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是唯一沒有參與長征的元帥,他領導在南方進行三年游擊戰,其難度絲毫不遜色于長征。
在游擊戰的烽火中,陳毅屢次遭遇危機,還曾被困在梅嶺山洞里二十多天。
就在生死關頭,突然出現一位神奇女子,竟然在國民黨眼皮底下,幫助陳毅擺脫了死亡困境。
這個女子是誰?她是如何幫助陳毅突圍逃脫的,最終又將帶來怎樣的結局?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而陳毅因為健康問題無法隨軍遠征。
中央決定讓陳毅留在江西的蘿田地區,帶領一萬六千多名紅一方面軍戰士,繼續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游擊戰。
陳毅帶領部隊在蘿田及周邊戰斗,有效地牽制敵軍力量,后來隨著紅軍主力轉移,國民黨軍隊開始集中圍剿江西剩余的紅軍。
1935年春季,蔣介石派遣碉堡專家戴嗣勛出動,率大軍對陳毅部隊發起激烈會戰。
國民黨軍隊構筑眾多碉堡和工事,控制各大交通要道,切斷陳毅部隊后勤補給線,并嚴格執行保甲連坐制度,迫使當地民眾與紅軍隔絕。
失去了民眾的支持,陳毅部隊在生活物資上面臨極大困難,士氣也一度非常低落。
為了避免被完全包圍,陳毅在秋天帶領部隊離開蘿田,轉移到東南部的梅嶺區艱難維持。
梅嶺區地形險要,山高路險林密谷深,非常適合游擊躲藏,但戴嗣勛并未放棄,反而調動大量兵力,對梅嶺實施更加嚴密的封鎖和防守。
當時陳毅部隊藏在山里,與當地村民互相幫助,熱心得到村民經常會給他們帶食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戴嗣勛為此采取極端的釜底抽薪策略,強行驅散當地村民,確保周圍村落空無一人,導致陳毅部隊失去支持。
隨著冬天到來,山區天氣也變得寒冷,群眾無法進入山區,紅軍也難以離開,生存環境變得極為嚴峻。
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陳毅帶人上山捕捉蛇和山雞等動物充饑,但盡管努力尋找食物,口糧仍然嚴重不足。
村民對此深感憂慮,但幸好還有一個機會。
雖然國民黨禁止村民上山,但他們知道如果長期禁止,村民生計將受到影響,甚至會引起反抗,因此允許村民每月幾次進山砍柴,稱之為開禁。
在這個間歇里,村民就抓住機會,把大米藏在挑柴竹杠里,成功把食物帶上山幫助紅軍。
而在上山的村民里,有一個人格外顯眼,她就是年僅十七歲的張千妹。
張千妹是本地人,出生于典型的農民家庭,原本過著平靜簡單的生活,但隨著革命浪潮的興起,她同樣渴望報效祖國。
憑借非凡的勇氣和警覺,張千妹成為一名秘密交通員,不知疲倦地為紅軍傳遞情報、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全力以赴地支持革命事業。
當時到處都是敵軍堡壘和哨所,她的工作充滿艱辛且充滿危險,卻多次在重重封鎖線中巧妙地突破,將物資安全送給紅軍。
當時陳毅的腿傷讓村民憂心不已,張千妹便運用土方法,采集草藥熬成藥水,加入食鹽幫助陳毅清洗和敷傷。
雖然清洗時疼痛難忍,陳毅卻堅持不言放棄,幸運的是沒有經過專業治療,陳毅的腿傷竟然開始好轉。
但是敵人也沒停止,面對無法攻克梅山的難題,敵軍采取更為狡猾的計策。
當時在游擊戰時,由于缺少電臺等通訊設備,陳毅已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近三年,同時與南方其他游擊區的消息也完全中斷。
盡管陳毅發送了多封信件,但它們都像石沉大海一樣,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反而意外地讓敵人有機可乘。
在艱難的時期,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件,來自大余縣城地下交通站,里面有關于中央消息的信息。
信中提到中央已派人繞道香港來到大余,并邀請紅軍負責人前往會面,而這封信是由一位名叫陳海的地下交通員所寫。
陳毅放下信件,內心充滿了疑惑,他不明白為何中央來人卻不上山,但這個消息太重要了,所以他決定親自下山查看。
陳毅偽裝成教書先生,與梅嶺區委書記黃贊龍前往大余縣,先去尋找陳海的住所。
但他們沒看到陳海,反而見到他的妻子,便試探性地詢問陳海在哪。
