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千高原藝術空間推出藝術家群展《自定義的方式III:十故事》,通過十位青年藝術家的“故事”,告別2024,迎接新的春天。
講故事是人類的原始沖動,從篝火邊夜話,到神話傳說,再到藝術創作,都是故事的講述方式。本次展覽的十個“故事”,有社會反思,有符號化表達,也有象征性的內涵,它們是個體經驗的外化,也是時代敘事的一部分。
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組人像:一個穿黑雨衣的女孩,正在收起一把黑雨傘;還是這個女孩,身穿70年代的人民服,在林海雪原里端著一把獵槍,不愛紅裝愛武裝;雪地里,女孩帶著耳機,夾著書,神情陶醉,她面前的玻璃碎了一地,仿佛是被那把獵槍打碎的。
這組作品是武藝凡的《中斷HALT》。畫中的女孩行為颯爽,像電影里的女特工,手里的每件物品都是武器;又像一個白日夢游者,從一個時空穿越另一個時空。這并不是一個明確的故事,而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作者試圖創造一個情境,讓觀者去審視、建構畫外之意。
蘇昱銘的作品《鏡像MIRROR IMAGE》,創作靈感來自成長經歷與圖像之間的某種張力。通過或寫實,或虛幻,或情緒化的畫面,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捉摸不定的情緒。其中一張《頤和園的少年和消失的湖面》,或可看作對純真少年時代的懷念。
葉無忌的《方法METHOD》比較特殊,包括一本日記和一支視頻。日記名為《中亞日記》,內容相當混雜,有漫畫,有文獻,有照片;閱讀從兩端開始,在中間結束,似乎是一個“非線性編輯”的文本實驗。在實驗中,藝術家一邊描繪眼中的中亞,一邊想象它的過去和未來。
看展時,常玩一個自娛自樂的游戲:看作品猜名字。有的作品很復雜,命名卻異常簡單,有的看上去確鑿無疑,名字又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十個故事,數十件作品,挨著猜過去,猜準是與作者心有靈犀;猜不準也無妨,說明有自己的理解。藝術沒有固定答案,而在于個人的感受和直覺。只有拋棄“懂”和“不懂”的陷阱,才能真正看到藝術。
2025年新年之際,如果想磨礪一下藝術思維,可以來千高原藝術空間,看看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或許會得到不同的啟發。
地址:武侯區盛邦街鐵像寺水街南區3~5號
展期:2024.12.28-2025.2.28
票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