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企又大獲全勝了,大批外資藥企退出中國集采這事,表面上看是中國藥企贏了,但背后或許是患者和打工人雙雙落敗的局面。
咱先聊聊為啥外資藥企要退出這次中國集采。大家聽說過“價格屠夫”這個詞吧?這次中國的集采堪稱全球醫藥市場的價格屠夫。舉個例子,同一款藥,比利時某藥企報價 300 塊人民幣,而國內某藥企的仿制藥只需 20 塊。15 倍的差價,一份外賣都比 20 塊貴。你說這讓外資藥企在這次集采里咋混,只能選擇退出。
這背后不只是價格便宜的問題,咱還得琢磨外資藥企那 300 塊到底貴在哪了?
我覺得答案就倆字:研發。一款外企的原研藥,從實驗室到上市,少說要花 10 年,投入至少 10 億美金,而國內的仿制藥呢,只需做到化學等效,研發成本可能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企業哪可能做賠本買賣?所以他們無奈選擇退出。
另一個問題緊跟著來了,藥變便宜真是好事嗎?其實外企退出對誰影響最大?表面看是外資藥企受損,但真正買單的是患者本身。
首先,患者的選擇變少了,隨著原研藥退出市場,市面上只剩各種仿制藥。雖說仿制藥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可每當問患者,多數人都會說原研藥可能更好用。但他們沒別的選,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仿制藥,擔著那一點點風險。
第二個影響是醫療的兩極分化。其實這些外資藥企沒完全退出中國,只是從中國集采市場轉向了高端市場,比如私人醫院。咱都清楚,只有有錢人能負擔得起原研藥,窮人只能買仿制藥,于是慢慢的,健康這詞就成了有價格的標簽。
第三個影響,也是我最擔心的,是創新藥的未來。好藥優先給中國這事會變得越來越難。外資退出中國集采,你以為只是簡單退出市場?
其實這是個信號,意味著中國市場不再值得外資藥企投入。以后當你急需一款救命新藥時,會發現中國拿到這藥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晚好幾年。那中國患者得等到啥時候呢?所以咱這場勝利,中國藥企的這場勝利真算勝利嗎?患者真切實享受到這次集采的成果了嗎?還是說以后咱衡量啥都只用價格高低,這真值得咱好好琢磨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