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框把圖像從一切“非圖像”中分離出來。它把框界內的世界定義為有意義的世界,與“框外”單純的經驗世界兩相對立。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反問一句:邊框本身究竟屬于兩個世界中的哪一個?
答案只可能是模棱兩可的:邊框既同時屬于這兩個世界,也不屬于任何一個。邊框還不算是圖像,但它也不是一件單純屬于周遭空間的事物。邊框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卻完全取決于其與圖像的紐帶。盡管邊框讓圖像成為可能,它卻不屬于圖像的理念世界。不過,邊框的區隔仍然在圖像二分結構的各種機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繪畫中的互文過程首先就是通過內嵌圖像的邊框與將它容納其中之圖像的邊框之間的關聯體現出來的。內嵌圖像擁有一道畫成的框,這道框是繪畫的一部分;容納它的圖像也有一道框,但這另一道框卻是現實世界中的事物。
塞繆爾·凡·胡格斯特拉敦,《三個房間的景象》,1658年,布面油畫,102×71厘米,巴黎,盧浮宮(圖片來源:法國國立博物館聯合會,巴黎)
在維克多·斯托伊奇塔的《畫作的誕生》中,他將追索17世紀的繪畫是如何展開對再現邊界或邊沿的分析的,也將試析當時的創作者是如何把框界問題當作一項理論疑難來探討的。
《畫作的誕生:近代早期歐洲的元繪畫》,[羅]維克多·斯托伊奇塔 著,錢文逸 譯,9787576045154,2025年1月,199.80元
窗戶
《畫作的誕生》
我先前已經討論過,窗戶/畫作的不同含義是如何在委拉斯開茲的作品中緊密交織的。這位西班牙大師把兩者的交匯推向互文閾限的邊界,直至窗戶與畫作之間的界限消失為止。另有不少對這一母題的注解也在17世紀相繼出現。譬如,窗框內的肖像這一繪畫類型的大獲成功便值得人們另做研究。
“窗戶隱喻”的多重意味令任何分類的努力都變得枉然,我會試著規避類似的思路。我希望解答的是一個更為特定的問題,這對我們深入思考出現于這一時期的繪畫互文性至關重要:窗戶(畫成的窗戶、成為畫作的窗戶)在新繪畫自我意識的成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胡安·桑歇·科坦,《木梨、卷心菜、甜瓜和黃瓜》,1602年,布面油畫,60×81厘米,圣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美術館,安·帕特曼與艾米·帕特曼相贈(圖片來源:圣地亞哥美術館)
胡安·桑歇·科坦,《胡蘿卜和洋薊》,約1603—1604年,布面油畫,62×82厘米,格拉納達,格拉納達美術博物館(圖片來源:安達盧西亞政府文化部,格拉納達)
室外的風景寫生是一項晚近的發明,其初衷甚至是為了反對在畫室中繪制而成的自然圖像。在整個風景傳統中,自然圖像(或者說,成為圖像的自然)都預設了文化(乃至文明)空間的存在,人們便是以這個空間為起點沉思那個所謂的“外界”。即便是城市景象也必須基于一道分界。正是窗戶的四邊把外界轉化為“風景”。因此,我們必須在文藝復興時期畫作的深處才能找到這一圖畫體裁的伊始。在那里,風景通過對立收獲了自身的定義;窗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
揚·波切利斯,《暴風雨》,1629年,木板畫,18.5×24厘米,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圖片來源: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慕尼黑)
不論是以弗拉芒繪畫還是以意大利繪畫為參照,我們都可以在此給出一連串無止境的相關作品清單。我將僅僅列舉一幅弗拉芒繪畫,這幅畫在這份研究的語境中可以說具有范式性價值。那便是凡·艾克兄弟(Van Eyck)為圣巴夫大教堂所創作的《根特祭壇畫》。
胡伯特·凡· 艾克和揚·凡· 艾克,《根特祭壇畫》,外側兩聯,1432年,木板油畫,根特,圣巴夫大教堂(圖片來源:皇家文化遺產研究院,布魯塞爾)
在這幅祭壇畫中,有風景的窗戶和有靜物的壁龕首次各自占滿一聯,兩聯之間相互對峙的關系如幾何圖形般清晰。這兩聯圖像畫在祭壇畫外側,自然需要放在整幅祭壇畫中來考察,尤其是它們所組成的天使報喜場景。不過,這兩幅場景各自構成單獨的一聯,也從某種意義而言令其從圖像志程序中掙脫出來,甚至在象征價值之外收獲了一種圖畫價值——壁龕/窗戶的對立關系恰恰凸顯了這一點。
至于意大利藝術,僅就案例的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雜來說,研究窗戶母題與風景誕生的聯系幾乎可以說是多此一舉。不過,對一些文獻材料的解析仍然可以為我們所設想的問題提供不少線索。
第一份文獻是皮埃特羅·阿雷蒂諾寫給提香的一封著名的信,信件的年份是1544年:
提香·韋切利奧
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
致提香大師:
我的友人,當我破例獨自進餐,或者說,當陣陣令我不得平靜享用任何食糧的顫栗惱人地陪伴著我,我從桌邊站起身來,心中滿是那份坐下時便涌動著的沉郁。接著,我把兩臂放在窗框上,我的胸膛和幾乎整個身體倚靠其上,開始注目于那驚人的景象,不計其數的貢多拉滿載著異鄉人和本地人,這些船只不僅牽動我的目光,也牽動著大運河,對任何穿越河道的人來說,它都如此迷人[……]
因孤獨而百無聊賴,不知該把我的思緒帶向何方,我抬起兩眼仰望天空,這天空自上帝將其創造,從未如此奇跡般地畫出層層明暗。
這氛圍恰似那些缺乏您的能耐而心生妒羨的人們想要描繪的那樣。一如我對您講述的那般,您首先會望見那些房屋,即便用石磚砌起,它們的材質看來仍是如此虛幻。接著,您會目睹那股氣氛,它在一些地方鮮活純凈,在另一些地方卻凝重污濁。而現在,請您再看看那自厚重氤氳中形成的迷人云彩吧!云彩的一半在前景的屋頂上聚集,另一半則向遠景飄離。它們紛繁的色彩著實令我眼花撩亂。最靠近的那些色彩被太陽熾烈的光芒點燃,最遼遠的則染上了黯淡的鉛紅。自然的畫筆勾畫天空的筆觸是何等完美,天空自一排排房屋起漸行漸遠,一如韋切利奧在他的風景畫中所作的一般!同時,這邊出現一點綠中帶青,那邊出現一點青中帶綠,都是自然這位大師中的大師的妙筆生花。經明暗相襯,自然讓理應消融的事物消融,理應凸顯的事物凸顯,就連我這位知曉您的畫筆乃是自然之異稟的饋贈的人,都不禁三番五次哀嘆:哎,提香,您在哪里?
