒堡壘(圖為我冀中地方大隊于1944年7月火攻定縣南敵小漳大據點之情形)。
流螢 攝
后記
《影像中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晉察冀邊區影像原件》終告出版。
書中的130幅晉察冀戰地和敵后影像原件,是唯一一批按組織要求為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而制作的照片,也是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察冀根據地的建政雛形。它是晉察冀畫報社在十分惡劣的戰爭環境下利用戰爭中繳獲的照相設備和材料洗印出來的,在當時條件下能制作出的最大尺寸的影像全集。照片同時附加了翔實的中英文說明。這些發黃的照片原件和字跡斑駁的紙片,歷經歲月的滌蕩,已成為極為珍貴的史料,將我們帶回戰爭的硝煙中,感受愛國主義的洗禮,重溫初心和使命。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如獲珍寶,懷著極大的責任感小心翼翼地處理這些原件,因為我們深知即使是一個破損的紙角、一筆淡淡的劃痕都在述說歷史的真相。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作品原件按專題分裝在四本影集里,四本影集對于其中專題的歸類有著自身的邏輯。其中,第一、二本影集均為軍事斗爭專題,即“軍事斗爭(一)”“軍事斗爭(二)”;第三本依次含了“民主建設”“生產運動”“文化教育”三個專題;第四本依次含了“日寇暴行”“群英大會”“國際友人”三個專題。四本影集共有八個專題,我們在編排時將“日寇暴行”專題移至畫冊最前,既有利于揭露日寇喪心病狂的侵略行徑,也有利于揭示中國人民水深火熱的處境和晉察冀軍民展開艱苦卓絕的軍事斗爭的背景。其他七個專題順序未作改動。
書中的130幅圖片,影集中沒有標注其拍攝者。現在我們標注的拍攝者,是根據顧棣先生口述錄音整理,并參考《〈晉察冀畫報〉文獻全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經典叢書·晉察冀抗戰攝影集》《沙飛攝影選集》等圖書資料核對完成的。尤其是顧棣先生,他在戰爭年代就進入晉察冀畫報社,從事過13年的攝影底片檔案管理工作。這批影像原件經他親手交付邊區交際處,今天又由他對回流的影集進行完善,這也可以說是一段完滿的歷史因緣了。
為高度保持作品原件的歷史原貌,我們對原件進行了精確到毫米的測量,并在書中等大還原。而對于中英文圖片說明、專題名稱的紙質原件,由于其不僅尺寸大小不一,裁剪不規則,而且時間長遠造成紙張老化,個別原件有損邊缺角的現象,為使版面美觀工整,我們沒有按等大還原的方式展示,但我們還是取最大的長度和寬度進行了測量,在版面下方標注了原件尺寸,供讀者參考。
作品原有的中英文圖片說明上,留存著斯特朗女士和原收藏者的修改痕跡,向我們展示著這套作品的整體性和歷史性。蓋因它們誕生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同時又幾經轉手,這些文字說明存在個別的錯漏或誤輸入,因此我們重新輸入、整理,并根據專家考證和審讀意見對有誤處進行了更正,加注補充說明。
圖書出版工作暫告一段落,作為編者的我們卻仍然心存遺憾。比如,三份英文原稿產生的確切年代和產生經過、流轉歷程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文獻鏈條,對于影像作品與說明文字的物理特性并未完全清楚,幾份英文原稿上的鉛筆標注系何人何時所寫……對這套作品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期待專家學者與有識之士共同參與,繼續書寫這批影像原件背后的故事。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