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是相互繞轉的兩個“半元電荷”組成的,根據帶電的情況,形成的基本粒子存在三種形式:負元電荷基本粒子、正元電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其組成規律是:m^2R=Q= 7.81×10^-85,m是基本粒子的質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Q是常數。其它所謂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單獨的半元電荷是不存在的。我論證的這一結論被美國物理學會2022年冬季會議錄用,錄用截圖摘要如下:
暗物質粒子就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即中性基本粒子,相互繞轉的兩個異性“半元電荷”組成的,并且是輻射到外部空間的基本粒子,還必須具備質量和中微子的質量相當。其輻射機理是:存在物質內部的基本粒子質量虧損一半即輻射到外部空間,符合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理論,分析、論證如下:
我在科學智慧火花發表的《地震形成的分析及“地震”的普遍性原理解析天體繞宇宙中心公轉的角速度》論述到,存在于宇宙內部的物質公轉的角速度的大小和物質的質量及存在的位置沒有關系,數學描述:宇宙內部及表面的萬有引力定律:F=Gρ4πxm/3=ω^2xm,由于宇宙在某一時期內可以認為宇宙的密度ρ是常數,顯然ω^2是常數,則ω一定是常數,并且這個常數就是宇宙所有物質繞宇宙公轉的角速度,這個規律可以稱之為宇宙尺度上的大規律,根據曲線運動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v=ωR,速度大的粒子、天體必然存在于宇宙的外層,據此我們可以得知:中微子及質量相當的基本粒子必然存在于宇宙的邊緣,沒到達宇宙邊緣的這些基本粒子必然做離心運動向宇宙邊緣,也就是說,宇宙邊緣存在的是中性基本粒子,并且這些質量和中微子相當性質相同的粒子必然繞宇宙幾何中心光速或接近于光速在宇宙的邊緣做類圓周運動,但是徑向速度很小,傳播速度很小,也就是說,這些粒子傳播速度很小,數量極其巨大,這樣必然造成宇宙邊緣的質量非常大,這些粒子就是暗物質粒子:相互繞轉的兩個異性“半元電荷”組成,中微子及類中微子。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WIMP)是被最廣泛討論的暗物質候選者之一,它是指質量和相互作用強度在電弱標度附近的某種穩定粒子,通過熱退耦機制獲得已知的剩余豐度。WIMP應該基本是電中性和色中性的,因此不直接參與電磁和強相互作用。中微子及和中微子質量相當的基本粒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但是參與弱相互作用,并且存在質量,所以這類基本粒子就是暗物質粒子。不能確定中微子是暗物質粒子的唯一原因是由于中微子接近光速運動,其實,宇宙邊緣的中微子雖然繞宇宙幾何中心接近光速運動,但是中微子的徑向速度很小,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中微子存在于宇宙邊緣處,中微子的狀態是相對穩定的,符合暗物質粒子的已知屬性。
根據上述的論證,暗物質粒子存在于接近宇宙邊緣的位置,所以我們很難觀測、檢測到,由于宇宙邊緣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并且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說,宇宙邊緣存在質量巨大的暗物質,所以暗物質的作用之一是促使宇宙膨脹。由于暗物質粒子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宇宙邊緣運動,單個的暗物質粒子質量極小,所以我們只有在較大的空間范圍才能“感知”它的存在,例如星系空間或更大,恒星系或更小的空間很難“感知”它的存在。
上面我是依據現有科學對暗物質的認知,揭示暗物質粒子的本質。我個人認為,絕大多數的暗物質存在于宇宙的邊緣,還沒有到達宇宙邊緣的暗物質粒子,也在光速或接近于光速向宇宙邊緣運動,光子及廣義上的光子是存在質量的,暗物質或許就是由看似沒有質量或質量極小但是數量極大的粒子組成,它和物質的組成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暗物質粒子不顯電性,即不顯電性的基本粒子,存在于物質外部,數量多、范圍大導致在大尺度空間明顯顯現。為何?那是由于可見物質如果轉化為基本粒子“灑落在”那樣大的空間,也沒有現在認知的暗物質粒子的“密度”大。所以暗物質粒子就是不帶電的、存在于外部空間(不在物質內部)的基本粒子,主要存在于宇宙的外部邊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