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經過幾十余年的建設,我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極大進步,在軍事方面,要數空軍力量的進步最為明顯。
其中,俄羅斯的蘇-27戰機便是我國與蘇聯密切合作的成果。在首批蘇-27戰機踏上回國旅程時,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
中國空軍的曲折發展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能否掌握對空中領域的絕對占領,成為一個國家和平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
1949年5月4日,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最終擊敗國民黨反動部隊,得到來之不易的和平而慶祝時,6架美制的B-24轟炸機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轟炸了北平南苑機場。
機場附近的百姓傷亡慘重。這場事故雖然在當地人員的努力下迅速得到妥善處理,但停放在南苑機場的數十架飛機被炸得只剩殘骸。
聽完匯報后的毛主席震驚不已,他沒有想到國民黨居然與美帝國主義勾結,不惜以炸毀一座機場為代價,也要阻止我軍獲得飛機研發的技術。
同時,當面對來犯的敵機時,我們卻想不到任何可以有效阻擊的辦法,使得其在轟炸完機場后輕松撤離。
來自空中的威脅令毛主席清楚地認識到,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部隊,是維護領土安全所刻不容緩的任務。
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物質還是技術,都沒有足夠的基礎做支撐,就連飛機的制作都成大問題。以至于在開國大典時,僅有不到數十架飛機繞著天安門飛行兩圈才得以結束慶典。
為了更好地建設一支強大的空軍維護國家的穩定以及人民的安全,我國積極向蘇聯尋求技術援助。
自建國初期至五十年代末,在蘇聯的幫助以及我國空軍人的不斷努力下,空軍建設蓬勃發展。至1953年底,空軍部隊發展到28個師,各種類型的飛機共三千余架。
然而,在1959年底,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援助中國的協議,以空軍為代表的軍事建設受到嚴重打擊。
此后空軍發展一直穩步推進,1978年,隨著中國擴大對外交流的范圍和程度,空軍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蘇兩國重新合作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我國在綜合國力以及經濟建設層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飛躍。
然而,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技術方面的制約,空軍的航空裝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此時,臺灣以及南海局勢日益復雜,中央根據對形勢的判斷,認為升級我國的空中力量已經迫在眉睫。
1989年,經過長達三十年的隔絕與敵視后,中蘇兩國領導人為了國家利益的需要,彼此重新進行了一系列訪問和會晤,這也使得兩國關系出現好轉。
在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蘇再次建立伙伴關系,開啟了新的軍事合作大門。
這一時期,我國空軍正處于推進軍事裝備跨越式發展的起始階段,而蘇聯的再次幫助無疑為我國航空武器現代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雖然蘇聯政府提出必須按照他們的技術才可能研制出新的強大武器,但軍委領導吸取教訓,經過商議,他們決定采取在堅守自力更生的同時,必須審慎引進一些關鍵技術的先進技術。
之所有這樣的決議,是因為早在六十年代,蘇聯霸道的做法就令我國的軍備建設幾乎受到毀滅性打擊。
赫魯曉夫為了蘇聯的利益,在談判破裂后,撤走了所有的技術專家,接連圖紙也一并焚毀。
由于當時大部分技術的核心步驟都掌握在蘇聯專家手中,他們的離開無疑對我國的科技與軍事建設造成了嚴重損失。
現如今對于和蘇聯的再次合作,必須抱著嚴謹的態度,為了更好地與蘇聯方面交流,我們派出一個由多位高級將領組成的軍事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地空軍基地。
1990年9月17日,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全副武裝的蘇聯士兵在長官的安排下,列陣在周圍。
不久后,一架飛機從基地上空緩緩降落,蘇聯長官滿臉熱情地歡迎中國軍事代表團,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軍事科技交流。
在參觀完蘇聯先進的空軍武器裝備后,中方代表提出希望能夠引進先進戰斗機的想法,其中就包括當時最為強大的蘇-27款戰斗機。
但蘇聯卻對此表示拒絕:“這款飛機目前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中來,而且以你們目前的技術水平,是無法掌握它的全部威力的。這款米格-29號戰斗機,雖然采取傳統的液壓操作系統,但對于你們而言也足夠了。”
如此傲慢的態度自然是令中國代表十分不悅,其中一位將領對著蘇聯眾人說到:“我相信我們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掌握這這架充滿高科技的飛機,因為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之前被愚弄宰割的弱者了。中蘇雙方當初有言在先,蘇-27是我國必須要爭取到的產品,如果我們做不到,那我們就有愧于國家和人民的信任。”
