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誰家有孩子,誰家就會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生怕自家孩子落后于人。
所以,就出現了“教育內卷”。
內卷本是用于描述農業社會中的一種現象,即農民為了提高產量,不斷加大勞動強度和投入,最終導致邊際效益遞減,而總體產出并未顯著增加。
后來,“內卷”被引申至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教育內卷”。“教育內卷”是指學生在學業上過度競爭,家長被迫卷入其中,共同陷入了一場沒有終點的教育競技賽。
在教育內卷下,孩子很累,家長很累,學校也很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內卷焦慮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面對此病態形勢,廣東一中學竟公開宣布“不卷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中學為深圳外國語學校,發出不卷言論的人為深圳外國語學校的黨委書記何石明。
怎么不卷呢?有什么具體措施和做法嗎?
當然有的。
該校不卷的具體做法和措施是: 不再對外宣傳清北錄取名單,減少考試次數,不公布排名,不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
這樣做成嗎?
何石明書記向媒體解釋稱,不卷不等于不要成績,但同時指出,加量加作業的學習是“教育無能”;孩子晚上寫作業到幾點,是老師或學校的問題,學校不應北外界評價所裹挾。
一個學校的領導,能有這樣的認知和看法,真心不容易。應該感到慶幸,終于有學校敢對“教育內卷”說“不”了。
但這樣就能改變“教育內卷”嗎?且看網友的看法吧!
有網友指出,TZ就是這樣,憑一個學校領導說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還有網友指出,卷的是家長,學校不卷,家長也會卷的;家長不卷才是真的不卷。
但也有網友指出,廣州本地人家長在孩子學習上一般都很佛系,奈何老師比你還緊張,動不動就電話微信向你投訴,主要還是學校的壓力。
那教育內卷到底是家長造成的,還是學校造成的呢?
似乎既不全是家長造成的,也不全是學校造成的,而是整個社會造成的。
天下苦“教育內卷”久矣。
終于有學校敢于直言打破教育內卷這塊堅冰了。
對此,有深圳網友直呼,期待更多南山的學校帶來好運和驚喜,這樣的改變我們愿意也喜歡,秒秒鐘接受。
其實,天下父母也都期待教育內卷的堅冰能盡早打破,讓孩子不要那么累。
但一切都沒那么簡單。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優勢資源是稀缺的,沒有辦法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合理應有的分配。只要優勢資源還在傾向分配給通過教育被選拔出來的孩子,教育內卷就難以土崩瓦解。
但,如果教育選拔出來的孩子并不能公平得到優勢資源的分配,如好的工作機會,人們也會懷疑教育內卷的必要性。
所以,最近經常聽到有家長說,不卷了,卷了也未必有好的結果和出路,還不如還孩子一個開心的童年和少年。
這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教育內卷沒有從正面被打破,而卻從背面被惡心了。
但不管怎么樣?有學校敢于對“教育內卷”公開說“不”,都是一件值得點贊的事情。
還是那句話,天下苦教育內卷久矣!真的該變變了。
對此,大家又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