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分享東周列國連環畫《宋襄公》,林林編文,張令濤、胡傑、張之凡繪畫。
自從齊桓公死后,幾個公子爭權,大臣雍巫、豎貂立公子無虧即位,太子昭被迫逃到宋國,向宋襄公哭訴。
原來齊桓公在世時,曾將他托給宋襄公,這宋國當時也是中興國家,宋襄公也一直有稱霸諸侯的野心,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助太子昭回國即位,同時提高宋國聲譽,趁機稱霸。
公子目夷是宋襄公的弟弟,他認為齊國地勢險要,地廣兵多,人才濟濟,宋在各方面都不如,不該多管閑事。
宋襄公一向標榜仁義,覺得不幫太子昭復國是不仁,受齊桓公囑托而不管是不義,因此不顧目夷反對,派人寫了文告,通知衛、魯、曹、邾等國,約定明年正月在齊境會師伐齊。
到約定日子,只有魯國沒來,宋襄公會合其他三國進兵齊國,齊國派雍巫迎戰,這雍巫和豎貂平日專橫,老臣高虎和國懿仲對他們很不滿,趁這次出兵機會,殺了無虧和豎貂,迎太子昭回國。
宋襄公見齊事已定,同其他三國各自回國,卻不想城內無虧和雍巫的余黨糾集在一起,緊閉臨淄城門,不讓太子昭進城。
太子昭只能再去宋國求助,宋襄公剛到宋境,聽太子昭奏明情況,又帶兵來到臨淄城下,兩軍一場激戰,從天黑殺到天亮,雍巫余黨難敵宋兵,四散逃命。
宋兵擁著太子昭入城即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在齊國住了五天,齊孝公拿出很多金帛犒賞宋軍。
宋襄公認為自己立下不世奇功,想趁機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先約滕、曹、邾、鄫幾個小國會盟,當天滕君來遲一步,宋襄公因他不能如約而將他拘捕起來,鄫君因遲了三天,宋襄公下令將他殺了。
如此一來,很多小國都對宋襄公任意殺戮諸侯而不滿,甚至有幾個反與楚國結盟,公子蕩主張賄賂楚國,與楚國結盟,宋便可借助楚的力量會合諸侯。
公子目夷并不贊成,他說:“楚國既能號召諸侯,怎么會把盟國給宋國?楚肯定不愿在宋之下,紛爭就不可避免了。”
宋襄公不以為然,讓公子蕩帶著金銀財帛到楚國去,楚成王答應明年春天到齊國鹿上地方與襄公相會。公子蕩又到齊國說明情況,齊孝公也答應前來。
到了約定日期,襄公見了孝公很是得意,孝公為報答他的恩情,招待得很恭敬,楚成王到后,三君登上盟壇,襄公以主盟者自居,先執牛耳,毫不謙讓,楚成王雖不高興,也勉強歃血。
襄公與之相約,要在八月時,召集各國諸侯在宋國盂地舉行衣裳之會,由宋、楚、齊三國發書邀請。
說罷將邀請書遞給楚成王,請他簽名,楚成王看到襄公已在邀請書上先簽了名,本不肯簽名,后來也笑著簽下名字。
再說齊孝公見襄公先把邀請書給楚成王,心中不快,按爵位,齊侯比楚王大一級,應該先給他,所以推辭不肯簽名。
三國國君在鹿上歡聚幾天,相互告別,楚成王回國后,將事情告訴令伊子文,子文認為宋君野心大,不該與之結盟。
原來楚成王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借此機會傳揚楚國聲威,號令諸侯。大夫成得臣建議會盟時多帶甲士前去,俘虜宋襄公,可在眾諸侯面前展露楚國軍威,然后再釋放襄公來顯出楚國的寬容,令諸侯歸服。
再說襄公回國,目夷囑咐襄公當心楚王,建議他帶兵前去,襄公卻覺得自己以忠信待人,別人也不會欺弄于他,不聽目夷勸說,在盂地建造壇場,增修公館,準備各國軍馬所需。
這一天,楚、陳、蔡、許、鄭、曹六國國君如期到來,齊孝公因襄公瞧不起他,沒有來,魯僖公和楚國從未交往,也沒有來。
眾諸侯分左右兩階登壇,右階是賓席,陳、鄭、蔡、許、曹都讓楚成王立在首位,左階是主席,只有襄公和目夷君臣兩人。
結盟后便要簽名推立盟主,襄公說道:“今日之會,寡人想修先伯主齊桓公故業,尊周王,安百姓,息兵罷爭,與天下同享太平,諸侯以為如何?”