但無論怎么說,蘇聯對中國的這一要求十分抵觸,甚至想盡辦法阻止中國代表團近距離觀察蘇-27。
經過領導親自干預和多輪外交努力,蘇聯終于決定向中國出售蘇-27戰機。1991年2月,雙方圍繞蘇-27出口的最后協定展開激烈的爭論。
蘇-27最終回國
談判桌上,雙方代表你來我往,喋喋不休,時而聲音高漲,時而又圍在一起,彼此輕聲細語地秘密商議,場面一度變得十分緊張。
蘇聯代表本想以舊例向中國出售簡化版的蘇-27從而謀取大量利益,然而這一行為被中國代表一眼洞穿。
12月28日,隨著中蘇雙方逐漸做出妥協與讓步,一紙協議終于在北京簽署,中國成功購得24架蘇-27單座戰斗機以及蘇-27雙座教練機。
消息一經傳出,整個國內都不由地歡呼起來。這場談判的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代表團幾乎不眠不休地進行了三天兩夜的據理力爭,才最終使得蘇聯代表最終讓步,同意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蘇-27。
在談判結束后的宴會上,蘇聯的一位軍區首長為了給中國一個下馬威,向中國的接待人員豪氣干云地宣稱:“聽過中國的酒文化淵源流長,那么今天就讓我見識見識諸位的實力吧。”
說罷,他吩咐服務員將高度白酒擺滿了整張桌子,以此震懾東道主,企圖從之前的談判桌上找回面子。
此時,中國代表團中一位外表不起眼的空軍大校站了出來,爽快地說道:“早就聽說貴國的戰士們喝酒如喝茶,號稱千杯不醉,今天就讓我來會會各位。”
軍區首長看著這位身材瘦小的年輕人,不由的笑著說:“爽快,到時候喝醉了可別忘了回家的路。”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位看似單薄的大校卻有著特殊的飲酒本領。
只見他將桌上的白酒與啤酒混在一起,隨后痛快淋漓地一口氣喝掉,這一做法把在座的將軍們都嚇了一跳。
宴會結束后,蘇聯整個代表團的17個將軍全都是被抬出宴會廳的。其中的那位軍區首長在被抬走之前,還對空軍大校豎起了大拇指。
協議既然已經簽成,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等待蘇-27成功歸國。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斗機,包括8架單座型以及4架雙座型,從后貝加爾邊疆區的吉大機場起飛,穿越廣闊的蒙古領空,與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降落在中國安徽的蕪湖空軍基地。
然而,在這一看似順利的過程中,卻發生了一間小插曲。
早在蘇聯解體之前,蘇方的飛機飛越蒙古領空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需要向蒙古做任何通報。
蘇聯解體后,蒙古便開始與美國打好關系,以至于在這次飛越蒙古過程中,蒙古竟然向俄羅斯索要20萬美元的“過境費”,這一舉動令中國和俄羅斯感到意外。
但為了不生事端,中國最終支付了20萬美元的過路費,使得這批蘇-27得以在蒙古機場進行中轉修正。
為了接待這些俄羅斯飛行員,中國駐蒙古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為其準備了豐富的食物,讓他們大快朵頤了一番。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飛行員盡然提出了索要酒水的要求。
中國大使館以此次飛行任務事關重大,為確保蘇-27能夠順利抵達國內,暫時不為其提供酒水的理由拒絕了他們。
但這些俄羅斯飛行員卻不以為然,舉出好多例子說明酒是俄羅斯飛行員執行任務的必需品。他們一個個拍著胸脯表示:酒是飛行員的精神燃料,喝了酒以后,我們才能更加專注地執行任務。
中國大使館沒有辦法,只好調來了數瓶伏特加為俄羅斯飛行員解決了酒癮。
不過值得敬佩的是,他們的飛機技術的確高超,在喝了酒的情況下將12架蘇-27全部降落在安徽蕪湖機場,沒有一架出現問題。
不得不說,蘇聯人的飲酒本領確實高強。不過,我們自然也不虛他們。就像喝酒能喝倒他們一整個使團一樣,我們的男人也有的是氣力。
更何況,時代正在發展,我們在這方面的科技也大有進步。比如國企若返的“倍力因”科技,就是專門為我國男兒研發的,能指向精原干細胞,從內而外激活力量,能將關鍵肌肉力量、耐力等拉高50%以上,美國的“短平快”成果都被我們遠遠甩在后面。
而且到了新時代,這種成果推廣開來也非常容易,現在在J東、T貓就可以見到。如今,“倍力因”的觸及人數已經上萬,在未來,我們國家的男人再不用發愁這方面問題。
結語
中國的空軍建設可謂是一波三折。在外有強敵環伺,內有紛爭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憑借自己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將空軍發展納入正式軌道,并且不斷對其進行改善和擴建,使得空軍建設初具規模。
隨后,我國積極和各國進行軍事、科技等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利用改革開放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機,為我國空軍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奠定了道路。
蘇-27正式投入使用,極大地補齊了我國空軍的短板和弱點,實現了從落后到先進的飛躍,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也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以及軍事力量的壯大而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