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在世界上的定位,雖然有不少人對其有些揶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韓國也的確是一個發達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國內的某些技術,也都處在世界的前列。
例如韓國的航空業,在世界范圍內就算是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性產業了,在整個東亞乃至于歐美地區,韓國的航空都跟“優質”和“高檔”聯系在了一起。
不過最近這段時間,有一個新聞的流傳,卻讓韓國的航空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因為有400多名韓國民航業的頂尖飛行員,選擇來到了中國工作。
而且在他們加入了中國的航空公司后,也直接對外宣稱,今后不會再回到韓國的航空行業工作。
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為何向來在整個全世界范圍內都算是優質的韓國航空業,卻在這兩年內頻繁被新興的中國航空業所挑戰,甚至快要擠壓地失去了生存空間呢?
核心就在于,韓國的航空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陷入了一個飽和的狀態,要知道本身韓國的人口就比較少,韓國的航空業能夠發展起來,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依賴于歐美國家的市場,以及大批外資的投入。
可是近兩年來,韓國的經濟持續疲軟,外資開始不再愿意向韓國進行投資,這就導致了韓國的航空業,缺乏新鮮的血液注入。
而資金的短缺,也導致了韓國的民航飛機更新換代,加上最關鍵的民航飛行員培訓,也開始陷入到一個停滯的狀態。
如果說這些還不算特別嚴重的話,那么更大的問題還出在韓國航空業本身有著相當閉塞的行業傾軋,以及內部的等級打壓。
不少韓國航空業的新人,明明自己的技術水平過硬,可受限于論資排輩的問題,在自己的企業內,不由自主成了前輩和上級壓迫和欺負的對象。
這種情況影響下,韓國航空的從業人員,自然而然就將目光投向了國外,而相對的,中國的航空事業最近幾年卻是發展迅猛,隨著國產大飛機的研制成功,國內的航空事業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
而在這種情況下,也自然而然需要一大批有經驗而且有水平的航空技術人員,因此“近水樓臺先得月”,中國就將目光投向了韓國。
而韓國的優秀航空人員也需要一個更好的平臺來發揮自己的才能,同時擺脫在韓國國內事業上的停滯不前。
于是兩方一拍即合,大量出色的韓國航空技術人員便集體來到了中國,這次這400名飛行員來中國,其實只是一個序曲,他們在中國享受著遠超著韓國的待遇,同時自己的技術也有了更好的平臺發揮。
更重要的在于,中國航空事業并沒有像韓國一樣有著各方面的相互傾軋,反倒是呈現出了一種有序發展的狀態,這也是這批韓國航空技術人員最為期待并且能夠融入其中的原因。
在中國沒有人會因為前輩和后輩的關系來對有能力的人進行打壓,反倒是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極有可能得到破格提拔,這方面幾乎是在韓國國內想都不敢想的,韓國的航空人員怎么能不對此感到心動呢?
而韓國國內,雖然對這些航空人員的外流,進行了多方面的阻攔,并且軟硬兼施,但如果韓國航空行業自己不進行改革,那么這種外流必然會呈現出更加嚴重的情況,未來對于韓國航空行業的打擊,也只會與日俱增。
當然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韓國航空的人才,也會伴隨著這種局面,繼續向中國流動,對個體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