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提到乾隆朝時期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山東諸城的名門望族——劉氏家族,而讓劉氏家族達到頂峰的便是劉統勛與劉墉父子二人。
劉統勛祖父劉必顯,進士出身,位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從五品);
劉統勛的父親劉棨,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位至四川布政使(從二品);
而劉統勛是雍正二年的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正式開始入仕,乾隆登基后劉統勛平步青云:
乾隆元年,劉統勛被提拔為內閣學士;
次年,被擢升為刑部侍郎;
乾隆六年,守孝期滿后被乾隆命為督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十一年,劉統勛奉命出任漕運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乾隆十九年,劉統勛被擢升為太子太傅兼陜甘總督,看過《雍正王朝》的應該知道陜甘總督一職有多重要。此時的劉統勛,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乾隆二十六年時,劉統勛正式入閣拜相,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而且奉命管理禮部、兵部、吏部、刑部四部事務,與此同時還擔任上書房師總師傅、國史館總裁。
乾隆三十八年時,劉統勛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此時的劉統勛不僅入閣拜相,而且還位居軍機大臣之首,可想而知其在朝中的地位有多顯赫。只可惜這年劉統勛在去上朝的路上,病逝了。
乾隆對劉統勛的評價極高,將其稱之為“真宰相”,而且直接賜予劉統勛謚號“文正”。
劉統勛的兒子劉墉,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位漢臣,在很多的影視劇中有出現了“劉羅鍋”。劉墉雖然不及其父仕途順遂,但總算在嘉慶二年時入閣拜相,被乾隆皇帝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嘉慶九年時病逝,終年85歲高齡。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劉墉出身書香門第,不僅精通儒學,而且精通書法,人稱“濃墨宰相”。
祖位至從二品布政使,父子皆入閣拜相,而且善始善終、青史留名,確實十分難得。
實際上,在乾隆朝時期,還有一個能夠與山東諸城劉氏家族相媲美的家族——金壇望族于氏家族。于氏家族在乾隆朝時期,因為于敏中得乾隆寵信、位極人臣而十分顯赫,但于敏中跟劉統勛、劉墉不一樣的一點是:劉統勛與劉墉父子二人皆是名副其實的清官,得以善始善終,而于敏中雖得寵多年,但卻在去世后名譽盡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身詩禮簪纓世家
于敏中出身金壇望族——于氏家族,而于氏家族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詩禮簪纓世家。“詩禮簪纓”出自《紅樓夢》,意思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像劉統勛與劉墉所在的劉氏家族,便也可稱之為詩禮簪纓世家。
而于敏中,也是出身詩禮簪纓世家:
于敏中得烈祖父于業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
于敏中的天祖父于孔兼,是萬歷年間的進士,為明東林黨重要成員
于敏中的曾祖父于嗣昌,是順治十八年的進士,位至山西知縣;
于敏中的祖父于漢翔,是康熙二十一年的進士,位至陜西學政,因為文章一絕而名噪一時;
于敏中的父親于樹范雖然沒有榜上有名,但是曾被朝廷召入內廷,任武英殿編修;
而于敏中的一位堂兄于振,則是雍正元年的狀元;
在于振考中狀元的次年,于敏中的叔叔于枋考中進士而入仕,并且娶了雍正乾隆兩朝重臣史貽直的女兒為妻。其實于敏中一開始過繼給了叔叔于枋為嗣子,但是等于枋生下兒子后于敏中便又回到了親生父母的身邊。
出身在這樣一個進士頻出的書香門第,于敏中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影響,再加上于敏中從小便十分聰慧,母親對其要求十分嚴格,祖父于漢翔親自教授其讀書,所以于敏中五歲便開始學《四書》,10歲便能通讀《五經》,15歲時便一舉考中了舉人。
只是在第一次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時候,于敏中落榜。
等回到金壇后,于敏中便重新選擇了雍正元年的進士王布青為老師,重新研讀四書以及十三經;到了弱冠之年的時候,于敏中便已經經史子集、陰陽歷律無一不通。
乾隆二年(1737年),24歲的于敏中再一次前往京城參加會試與殿試,此次于敏中不僅榜上有名,而且還是位列一甲第一名——狀元。自此以后,于敏中便同堂兄于振并稱為“兄弟狀元”,而這也成為金壇的一段佳話。
考中狀元后的于敏中直接入翰林做了編修,而且在編修的位置上7年的時間。于敏中年紀輕輕便直接奪魁確實是春風得意,而于敏中經過多年的苦讀而精通經史子集、滿蒙漢梵等多種文字,不僅文章一絕,而且字也寫得十分清秀灑脫,頗得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不僅讓其直接入值懋勤殿,而且將其擢升為侍講。
在剛入懋勤殿的時候,乾隆曾讓于敏中抄譯經書,單《華嚴經寶塔》于敏中僅排算便用了兩年的時間,然后又寫了一年的時間,這段經歷是書法史上的一段佳話,乾隆為此對于敏中越來越器重
而在懋勤殿議論朝政之事時,于敏中言談舉止十分得體,乾隆為此對其十分賞識。
平步青云
在乾隆九年之前,于敏中雖然得寵,但還只是沉淀的一個過程,乾隆九年才是于敏中一生中平步青云的開始:
乾隆九年,于敏中奉乾隆之命擔任山西鄉試主考官;
乾隆十年乾隆巡幸江南苑時,曾問于敏中:何為治理朝政最需要什么?
