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會有很多強烈的情緒沖擊,如海嘯一般襲來。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甚至更早一點,不斷體驗著或驚喜的時刻,或疲憊無力的瞬間,但不管怎么情緒好或是不好。為人父母,總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要保護孩子。
即便有時生活無聊和沉悶得想讓人尖叫,可是一想起孩子,還會覺得幸福和奮不顧身,想要為他們做得多一點,更多一點。
這就是為人父母的慈悲之心和愛的本能。
想要養育一個自驅力和快樂以及淡定從容的孩子,父母要先學會擁抱自己的負情緒。
正如埃利·泰勒在《養育聯盟》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為了孩子的精神、情感和人際關系的健康,你需要教孩子擁有情緒意識,因為孩子不太可能從其他人那里了解這個人生課題。
父母越是能堅持自我關懷,越是能在力不從心時,也能保持情緒穩定,擁抱負情緒,越能影響孩子快樂,建立完整的人格體系。
不過,為人父母真的超級艱難。有著無窮無盡的責任,有著操不完的心,也有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刻。
面對著孩子的各種問題,父母很容易焦慮和不安,讓大腦處于負荷狀態,可是又不得不努力前行和照顧孩子。
這時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直面自己的困難與負情緒,要讓自己不斷學習和充電。
當然,父母不需要讓自己成為育兒專家,但也要學會適時的后退一步,給自己一些成長的空間,讓自己有時間找回生活的節奏,也要學會及時釋放自己的負情緒。
同時,也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壓抑起來,可以多去聊一聊,或者吐槽一下,這樣有助于減輕內心的苦悶與生活帶來的壓力。
也可以試著將遇到的情緒以及難題進行拆解,不妨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期待,降低一些目標,一次去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慢慢情緒就會從負循環中剝離出來。
每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失控狀態,這很正常。
有時,父母會因為憤怒或情緒激動而失手打孩子,但也要后退一步想想,找罵孩子或發泄情緒,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埃利·泰勒在《養育聯盟》也提出可以遵循這幾種方式來自我調節:
首先,自我暗示一切都會過去的。
不論是正在長大的孩子,還是苦悶的生活,或是棘手的問題,都會慢慢好轉。
也可以在心中默念:
請給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物,請給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物,請給我智慧,分辨二者之間的不同。
有時,挫敗感也會激發努力的動力,也可以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其次,嘗試分享自己的困境。
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獨立,永遠全能的搞定所有事情。
尤其是自己在困難時或情緒失控之時,很容易因為負情緒而責怪他人,這時不妨承認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是做不到的。
然后真誠的傾訴,并與外界產生聯結,而不是積壓著情緒。
可以放松,可以讓步,但永遠不要一直讓焦慮和負情緒循環。
最后,在不知所措時,學會釋放焦慮。
每個人都有焦慮,尤其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多去審視自己的期望,然后幫助自己先放下負情緒。當心亂如麻時,不妨去拒絕那些讓你陷入情緒的一些因素,主動遠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