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印度美女在主持節目時,突然“炸鍋”了!她氣呼呼地說,中國網友對印度人有偏見,說印度人身上有股咖喱味,還拿“印度制造”的味道開玩笑。甚至還提到,我們經常稱他們為“阿三”,認為這就是歧視。她的這一番話下來,直接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那么“阿三”這個稱呼,到底是怎么來的?
先說說這咖喱味,到底是文化特色還是味兒太“上頭”?印度美女主持拼命維護,稱咖喱是印度文化象征,有點味咋啦,還說這既衛生又傳統。
可咱中國網友不這么想,有人就說:“不可否認,咖喱是好吃,但有些印度咖喱的衛生狀況真不敢恭維。”還有人說:“咱這路邊攤也就蒼蠅多點,可印度的路邊攤,那幾乎就是和“泔水桶”拜把子。所以,印度咖喱要想當好文化招牌,那最起碼衛生也得先跟上。
其次就是“印度制造”這事。按照這位印度美女的說法,中國人總喜歡這樣開玩笑,用鼻子聞一聞手機,只要上面有一股咖喱味,那肯定就是印度制造的,這簡直太過分了。
然而,我們的網友也不是吃素的,直接“甩”出事實,稱蘋果把生產線挪到印度后,歐洲消費者都反映手機有咖喱味,甚至還有人在手機里發現了咖喱飯粒,也正是這“香料科技”,讓印度制造出了名。
再就是,還有網友調侃:“喬布斯當年不讓蘋果在印度生產,但庫克接手后,現在懂了吧。”印度制造要想甩掉這“咖喱味”標簽,就得好好提升品質。
最后說說“阿三”這個稱呼,到底是調侃還是真歧視?按照這位主持人的說法,她覺得這個稱呼帶有明顯的歧視性,那這個“印度阿三”,到底是怎么叫出名的?
原來“阿三”這個稱呼來源于上海,當時英租界巡捕房和英國人開的公司門口,有很多保安都是印度人。而印度人見了他們的“主子”,通常都會先敬禮,然后再說一句阿Sir。但是阿Sir的讀音和上海話的阿三讀音差不多,所以久而久之,當大家聽到印度人嘴里說出阿Sir時,就把他們稱作“阿三”了。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當年在英租界,印度人的頭頂都喜歡包著紅布,所以上海人就稱他們為“紅頭阿三”。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這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并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再就是,如今的印度總喜歡在國際上刷存在感,甚至還號稱自己是“世界第三”,所以久而久之,阿三就更出名了。
總而言之,咱們對印度的那些評價,好多也不是惡意,也就是對現實的幽默說法而已。至于“阿三”這個稱呼,如果他們實在不喜歡,不如叫“咖喱哥”說不定更合適。對于這次的“咖喱味文化風波”,我們不妨一笑了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