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無名小女子,到一手打造唐朝盛世的強勢女帝,武則天無疑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女性之一。
她從李世民的才人到李治的皇后,再到最后的皇帝,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武則天活了81歲,臨終前留下的一句10字遺言,這句遺言究竟是什么,藏著怎樣驚人的智慧?
這10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武家爭取到了生死存亡的一線生機。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被迫退位,兒子李顯重新掌權。
81歲的高齡,武則天病榻上,面對自己的命運,她決定用一句話來為武家鋪路。
她寫下了:“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為何她在臨終時放棄了“帝號”,而選擇“皇后”?
武則天知道,自己通過篡位而登上帝位,已經(jīng)與李唐宗室結下了深刻的仇恨。
她在位期間,清除了大量的李唐宗室成員,甚至為了鞏固權力不惜鏟除反對派。
這些仇恨在她死后隨時可能爆發(fā),成為武家滅門的導火索。
因此,她在臨終時選擇放棄“帝號”,轉而以“皇后”身份去世,既為自己爭取了名譽,也為武家爭取了生存空間。
不少人可能會問,作為一位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女帝,為什么臨終時要選擇“退讓”?
在武則天看來,如果她以“帝”的身份去世,李唐宗室極有可能以恢復“正統(tǒng)”為名,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算,徹底鏟除武家。
而她放棄“帝號”,以“皇后”身份去世,這樣的身份不會給李唐政權提供借口去報復她的家族。
她用這種“順從”的方式,保住了武家在朝中的地位,也確保了家族的未來。
這一策略不僅讓她的死不成為清算的契機,也有效避免了李家對于武家“篡位”的進一步指責。
她依然保持著“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象征著她與李唐政權的合法聯(lián)系,而非外戚篡位者。
也因此,李顯在繼位后,能寬容對待母親遺留的家族。
立武姓,還是立李姓?
武則天在立太子時,面對的是一個選擇:是選武家人,還是選李家人?
狄仁杰在這場歷史劇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這樣武則天在死后能夠享受李家人對她的尊敬。
狄仁杰提醒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帝,她將被后人遺忘,因為自古以來,都是祭拜父母和仙人,哪里有人會祭拜自己的姑姑。
武則天聽后,頓時明了,聽從了狄仁杰的建議,將兒子李顯從外地接了回來,立為了太子,這為她后來的決策打下了基礎。
她在臨終時對李顯說:“歸本宮,葉落歸根”,這句話既是一種情感上的告別,也是一種政治上的暗示。
她告訴李顯:“我永遠是李唐的一部分,我的死亡不代表我與李家為敵。”
這種“歸根”的心態(tài),既是一種對李顯的期望,也是一種對家族未來的深沉關愛。
她的這一舉措,不僅幫助李顯放下對母親的怨恨,更讓他明白,即使母親死去,她依然是李唐家族的一部分,而不會成為政權的威脅。
通過這番話,武則天實際上為自己的家族爭取了生存空間,避免了李顯繼位后可能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清算。
武則天的“去帝號”究竟是明智的謀略,還是無奈的妥協(xié)?
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