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疫情三年,公立醫院作為抗疫主力軍,始終沖在最前線。核酸檢測,這一疫情防控的 “偵察兵” 任務,幾乎全落在公立醫院肩上。就拿某三甲醫院來說,核酸采樣超百萬次,背后是醫護人員日夜堅守,寒冬酷暑,防護服下汗水濕透衣衫,雙手被橡膠手套悶得發白、起皺。
設備設施方面,為應對疫情沖擊,醫院緊急采購大量醫療設備。像無創呼吸機、高流量無創呼吸濕化治療儀等,這些救命設備的采購刻不容緩。不少醫院自籌資金,甚至不惜舉債,只為第一時間擴充重癥救治資源,給患者生的希望。當時,各地醫院紛紛開啟 “瘋狂采購” 模式,為滿足核酸檢測和重癥治療需求,資金如流水般支出,可誰也顧不上細算成本,畢竟救命要緊。
然而,疫情漸緩,醫院診療回歸日常,這些在戰時緊急購置的設備、墊付的核酸檢測費用,卻成了沉甸甸的 “包袱”,壓得醫院有些喘不過氣。
困境:醫院墊付之重壓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超半數公立醫院為采購抗疫設備、試劑以及開展核酸檢測墊付了巨額資金。以某省會城市三甲醫院為例,在疫情高峰時,每日核酸檢測量高達數萬例,僅核酸檢測試劑采購一項,每月墊付資金就超百萬元。加上為擴充重癥病房緊急購置的 ECMO、有創呼吸機等高端設備,資金缺口迅速擴大到數千萬元。這些墊付資金短時間內難以收回,使得醫院資金周轉陷入困境,日常運營舉步維艱。
不少地方醫院因此拖欠貨款,陷入債務糾紛。海王生物起訴 8 家公立醫院和疾控中心催款,涉案金額累計超 3.12 億元,最高單筆拖欠款項達 7000 萬元。湖南一家醫院受疫情影響無法籌措資金,欠廣東某公司 800 余萬元貨款未支付。這些醫院并非惡意拖欠,實在是疫情沖擊下,資金鏈斷裂,入不敷出。多地還出現公立醫院欠薪現象,山東菏澤一家公立醫院甚至強制員工捐款、貸款給醫院,員工苦不堪言。這些亂象背后,是醫院沉重的經濟壓力,亟待紓解。
曙光:國家衛健委發聲
好在,黑暗中終現曙光!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 2025 年第 1 期《黨建》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要穩妥化解長期債務問題,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墊付設備設施購置和核酸檢測等費用,減輕公立醫院經濟運行壓力。這一發聲,無疑給困境中的公立醫院打了一劑強心針,讓醫護人員看到了希望,也讓民眾對醫療體系的未來多了一份信心。
這意味著,國家層面已經正視公立醫院在疫情期間背負的沉重債務,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各地政府有望依據政策指示,統籌財政資金,對醫院墊付費用進行合理補償。或許不久的將來,醫院的資金缺口將逐步填平,拖欠貨款得以清償,醫護人員也能安心回歸本職,為民眾提供更優質醫療服務,醫療行業將重回正軌,健康發展。
落實:資金有著落的意義
這一舉措意義非凡,于醫院而言,資金回籠能保障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設備更新、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等工作不再因資金掣肘而停滯。醫院可以輕裝上陣,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為醫院發展注入新動力。
醫護人員也能松口氣,沒了債務壓力,績效、工資有了保障,工作積極性自然高漲。他們能心無旁騖地鉆研醫術,提升專業技能,為患者提供更精準、貼心的診療服務。也讓有志投身醫療事業的年輕人看到希望,穩定醫療人才隊伍,為醫療行業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對民眾來說,醫院回歸正軌,醫療資源分配更合理,分級診療得以穩步推進。大醫院不再被債務壓得無暇顧及疑難重癥,基層醫療也能獲得更多幫扶,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的有序就醫格局。醫學科研也將受益,資金解凍讓科研項目重啟,新技術、新療法加速誕生,為攻克疑難雜癥帶來曙光,民眾未來能享受到更先進的醫療成果,健康更有 “醫” 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