諸侯沒有答話,楚成王挺身向前道:“你的話很對,但不知主盟的該是哪一位?”襄公回答:“有功論功,無功論爵,這樣最公平了。”
楚成王接著說:“寡人稱王已久,宋雖上公,位列王前,寡人告罪占先了。”說罷站在第一個位次。
目夷看情勢不對,暗示襄公暫時忍耐,成得臣在旁大喝道:“今天的事,只問眾諸侯,是為楚而來還是為宋而來的?”
那些小國諸侯都懼怕楚國,如此一來,宋襄公慌了,講理講不通,想脫身又無甲士保護,而成得臣和斗勃脫去禮服,內穿重鎧,跟隨楚王而來的人也都脫衣露甲,各國諸侯嚇得魂不附體。
襄公后悔沒有聽目夷的話,低聲讓目夷趕快回去守國,目夷知道跟隨無益,趁亂逃走了。
楚成王拿住襄公,歷數襄公之罪,說他趁喪伐齊,囚辱滕君,殺害鄫君,妄自尊大。
襄公閉口無言,幾個小國諸侯都不敢上前講情,楚成王集結兵馬,帶著襄公,殺奔睢陽城來。
此時目夷早已逃回睢陽,公孫固讓目夷暫接君位,號令國人,嚴守睢陽。待楚軍殺到,以襄公要挾公孫固投降。
公孫固說已立新君,不肯投降,若打,愿決一死戰。楚兵連攻三日,死傷不少,未能破城。
楚成王想殺襄公,成得臣勸阻,建議請魯僖公前來,替襄公說情,趁機賣個交情,之后釋放襄公,下令在亳都郊外建壇結盟。
結盟這天,鄭文公請楚成王登壇主盟,魯以下依次受歃,襄公氣在心里,也不敢發作,盟后諸侯各自回國,目夷派人來將襄公接回。
襄公志在稱霸,卻反被楚捉弄,恨力不能報,遷怒鄭文公頭上,親自帶兵伐鄭。鄭文公向楚求援,楚出兵伐宋,宋襄公得知消息,帶兵趕回,在泓水南岸準備抵敵楚軍。
楚來下戰書,公孫固建議答應不攻鄭,楚自會退兵,襄公認為這樣回避如何繼承齊桓公霸業,還說宋雖甲不足,但他仁義有余,在戰書上批下交戰日期。
襄公還命人建一面大旗,上寫“仁義”二字,公孫固看了暗暗叫苦,打仗還要講仁義,如何能勝呢。
到了交戰這天,斗勃勸成得臣趁早渡河,成得臣笑道:“宋公為人迂闊,不懂兵法,我早渡早戰,晚渡晚戰,怕他什么!”
楚軍天明才渡河,公孫固建議在楚軍半渡時前去攻擊,襄公指著“仁義”大旗不肯趁人之危。等楚軍都渡到南岸,公孫固又奏請趁楚未布好陣,急行攻擊,楚定潰亂,襄公卻責罵他貪一時之利沒有答應。
最后宋軍大敗,公孫固拼死護著襄公殺出重圍,那面寫著“仁義”的大旗也倒下了。
回國后,百姓都立在朝門之外,怨恨襄公不聽勸說,落得喪師辱國的結局。襄公卻還在嘆息自己以“仁義”行師,如何能趁人之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