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入選小學課本的著名邊塞詩《出塞》,就是王昌齡的代表作之一。短短幾句詩,便將家國離愁與邊關將士的忠勇刻畫得淋漓盡致,成為盛唐詩壇的經典之作,傳頌千古。
2
王昌齡(698年~756年),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
公元725年,時年27歲的他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于此時。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后人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始創者和先驅。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他的筆觸生動而細膩,仿佛帶著讀者一同走進了黃沙漫天的大漠,親眼看見戰士們策馬揚鞭、奮勇殺敵的豪情壯志。這些情感通過王昌齡的精心雕琢,真實而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直擊人心。
3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一生豪放的王昌齡的死去很偶然,而且至今也是個謎。
756 年,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整個大唐陷入了混亂之中。叛軍如潮水般攻陷了長安和洛陽,京城一片狼藉,百姓們紛紛逃離家園,流離失所?;实郾黄瘸霰既胧瘢涊x煌的盛唐仿佛在一夜之間崩塌。
時任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的王昌齡目睹這一切,心中悲痛萬分,他對這個國家充滿了熱愛,曾經為它的繁榮而歡呼,如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在戰火中掙扎。他懷著滿腔的痛惜和無奈,離開了官場,踏上了歸鄉之路。
在歸鄉的途中,王昌齡路過安徽亳州。亳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本應是他旅途中的一個短暫停留之地,卻沒想到竟成了他生命的終點。亳州刺史閭丘曉竟然舉起長槍毫不猶豫地刺向王昌齡。這位曾經才華橫溢、名震一時的詩人,就這樣倒在了血泊之中,至死都未能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
4
亳州刺史閭丘曉與王昌齡并無冤仇,為何下如此狠手?這至今仍然是謎。
對于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史書記載甚少,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關于王昌齡的死因,一直被視為一個歷史謎團:后世人多認為,或許是王昌齡的才華讓閭丘曉嫉妒,所以閭丘曉才殺死王昌齡。
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因為王昌齡雖然有才華,但其和閭丘曉幾乎不在同一檔次,官職差距也很大,閭丘曉沒必要單就因為無足輕重的嫉妒,而殺害王昌齡。
有史學家分析,是得知王昌齡路過時,出于虛榮想去結交并讓王昌齡為其做幾首頌德的詩篇也好青史留名,無奈王昌齡不屑屈身奉之,并出言譏諷其不配,導致其惱羞成怒。
因詩成名,也因詩惹禍殺身,這或許就是詩人王昌齡的宿命。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