于敏中回答:是人才!
于敏中的回答讓乾隆十分滿意,便將其命為學政前往山東、浙江;于敏中任學政期間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頗得贊譽。待回到京城后,乾隆命其入值上書房,教皇子皇孫們讀書;于敏中對皇子皇孫們十分嚴格、而且教學嚴謹,乾隆對此十分滿意,便將其擢升為內閣學士。
乾隆十九年時,于敏中已經成為朝廷重臣——兵部侍郎。
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三年,其生父于樹范、嗣父于枋以及生母先后去世,按照規矩于敏中都需要守制;但是為了盡快回京,于敏中便隱瞞了母親去世一事,此事被御史得知后便彈劾了于敏中。乾隆惜才,便沒有責怪于敏中,授予其戶部侍郎一職。
乾隆二十五年時,于敏中已經位列軍機大臣,直接參與朝中要務。
五年后,于敏中被擢升為戶部尚書,而且這一年乾隆準許其子于齊賢(多年考試未考中)入國子監讀書;而且將于敏中的妾室張氏冊封為淑人(其正室已經去世);乾隆如此恩寵,朝中大臣恐沒幾人能與于敏中相比。
乾隆三十六年時,于敏中被擢升為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距“入閣拜相”僅一步之遙。
而僅僅兩年后,于敏中便正式入閣拜相,被乾隆授予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而且還位列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之所以位列首席軍機大臣也是有緣故的:
這年“真宰相”劉統勛,在上朝的路上病逝;
孝賢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在乾隆三十五年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病逝;
乾隆二十九年時,兆惠將軍病逝
正得盛寵的于敏中,自然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而乾隆對于敏中的寵愛程度到什么程度呢?
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巡幸在外,乾隆都會帶著于敏中,于敏中一直都在最顯眼的位置。朝中的要事乾隆大多也會采納于敏中的建議,可以說此時的于敏中已經成為朝中第一權臣。
世人皆知乾隆的寵臣是和珅,但實際上在和珅出現之前,于敏中才是最得寵的,其得寵程度并不比和珅差。于敏中去世后,和珅才出現,或許對于乾隆而言,和珅其實是另一個“于敏中”罷了。
其實乾隆之所以如此寵愛于敏中,也是有原因的。
于敏中其實跟和珅很像
于敏中比乾隆皇帝小三歲,平步青云時恰好是乾隆皇帝盛年的時候。
于敏中處事十分謹慎,不管大小事都遵旨而行,處理得十分妥當周密,自然無人能挑出于敏中的錯處。而這還不是于敏中,最讓乾隆喜歡的地方。
了解乾隆的應該知道,乾隆是大清十二帝中最喜歡作詩的一位皇帝,而且經常是即興作詩,并不會提前打好草稿。而于敏中常常陪伴乾隆身邊,自然能聽到乾隆作詩,于敏中便將乾隆作的詩默默地記在了心里,然后再恭恭敬敬地謄寫下來,做到一字不差。
有一次,乾隆又即興作了七首詩兩篇文章。沒想到這天晚上,乾隆便收到了于敏中謄寫好的詩詞與文章,乾隆看到于敏中一字不差地將自己所作的詩詞與文章記下來,頓時便對于敏中更加的欣賞,自然對于敏中更加的倚重。
到乾隆三十一年的時候,乾隆不再讓于敏中掌管詩文,而是讓剛剛入值軍機處的梁瑤峰來負責;畢竟此時的于敏中需要專門來負責重要的朝政事務。如此一來,于敏中便不能再繼續留心乾隆即興而作的詩文。
有一天,乾隆將于敏中與梁瑤峰召到御前,詩興大發。
在乾隆吟詩的時候于敏中便趕緊給梁瑤峰使眼色,讓梁瑤峰將乾隆吟唱的詩文記下來;但是梁瑤峰沒有明白于敏中的意思,便沒有用心記;等到退出御前后于敏中便問梁瑤峰:詩文記下來了沒有?梁瑤峰這才明白于敏中的意思,但是為時已晚,梁瑤峰頓時嚇得六神無主。
于敏中說道:現在你負責管皇上的詩文,所以我才不方便再默記;現在你看該怎么辦呢?
