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粟裕在中央蘇區,結果卻沒能參加長征,其實有不得已的理由。
在紅軍長征前的三個月,粟裕已帶領部隊離開中央蘇區,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贛皖等地宣傳抗日主張。
但先遣隊在懷玉山遭受挫敗,不同領導人的命運各不相同,既有全軍覆沒的,也有被捕犧牲的,唯有粟裕的部隊出人意料成功突圍。
這場軍事行動慘烈,六千名戰士深入敵后作戰,損失慘重十不存一,困惑粟裕長達四十年,直到朱老總一句話,為他揭開當年真相。
這場軍事行動為何會發生,當年粟裕是怎么突圍的,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呀。
1934年秋天,第五次“反圍剿”未能成功,中央紅軍不得不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保存革命力量。
為了確保主力部隊順利撤退,軍委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決定派遣一支先遣隊,向北進入皖南地區,制造大規模行動,以吸引敵軍的注意力。
在戰略轉移過程中,必須部署斷后部隊,他們的作用是滲透至敵后方,為主力部隊撤退贏得寶貴時間。
但是歷史上眾多戰例已經表明,這樣的部隊往往難以全身而退,那應該派誰去呢?
經過多次慎重討論,這個重任落在了紅七軍團身上。
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并要在一個半月內抵達皖南,建立抗日根據地。
當時軍團兵力僅有六千人,其中包括兩千名新兵,實際戰斗人員約有四千人,至于武器裝備更是缺少,僅有一千三百多支步槍,其余的都是大刀和梭鏢等冷兵器。
軍團長是年僅二十一歲的尋淮洲,他來自湖南,曾參與秋收起義,并隨毛主席上了井岡山,從經歷和能力來看,完全有能力承擔重任。
軍團參謀長則是粟裕,他當時二十六歲,顯得更成熟穩重,已具有優秀作戰能力。
紅七軍團帶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因為其北上任務是掩護紅軍主力,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重重危險和挑戰。
他們的出發本來已經悲壯,可卻接到了更為悲哀的命令。
他們剛出發不久,便接到來自黨中央博古的指示:暫時不要北上,而是向東迂回,目標攻占福建福州。
這個命令簡直匪夷所思,因為福州的防御工事極為堅固,幾乎堅不可摧,而且駐守在這里的國民黨87師兵力雄厚,超過了一萬人。
要攻克福州城池,進攻方兵力至少是防守方的三倍,并且配備重型武器,但先遣隊僅有六千多人,武器裝備落后,彈藥嚴重不足。
經過一晝夜苦戰之后,紅七軍團只剩下四千,這無疑是一場悲壯的戰斗。
但這一戰鬧出了聲勢,福建當局派重兵堵截,吸引敵人主力目的達到了。
紅七軍團損失慘重,又接到了新的命令,虛晃一槍后繼續北上,去尋找紅十軍會師,統編為紅十軍團,下設立三個師。
紅七軍團改編成了十九師,尋淮洲擔任師長,而粟裕則擔任紅十軍團的參謀長,但他們均不屬于核心領導層。
當時最新領導層,是原紅十軍的方志敏、劉疇西等人,負責指導紅十軍團的行動。
實際上劉疇西才是軍事主官,他畢業于黃埔軍校一期,并在莫斯科深造,加之其顯著戰功,被譽為獨臂將軍。
此時蔣介石已經意識到,紅十軍團是誘餌,推測紅軍是犧牲小部分以此保全整體。
盡管國民黨擁有充足兵力,但仍不愿意放過紅十軍團,所以蔣介石指派俞濟時和王耀武,兩人領兵進行圍剿。
王耀武當時僅是旅長,但他在之前的圍剿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已經嶄露頭角。
1934年的冬天,兩軍在黃山的東南方湯口相遇了。
劉疇西計劃設下埋伏,安排兩個師在前方造勢,而粟裕的第三個師則在后方伏擊。
但粟裕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應該有他出動,帶領經驗更豐富的原紅七軍團打先鋒,不過劉疇西沒有同意。
