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后的短短兩年內,謝女士被家暴多達16次,而且都是往死里打的那種。
2023年4月24日,在她向法院提交離婚申請當天,她遭受到前夫 賀某陽最后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家暴,據她事后說,“內臟出血,肝、脾、胃、腎、十二指腸這些都壞了,腸子比較嚴重,直接斷了。醫生說如果晚送一會可能就沒命了”。
官司打了一年半多,日前終于熬到了法院的一審判決:其前夫賀某陽被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賠償受害人共計人民幣379819.26元。
她的律師對這一結果感到意外,因為原先預估的刑期是20年。之所以從寬發落,是因為法院認定其受傷程度不屬于嚴重殘疾:傷殘等級在六級以上(一級為最高)為嚴重殘疾,而謝女士的傷情是1個七級、2個九級、1個十級,未達到標準。
在此,刑期是據故意傷害罪、虐待罪來定,而認定依據是外傷程度,那么試想一下,如果謝女士的前夫下手不是這么重,會受懲罰嗎?會被法院審理嗎?甚至謝女士能離得了婚嗎?
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別說是輕傷,就是真重傷,也難說。前兩年在各地訪談時,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真事:一位女性在婚后被丈夫猛踹至骨折,她娘家的父兄出面來找這男人談,然而坐下來后,她老爹開口說的卻是:“她嫁過來,就是你的人了,你要打要罵可以,但你怎么能下手這么重?”
多年前,“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妻子Kim控訴被家暴,有男性勸誡她:“你說得對,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這話的言下之意的是:“男人不能打女人”是一種紳士風度,然而,“老公打老婆”卻是他身為家長的一項“權利”。即便是那些反對家暴的人,往往反對的也不是家暴本身,而是“不能打得太過分,社會影響惡劣就不好了”。
也就是說,在這里,問題的重點不是家暴與否,而是程度輕重:只要別打得太狠,那就是合法傷害權,沒人會去管,只有實在太過分了,才需要介入一下。然而,怎樣才算“過分”,并沒有一條清晰的邊界。
電影《刮痧》劇照
2001年上映的電影《刮痧》中,爺爺到美國照顧小孫子,為他刮痧治病,結果美國人看到孩子的皮膚出痧之后,指控其父母虐待兒童,要剝奪其監護權。這乍看是文化沖突,但也可見美國社會對親密關系中的傷害要比中國人敏感多了,嚴格保護個體權利,而中國人的想法似乎大抵覺得美國人大驚小怪,為什么法律要介入這樣的家事?
經驗顯示,90%以上的家暴只要第一次發生時干預得當,之后都不會發生。然而,中國社會的慣例卻不是對家暴“零容忍”的態度,而是直到上升至一個無法容忍的尺度,才會進行干預。
《鹽鎮》一書曾描寫四川自貢一個小鎮上的生活:
兩個人吵架的時候才有對話,除此之外幾無交談。可是鎮上的哪對夫妻不是如此呢?除了徐九孃那對夫妻是難得的和風細雨,大多數的家庭都吵吵打打,永無寧日。從大吼大叫到掌摑拳打并沒有一條清晰的分割線,人們都把這稱為“人家別個屋頭的事”。
當地婦聯干部解釋說:“家暴這種情況,一般村里面找得比較多,街上的比較少。如果她不來找我們的話,我們一般不去介入,因為這個屬于民事糾紛。”
即便女性來求助,也未必會進行干預:“她們認為的家暴和我們認為的家暴,可能還是有一定的出入。她們認為那種‘你打我,我打你’就是家暴,但是我們定義是否屬于家暴行為,還是要有相關鑒定部門出具鑒定,沒有明顯傷痕,不屬于虐待。”
《微暗之火》劇照
這樣,干預來得太晚、太少,也太無力。在謝女士一案中,她自從2022年第一次被家暴后,曾求助于社區、婦聯,不止一次報警,警方還在同年1月后下達了兩次家庭暴力告誡書,但這都并未阻止其前夫繼續施暴。
這固然是施暴者悍惡,但更關鍵的一點,恐怕就在于:如果家暴是“在一定程度內得到容忍”的,而又沒人知道這尺度在哪里,受害者還無法逃離,那么,施暴者就會不斷去試探這個底線。
即便這次法院判了11年,就是積極干預維護個體權利了嗎?不見得。謝女士的辯護律師李瑩說:“法院可能認為這是普通的婚姻矛盾、家庭糾紛,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在這種法不入家門影響下,判決會做輕化處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的法律所旨在維護的首先是社會秩序穩定,只要家庭內部的矛盾不“外溢”,沒有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那么通常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會投入多少資源去積極干預。
這也是為什么家暴被普遍忽視,因為施暴者動用暴力所實施的權力控制,只要能維持小家庭的穩定性,那么它與整個社會的治理邏輯,實際上是一致的。
2015年12月27日《反家暴法》出臺后,張宏良曾撰文認為這部法律“將徹底摧毀中華民族賴以存在的倫理基礎”,理由是這破壞了家庭倫理,而家庭倫理又是中華民族存在的最根本基礎。 他認為,“ 在中國,雖然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打罵是錯誤的,但是這種偶爾發生的互相打罵是可以原諒的 ”,進而否認中國存在 源于利益沖突的 家庭暴力: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具有繁衍、生產、教育、科研、文明傳承、道德規范等所有社會管理功能,因而產生了西方所沒有的家法。這種家法在豪門大戶是有明文規定的條律細則,在百姓小戶人家,則是約定俗成的管教行為。這種管教的目的,是為了家庭成員的更好成長和家庭關系的更加親密和諧,與家庭暴力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中國根本就沒有家庭暴力這個概念。至于彼此之間因為利益沖突互相毆打,那不是家庭暴力,而是社會犯罪。有刑法管著就夠了,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搞一部《反家暴法》。犯罪不應該分家庭內外。
雖然他的觀點臭不可聞,但倒是道出了這些人的真實想法:對男性家長制來說,家庭是其最后的堡壘。因此,法律是旨在保護個體權利,還是維護家庭穩定,將決定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個體還是家庭。
就此而言,我們當下是一個過渡時代:法律看似維護個體權利,但又曖昧地維護家庭,搞“離婚冷靜期”,也就是說,對中國女性來說,婚姻與其說是兩個自由人在自愿基礎上的自由結合,倒不如說更像傳統的宗法社會——你可以自由加入,但不能自由退出。
現在之所以那么多女性恐婚,根本原因之一就在這里:親密關系是一個黑箱,她們可能遭到嚴重的操控、壓榨、剝奪卻得不到保護和救助,到時甚至無法退出。她們原本作為獨立的個體已經享有了完整的個人權利,但進入婚姻反倒意味著要讓渡一部分權利,不能完全自主決定了,那權衡利弊之下,你不得掂量一下?
現實是:只要法律的指導原則仍然是維護家庭為重,那么在家庭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是不是遭受家暴,就取決于男性的品格和善意。實際上,這種處境很類似孩子之于家長, 她們是被保護或被傷害者,意味著她們喪失了一部分主體性,被置于客體的地位。
無論是不是進入婚姻,對女性而言,有一點至關重要:一定要有一塊空間,能不受干擾地自主決定、自主行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從這一意義上說,消除家暴,并不僅僅事關女性,它實際上關乎我們能否擁有一個更好的社會: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得到尊重,免于恐懼,那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