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擴圍”,促消費,促終端產業向上。
新年之初,一個針對消費者和終端產業雙利的政策發布,受到廣泛關注。
1月3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介紹2024年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今年實施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3類數碼產品給予補貼。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消費市場的日益成熟,國家補貼政策(簡稱“國補”)在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內需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國補政策在家電和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這一政策正“加力擴圍”,首次擴大范圍至手機、平板及智能穿戴產品,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同時也為相關產業鏈注入新的活力。
市場有多大?
終端行業是多元化且充滿活力的消費市場。消費直接拉動了終端市場的銷售額,更長遠地推動了行業的創新發展,加速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普及與應用。
當前,手機終端市場呈現出鮮明特點。一是市場規模龐大,2024年預計銷量將達到2.7-2.8億臺,銷售額近萬億;二是流通性高,品牌市場集中度較高,產品多樣化且銷售渠道廣泛,二手市場也十分活躍;三是價格段呈現K形分化,高端和低端手機市場同時增長,消費者在購買單價較高的手機時更加注重優惠和性價比;四是用戶基數巨大,2024年上半年我國手機用戶已達16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到10.96億人;五是行業整體毛利率較低,品牌眾多、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表示,2025年,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豐富消費產品服務供給。一方面,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將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消費品納入到支持品類。一視同仁支持線上、線下渠道,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冊地企業參與以舊換新。另一方面,擴大服務消費,打造龍頭企業和服務品牌,放寬市場準入限制,以高質量供給來引領有效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13日,全國共有有14個省全省或部分城市啟動了手機補貼政策。據《通信產業報》全媒體記者統計,2024年,包括江蘇、江西、上海、河北等部分省市已經試點了手機等數碼產品補貼,補貼幅度在10%-15%之間不等,以較早開展此項補貼的江蘇省為例,其具體政策為購買手機補貼15%,僅限線下門店使用,新款手機均支持補貼。
同時,在去年家電補貼上,消費者在購買指定能效等級的商品時,可享受一定比例的補貼,如購買一級能效的家電可享受20%的補貼,二級能效的家電可享受15%的補貼。
在渠道分類上,目前參與各省補貼政策活動申報企業主要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大型連鎖商。以京東、天貓、唯品會作為線上連鎖渠道已參加各省補貼政策活動,京東專賣店、蘇寧、五星、迪信通等為代表的大連鎖。
二是品牌方。以蘋果、華為、榮耀、OPPO、vivo、小米直營店根據各省屬地要求部分品牌可參加各省補貼政策活動的廠商體驗店.
三是渠道商。部分中小代理商可掛靠品牌方清單下,申請各省補貼政策活動.
四是運營商。作為終端線下銷量的主要來源,運營商覆蓋范圍地區廣。只要自營廳符合各省申報要求基本可納入參與范圍。
由此可見,雖然此次補貼金額具體數額尚未明確公布,但補貼幅度仍會控制在15%以內,同時,主流手機品牌都會悉數被納入補貼范圍,旨在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刺激市場需求。
產業鏈如何做?
作為國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截至2024年中國手機存量預計已達20億部,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量高達16.5億,人均擁有1.2臺手機。
但隨著消費者換機時間延長,國內手機消費增速也出現放緩態勢,中國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新,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中,僅有0.89%的消費者會在1年內更換新機,51.34%的消費者則選擇在3-4年周期更換新手機,而這也接近全球手機換新周期,即平均約51個月,基本與智能手機使用壽命相接近。
聯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表示,消費補貼驅動成為市場的“新能源”。消費補貼手機等3C數碼產品,將對提振消費市場作用明顯,消費補貼對一高一低(高價市場、低價市場)帶來的變化最大,預計帶動2025年手機平均單價繼續拉升、換機周期縮短、整體手機市場量收增長。
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表示,高端手機的換機周期相對較短,通常在18個月到24個月之間,而低端手機的換機周期則長達4年甚至更久。這一差異導致了中國手機市場從原來的金字塔形、紡錘形逐漸演變為啞鈴形。高端市場由用戶需求驅動,低端市場則受運營商推動影響較大,特別是運營商在5G推廣上的積極策略,使得千元機市場成為各大品牌競相角逐的焦點。
手機國補,將為當前手機市場注入強大暖流。(圖:XIN)
榮耀相關負責人認為,“兩新”政策2025年擴圍,對智能終端廠商而言,是一次機遇。首先,企業能夠充分享受到我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通過國家政策補貼,以高質量供給引導有效需求,延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連續復蘇態勢,帶來新一輪市場增長。同時,隨著市場需求被進一步激活,企業更需要借助“國補”帶來的轉型窗口期,在接住短期政策紅利的同時,加大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鍛造自身面向未來的長期發展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迎新市場變局
事實上,消費補貼政策已成為推動電子產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手段。去年家電補貼政策的成功實施,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顯著的收益,更為今年手機、平板及智能穿戴產品的補貼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消費補貼政策對上游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供應鏈備貨、渠道管控、市場秩序管理、品牌忠誠度等方面。
其中,在供應鏈備貨方面,廠商需要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計劃,以確保產品供應的穩定。在渠道管控方面,廠商需要加強對銷售渠道的管理,防止竄貨、亂價等行為的發生,維護市場秩序。在市場秩序管理方面,廠商需要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監管工作,共同打擊“騙補”行為,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陳豐偉表示,防騙補將成為關鍵因素。為了確保補貼政策的順利實施,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完善補貼政策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同時,對于基于運營商網絡的蜂窩版智能終端,可以通過實現對享受補貼者、購買者、使用者進行一致性比對的方式,提高補貼政策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無疑,存量時代,仍需創新破局。“國補”政策紅利背后,是國家和社會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蓄勢蓄能,企業的自身競爭力和主動性則是長遠發展的根本。
在業內相關終端專家看來,隨著補貼政策的實施,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具備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而那些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不穩定的終端廠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市場挑戰。
采寫:黨博文
采訪輔助:崔亮亮
視頻:莉君
部分圖表:署念
攝影:XIN
編輯:博文
指導:辛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