王耀武未能識破紅軍策略,不慎闖入伏擊區域,但他仍保留一部分兵力,提前占領附近高地。
果不其然,另外兩個師缺乏戰斗經驗,在戰斗尚未開始之際,一名戰士的槍意外走火,導致戰斗提前打響。
這一變故打亂了計劃,使得王耀武有了反應機會,于是利用高地地形反擊,造成紅十軍團損失慘重。
在這場譚家橋戰役中,尋淮洲英勇犧牲,紅十軍團處境變得異常艱難,紅十軍團僅剩下兩千余名戰士,面臨糧食和彈藥短缺的問題,已經無法繼續北上。
在這個生死關頭,以粟裕為首的主張將化整為零,與敵人打游擊,減少目標保存戰斗力,然而以劉疇西為首的則提議,返回閩浙贛的老根據地進行休整。
1935年1月14日,方志敏同意劉疇西的建議,開始向閩浙贛根據地進發,而粟裕帶領五百人的先頭部隊開路。
但戰士已極度疲憊,士氣很低落,正當他們休整時,敵人并未減緩行動,反而加快步伐,對軍團主力進行包圍。
敵人兵力實在太多太強,疲憊的紅軍已不堪重負,終于四周槍聲大作,他們被數倍于己的敵人包圍了。
1935年1月底,劉疇西和方志敏在懷玉山區,被國民黨包圍并被俘虜,半年后在南昌同時英勇就義。
在這場慘烈的廝殺里,唯有粟裕帶領五百人,突破了敵人包圍,那他是怎樣擺脫追擊的?
粟裕沒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卻擁有豐富實戰經驗,在面對緊急局勢時,首先改編先頭部隊,重組為三個戰斗連隊,并特別指派戰士保護傷員。
他隨即召開動員大會,闡述當前的嚴峻局勢,并向大家強調:
他們正處在生死關頭,若不想犧牲或被俘,必須全力以赴,這樣才有可能突圍成功!
他的一番話激起了士氣,但出人意料地,沒有繼續猛烈進攻,而是選擇率軍撤退。
他們撤退了,避開了國軍主力,深入崇山峻嶺,沿著崎嶇山路繼續前進,這讓國軍撲了個空,找不到他們的位置。
粟裕以一招以退為進,在深山老林里晝伏夜出,帶領五百戰士走出山區,成功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確保革命的火種得以延續。
這支部隊繼續發展,后來成為工農紅軍挺進師,開始長達三年的艱苦游擊戰。
粟裕經歷鳳凰涅槃般的艱苦磨煉,帶領部隊在敵軍核心地帶頑強生存,也因此塑造了他在解放戰爭中,敢于冒險且一擊必勝的指揮風格。
在戰爭時期,粟裕能幾天幾夜不休息地,研究各類地圖,將每條道路和橋梁牢記于心,只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這過程中,粟裕明白軍事指揮員的作用至關重要,并在實戰中不斷應用,逐漸成長為杰出的軍事指揮官,經歷無數磨煉成為一代戰神。
但是對于當年的軍事行動,粟裕始終記憶深刻,經常想著為戰友復仇。
直到十三年后,粟裕終于迎來了復仇時刻。
1948年9月,粟裕與王耀武在濟南狹路相逢,粟裕帶領華野部隊,擊潰王耀武的十萬精銳部隊,為方志敏和劉疇西等人報了深仇大恨。
只是一直以來,粟裕都想不明白,當時紅七軍團北上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當時紅軍在蔣介石的圍剿中,一直苦苦掙扎,還要分出主力北上抗日,真的是明智決定嗎?
直到多年以后,粟裕才從兩份絕密文件中,找到了這次行動真實目的。
那就是深入敵后,挺進東南地區,大力發展游擊戰,直至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全力推動抗日運動,在敵后方開展抗日運動和土地革命。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根據葉劍英元帥答復,當時毛主席被排除出權力核心,紅軍主力其實并沒有主心骨,那就導致在決策上出現了失誤。
直到1973年12月,朱老在回答軍事科學院提問時,提起當年北上抗日這件事,曾經指出:
“那時是準備退卻,派先遣隊去做個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
到了此時此刻,一切真相大白,早已塵埃落定。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