他的妻子用當地方言回答去了“團部”,但陳毅兩人卻誤以為是“糖鋪”,于是急忙前往聯絡點梅峰橋頭的廣啟安糖鋪。
可正當他們趕到時,意外注意到糖鋪外的國民黨封條,頓時驚覺這里已經被發現。
就在這時,一位老人跑過來,將他們拉到巷口,低聲催促他們離開。
陳毅不知道這個老人是誰,但深知局勢兇險,立刻冷靜繞過巷子,迅速返回梅山。
原來陳海已經被捕,為了保命選擇出賣,甚至與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密謀將紅軍隊伍一網打盡。
得知消息的紅軍迅速行動,突圍躲藏到附近蘆葦叢中,直到夜幕降臨,敵軍在草棚里找不到人。
他們憤怒地打算放火燒毀草棚,幸運的是一場雷雨落下來,撲滅即將燃燒的大火。
敵人無功而返,不料路上抓住了裝扮成教師的陳毅,但幸運的是他們沒懷疑眼前的書生,最終陳毅成功逃脫并安全返回駐地。
陳毅與同志會合后,帶領剩余部隊在夜間轉移,果然在不久之后,敵軍增派大量兵力,對梅山地區進行全面搜捕。
在嚴冬的二十多天中,敵軍將梅山重重包圍,陳毅部隊只能藏身在小山的巖洞中。
由于饑餓和寒冷的雙重折磨,他的舊傷復發,多次差點被敵人發現,只能在草叢中躲藏,感到極度焦慮。
時間分秒地過去,沒吃沒喝還受傷,外面還有敵人搜索,他們已經陷入了絕境中。
就在這生死關頭,張千妹再次出現了。
張千妹不畏艱險,艱難地通過小路爬上山,巧妙地將糧食藏于竹竿中心,將鹽粒縫入棉衣夾層中,將食物和情報送達后,便急忙地離開。
若非張千妹的勇敢行動,陳毅等人在巖洞中的生活將更加困難,也難怪陳毅在詩中稱贊這是人民支援,銘記于心。
張千妹連續數日的送糧行動都平安無事,但不幸在她最后一次上山送糧時降臨。
當時在一條迂回小徑上,她不幸碰上夜間巡邏的敵軍,由于無處躲藏,她感到極度驚恐。
然而為保護陳毅等人,她決定拼死一搏,閉上眼睛側身一滾,跌入了身側幾丈深的谷底。
隨后的日子里,陳毅再也沒有見到張千妹,猜想她應該出事了,而此時巖洞中糧食也已經耗盡,眾人在洞饑渴難耐。
陳毅想要出去尋找食物,但總能聽到敵人在周圍巡邏的聲音,他只能忍著腿傷的疼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赴死決心。
在沉思之際,他的思緒如泉水般噴涌而出,于是從口袋里拿出筆,在袖子布料上匆匆寫下幾句詩。
這幾句詩詞,便是日后聞名遐邇的“梅嶺三章”。
陳毅正處在絕望之時,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誰知道張千妹竟然重新回來了。
原來當時張千妹墜入谷底,幸運地存活下來,但是卻暈倒了,待得夜晚醒來時,發現腿受了傷,只好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她在家休養了兩天,傷還沒好就迫不及待出發,再次暗中給陳毅送糧食,并且傳達了重要的關鍵情報。
她激動地告訴陳毅,由于西安事變爆發,敵軍停止對紅軍的進攻,并解除了對陳毅等紅軍在廣東偏遠山區的嚴密封鎖。
陳毅原本感到困惑,這時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離開了巖洞,重新集結分散的紅軍。
不久之后,陳毅終于接到來自中共中央的指示,帶領部隊與中央紅軍主力會合,共同前往陜北根據地。
在離開廣東梅嶺之際,陳毅曾安排張千妹一同北上,但由于各種原因,張千妹未能同行。
可當陳毅率部離開不久,卻得到了一個不幸消息。
張千妹在轉移途中,被敵軍捕獲并遭受嚴厲審訊,在嚴刑拷打下含恨去世,年僅十九歲。
陳毅感到極度震驚和憤怒,一度悲痛欲絕,并在挽聯中寫道:
“力盡民胞義全歸,血流旌旗鑄不朽。”
1937年2月,陳毅帶領紅軍突破重重封鎖,最終在湘南與中央紅軍主力會師,立即向毛主席報告了張千妹犧牲的噩耗,
所有人都對這位女英雄的事跡深感敬佩,陳毅在手書中寫道:“血海深仇,只等共產黨來報答。”
張千妹的青春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她以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的永恒贊歌。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呢,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