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西安一工行支行因未獲授權批量開通養老金賬戶,被法院判決賠償5000元,此事引發了網民的猜測和質疑,在我看來這背后暴露的問題或許不亞于當年的畝產萬斤,分享一點看法供參考。
大家好,我是關注新聞和法律的老梁。
這是來自澎湃新聞的報道,西安市民郝予安去年五月發現手機突然顯示有兩個工行賬戶,經過查詢發現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工行方面稱信息是啟航馨苑柏梁社區提供的,是以批量開卡的形式開通的,郝先生稱社區對自己一直采取回避態度。
而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陜西監管局開具的《陜西銀行保險違法行為舉報調查意見書》顯示,2023年3月23日,工行西安太華路支行與未央區建章路街道啟航馨苑柏梁社區居民委員會簽訂協議,約定居委會應確保開戶申請人自愿選擇在工行西安太華路支行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確保已經取得開戶申請人的真實、合法、有效委托。
但是開戶資料中未見郝予安本人簽署的授權委托書。
對于社區這邊,澎湃新聞的報道稱打通電話之后對方聽明來意直接掛電話,不過據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此前報道,啟航馨苑柏梁社區有多位居民稱被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社區居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則稱對此事不知情。
那么現在是西安未央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銀行在開立養老金賬戶時,未盡到全面審查義務及告知義務,存在一定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判決支付經濟損失5000 元,這里邊可能有他食宿交通費約3000元,所以獲賠金額并不是很多。
對此郝先生稱他將提起上訴,且會另立案件,將社區等追加為被告,目前暫時沒有當地社區的最新表態。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郝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多家媒體曾經報道有人的養老金賬戶被開通,對此多家銀行回應,當時把問題歸結為是客戶忘了。
但是郝先生這個案子的出現,證明并不是所有情況都源自客戶忘了,而是有人故意在未經客戶授權的情況下擅自開通。
對于這種現象一般認為是個別銀行工作人員為了完成業績搶客源,因為每個人只能開通一個個人養老金賬戶,而一旦開通有可能成為一個長期的固定存款賬戶這對于很多銀行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根據錢江晚報的報道,甚至有銀行員工貼錢開賬戶,即幫他人開賬戶之后給對方轉賬50元100元不等。
同時雖然開通賬戶的手續未必嚴格落實,但如果想注銷遷移則比較嚴格,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體驗,一旦賬戶里存錢了就不能注銷,只能轉到其他銀行。
我個人看法,郝先生這件事雖然有了判決,但是不應該僅僅看成是一個民間民事糾紛這么簡單,而是應該從建立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層面來考慮問題,這里分享一點看法供參考。
首先,法律層面看銀行和普通公民之間是存在一個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關系,即個人客戶雖然沒有同意構建合同關系,但是有人擅自為個人用戶開通了相應的賬戶,這一點已經被法院確認,只不過由于這個賬戶被注銷,也就是合同關系已經結束且未造成損失,所以個人客戶直接經濟損失有限,如果后續郝先生要想繼續索賠,可能需要在證據層面進行完善。
其次,銀行這邊的客戶信息來源是不明確的,銀行說是來自社區,但社區這邊顯然并未承認,那么要不就是社區在未經居民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收集的居民個人信息用于它途;要不就是有人冒充社區名義提供了居民個人信息,顯然也不可能是合法提供。
不管是哪一種行為,都涉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可能被行政處罰。
甚至情況嚴重者可能涉嫌《刑法》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注意這個罪名里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是二選一,并不僅限于出售,單純提供就有可能涉嫌犯罪。
具體西安這個事兒是怎么回事不清楚,希望當地執法部門能調查清楚。
第三,個人養老金賬戶被開通,并不單純是個經濟糾紛,而是我國在全面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中出現的亂象,背后體現了某些人光看數字不看質量的心態。
眾所周知,去年年底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鋪開,此前這項制度已經在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落地,相關報道稱目前已經超7000萬人參加,本來試點的意義在于查缺補漏發現問題,也是讓普通民眾接觸到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初體驗。
這其中,開通賬戶并不是目的,需要開通之后有人存錢并且購買相關金融產品,才能夠實現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成為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
但實際上根據公開報道,目前仍然存在開戶熱、繳存冷的情況,這跟之前銀行在試點階段搞的優惠活動激勵不無關系,但那個好歹還是在客戶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后續可以吸引客戶繳存。
而如果是用這種暗渡陳倉的辦法開戶,客戶根本就不知情,也就不可能往里存錢,更不可能購買金融產品,無非就是多了一個賬號在那里放著,對上糊弄決策層、對下侵犯客戶信息,完全無助于建設養老金制度。
同時由于每個人限制開通賬戶為一個,一旦個人將來需要開通賬戶,發現已經被開通而無法辦理,可能影響個人的決策和選擇。
第四,這種“被開通”現象的危害要放到養老金制度建設的進程層面來看。
很明顯,這個做法完全是污染了數據源頭,現在誰能確認一下有多少賬戶未繳存是因為客戶開通之后處于觀望狀態,還是象銀行說的只是忘了,甚至于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開通了賬戶,那這個開通賬戶數量的究竟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就很值得懷疑了。
同時這也影響了養老金制度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普通民眾未必能分清楚到底是政府給他們開通了賬戶,還是銀行員工基于個人利益開通的,更何況這里邊有居委會的影子,雖然說居委會是居民自治組織,但是現實中明顯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社區黨組織也是黨聯系基層群眾的神經末梢,現在出了這種事情如果不調查清楚,請問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獲取民眾信賴是有利還是有害?造成不良影響又是誰來負責?
在我看來這完全是給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行挖坑埋雷,是坑國害民之舉,讓我想起當年的畝產萬斤,如果想要順利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離不開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被開通”現象可以說是當代的畝產萬斤,背后凸顯的是這項工作推進過程中的短視和浮夸。
要知道當年的畝產萬斤也不說誰故意搞破壞,就是浮夸和工作不扎實導致的,實際上證明這種供暖浮夸和不扎實對于工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值得我們警惕。
所以我個人會建議,第一當地執法部門能夠對銀行和社區進行詳細的調查,究竟是誰把信息給到銀行的,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責任應該追究到人,有違法犯罪的堅決處罰,而不是不了了之。同時普通公眾發現問題也可以考慮及時舉報,當地主管部門如果怠于執法,可以考慮撥打12378,這是銀保監會設置的服務熱線,效果應該更好一些。
其次各地銀保監部門應該對銀行的操作進一步規范,對于未獲得授權開通的賬戶進行清理,同時如果某地銀行賬戶突然出現異常的大量注銷,也應該關注調查,搞清楚是不是有人在弄虛作假。
第三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還是應該端正態度,扎實推進,不能光追求開戶數,應該更重視繳存數,重視滿意度,靠銀行激勵政策推進的開戶數更是不足為喜,否則除了收獲一大堆賬戶,其實沒什么實際意義,個人養老金制度是關系民眾福祉、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還是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推進才行。
以上就是我對銀行未獲授權開通養老金賬戶案的一個分享,個人淺見難免疏漏,也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小伙兒伴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您可以關注我的賬號“老梁不郁悶”,我會繼續分享更多關于新聞和法律的觀點,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