梁瑤峰很是慚愧,不知如何是好。
于敏中便同梁瑤峰一起試著回憶起乾隆即興而作的詩文,然后于敏中便開始在屋中獨自默寫,沒多長時間便憑著自己的記憶都寫了出來,通篇只錯了一個字。
如此理解乾隆心意的一個人,乾隆又怎么會不器重呢?
而于敏中對乾隆心意的了解,還不僅限于此:
只要是提起乾隆朝時期的《四庫全書》,我們一般首先想到的便是紀曉嵐,負責編纂《四庫全書》,但實際上真正向乾隆提出編纂《四庫全書》的是安徽學政朱筠,在滿朝文武都反對的時候,于敏中對此大為贊賞。正是因為于敏中對此如此支持,乾隆才力排眾議,正式下詔開四庫全書館,而于敏中便是《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此時的于敏中不僅要負責辦理朝中要務,而且還十分重視《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對《四庫全書》的編纂不僅提出了很多的建議,而且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親自進獻珍藏的圖書17種。領導編纂《四庫全書》,也是于敏中一生中最大貢獻之一。
寵臣為何死后毀譽?
于敏中雖然極為得寵,但是他并非劉統勛一樣的臣子。
乾隆三十九年,太監高云從因為泄露乾隆在奏折中的朱批而交御前大臣審理,高云從的供詞中還牽扯到了于敏中:于敏中曾向高云從詢問乾隆對觀亮評論的記載;于敏中還曾幫高云從托付蔣賜棨打官司....
乾隆得知后十分生氣,于敏中也是誠惶誠恐。
原本于敏中已經交刑部議罪革職,但乾隆不忍,便寬恕了于敏中,讓其繼續留任。
甚至在乾隆四十一年時,因平定大小金川之戰有功,乾隆不僅賞還于敏中雙眼花翎還將其畫像懸掛紫光閣。可以說于敏中雖有錯,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乾隆對他的器重。
乾隆四十四年時,于敏中重臥在床,乾隆讓內務大臣和珅陪伴左右一起去探望于敏中。而和珅便是于敏中的“接班人”,這年十二月于敏中病逝,終年66歲。
不過關于于敏中的去世還有一種說法:于敏中其實是飲鴆自盡。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乾隆都給了于敏中死后尊榮,不僅贈與其謚號“文襄”,還讓其入祀賢良祠。
于敏中雖得了死后尊榮,但這樣的尊榮于敏中并沒有保住,當然這也是于敏中咎由自取的結果:
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于敏中去世的次年,于敏中的孫兒于德裕狀告自己的堂叔于時和霸占祖父在京城的財物,并且在這年三月將財物運送回了金壇。乾隆得知后十分重視,便命大學士章佳阿桂、英廉(和珅妻子馮氏的祖父)前去查清此案,結果讓乾隆大跌眼鏡:
素來廉潔奉公的于敏中,其京城以及在金壇的家產居然有兩百多萬兩。
這樣的結果自然讓乾隆十分生氣、失望,但是乾隆還是極力地保全于敏中的名節,并沒有深究,只是將于時和流放伊犁,給于德裕留了三萬兩銀子,其他的則全部留給金壇作為開河之用。
緊接著,蘇松糧道曾給于敏中修建花園一事也被揭發出來,乾隆雖然失望但覺得于敏中位極人臣有臣子巴結逢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況于敏中已經去世,乾隆便沒有深究此事,只是將蘇松糧道革職。
乾隆四十六年,浙江巡撫王亶望等人貪污大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于調查清楚,此案被處死者便有56人,而此案的元兇并非王亶望,而是已經去世的于敏中。
但即便是如此,乾隆還是沒有打算深究于敏中,只是在諭旨中輕描淡寫地將于敏中的罪責遮掩了過去。
但是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在把玩嘉靖年間的古瓷時,突然想到了奸臣嚴嵩,由嚴崇而想到了已經去世七年之久的于敏中。乾隆隨即下旨,指責于敏中仗著皇恩浩蕩,而貪污受賄。
于敏中擁有厚貲,亦必系王亶望等賄求賂謝”
隨即,乾隆便將于敏中撤出了賢良祠。
就這樣,于敏中為官四十余年,得寵于乾隆帝多年,最終也沒有保住自己的死后尊榮,反而名譽盡毀。若是于敏中能夠跟劉統勛一樣廉潔奉公,也能青史留名;只能說若不能做到安分守己,即便是乾隆對其再器重偏愛,最終也不能保住身后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