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一家人圍著孩子“催婚”,往往是春節的保留節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親戚口口相傳中“老大不結婚”的孩子,往往都是當年學習好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那些學歷一般的孩子,幾乎都早早結了婚,甚至小孩都能打醬油了。
我的表姐,就是畢業于985院校的博士,畢業后直接到浙江的一所高校教書。
每次姑姑談起表姐的工作,那是一百個滿意。
但一旦談起表姐的婚姻大事,就愁眉不展。
前些年,表姐過年回家還要被姑姑催一催婚。
這兩年,姑姑完全撒手不管了,想著只要女兒自己過得開心就好。
我們總覺得,家里有一個高學歷的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用操心了。
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結婚生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一現象呢?
以事業為重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解,擁有一份體面工作的高學歷學生,生活往往非常輕松。
但實際上,許多高學歷的孩子,都是從小卷到大。
上學時,他們往往是班級里最努力的一批孩子。
上班后,他們的生活狀態也和上班時相差無幾。
我的一個985的同學,畢業后順利進了互聯網大廠。
每天幾乎是從早忙到晚上十一點,凌晨加班也是常有的事。
在周末、節假日無法好好休息,基本上處于隨時在線的狀態。
“能者多勞”,是大多數高學歷孩子的工作現狀。
許多選擇結婚的高學歷孩子,大多數也是等工作穩定之后。
高學歷的孩子,往往從小就對自我有著嚴格的要求。
工作之后,這種自律意識一直延續到了工作中。
心理學家們認為,自律的人擁有著非常強的目標導向性。
當確定了一個目標之后,他們會摒棄外界的所有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標當中。
在上學時期,他們往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工作之后,他們也將自己的事業放在首位。
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心中無愛人,拔刀自然神。
正如小時候被家長老師教導,“早戀”影響學習。
高學歷的孩子也清楚地知道,結婚生育會對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意志的獨立性
我們會發現,高學歷的孩子往往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
這是因為,他們往往對世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學習好的孩子,往往對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又有很大的耐力和堅持。
在心理學中,這種能力被稱之為“意志的獨立性”,這是個體能夠獨立提出和執行問題的能力。
通常表現為有主見、不依賴他人等處世風格,和勇敢、自信、認真和專注的品質。
當家長催婚時,那些高學歷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說辭。
有時候,這套說辭反而會讓家長懷疑自己的人生選擇。
想必,那些催婚的家長做夢也沒有想到。
當初孩子放在學習上的聰明勁和堅持勁頭,有一天居然放在和催婚的對抗上。
這也是為什么,高學歷的孩子面對催婚時不僅無動于衷,甚至還能反將家長一軍。
許多人結婚,都是經不住父母的催促,又或者看到身邊的人都結婚了。
就像一場考試,有些人看到別人都陸陸續續地交卷了。
自己心里著急,就隨便填了一個答案,也交卷了。
而對于那些高學歷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執著于追尋正確答案。
許多高學歷的孩子心里也憧憬著愛情,只不過,他們都不愿意將就,只想等待那個“對的人”。
選擇沒有對錯
有一次回老家時,我遇到了之前的初中同學笑笑。
如今27歲的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我和她聊起當年上學時的趣事,不禁感慨道,時間過得真快。
笑笑說,我結婚得早,當時大學畢業之后,父母催得緊。最后聽了父母的話,現在已經有兩個小孩了。
我說,但你現在日子過得也很幸福,各人有各人的選擇罷了。
正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在《再襲面包店》一書中寫道,“世上既有帶來正確結果的不正確選擇,也有造成不正確結果的正確選擇。”
總而言之,面對“結婚或者不結婚”這個問題,相較于隨波逐流,高學歷的孩子往往會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再做出選擇。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切勿對號入座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