請相信我,倘若您曾畫下我方才向您描述的一切,您將在世人心中激起當時沖擊我心靈的驚嘆之情。我的靈魂因注目于我向您描述的景象而感到滿足,但這番奇跡卻不比這不可思議的繪畫上的色澤更經久不衰。
威尼斯,1544年5月
這段文字提出了一個典型的威尼斯問題。它展示了一種把威尼斯潟湖幻化為畫作的感知方式。在16世紀的威尼斯,自然與繪畫是兩個交相輝映的概念:繪畫乃“第二自然”,它用摹仿超越自然;自然在春風得意之際也摹仿著繪畫。為了把自然感知為繪畫,必須首先對之進行裁剪。在我引用的信件中,這道裁切是明確借助窗框完成的。在道路中或運河間,阿雷蒂諾或許從未產生過威尼斯的天空如同提香畫作般的感受。這一感知(以及隨之展開的藝格敷詞)的先決條件是由窗戶的邊框奠定的。
本文摘編自《畫作的誕生》第三章《邊沿》
新書推薦
《畫作的誕生:近代早期歐洲的元繪畫》
[羅]維克多·斯托伊奇塔 著
錢文逸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4515-4
2025年1月
內容簡介
把繪畫當作藝術品的觀念是一項相對晚近的發明。本書主要講述歐洲繪畫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即可攜帶、經框裱的畫作是何時在歐洲興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場和藝術理論中逐步收獲一種明確自主的審美標識,進而成為西方現代藝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討論了“元繪畫”的相關理念,揭示了畫作中所隱含的豐富觀念,在西歐藝術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錄
致中國讀者
譯者導言
第二版前言
序言
第一部分 驚詫之眼
第一章 墻洞
1.一分為二的圖像:文本與外文本
2.委拉斯開茲的“酒館靜物畫”和互文性閾限
第二章 靜物的誕生之為互文過程
1.側飾
2.邊側作為作品本身
第三章 邊沿
1.壁龕
2.窗戶
3.門
4.框
第二部分 珍奇之眼
第四章 集成(如何用舊圖像制造新畫作)
1.二分,內嵌,內置
2.頑抗的嫁接術:《小谷圣母像》的幾重變體
3.集成與收藏:“珍奇室”中的“花圈圣母圖”
第五章 轉折點上的圖像
1.白墻
2.圣禮與修辭
3.“圖像”的終結與“藝術”的終結
第六章 互文性串聯
1.目錄/ 畫作
2.圖像墻
3.珍奇室繪畫中的記憶術與遺略
4.修辭與收藏
5.藝術史與圖像體系
第三部分 方法之眼
第七章 畫作,地圖,鏡子
1.空白畫布
2.畫作
3.地圖
4.鏡子
第八章 畫家的圖像/ 繪畫行為的圖像
1.作者的圖像
2.語境式自我投射
3.自畫像
4.鏡像與作者身份的內嵌
5.展示繪畫行為
6.作為兩難情境的詩性創制情境
第九章 反轉的畫作
1.畫作/碎布
2.悖論
3.“無事生非”
參考書目
插圖列表 /498
索引 /512
譯后記 /529
作者&譯者介紹
作者簡介:
維克多?斯托伊奇塔(Victor I.Stoichita,1949—),出生于羅馬尼亞,1990年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瑞士弗里堡大學近代早期藝術史榮休教授。其研究將藝術史與圖像人類學和媒介研究相結合,著有《畫作的誕生:近代早期歐洲的元繪畫》(1993)、《西班牙黃金時期藝術中的靈視經驗》(1995)、《影子簡史》(1997)、《皮格馬利翁效應》(2008)、《他者的圖像:近代早期西方藝術中的非洲人、猶太人、穆斯林與吉普賽人》(2014年,盧浮宮年度講座)、《福爾摩斯效應》(2015年)等,這些著作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2020年,他榮獲漢堡阿比?瓦爾堡基金會的馬丁旺克獎章。他的自傳體小說《遺忘布加勒斯特》榮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譯者簡介:
錢文逸,藝術史學者、譯者。早年求學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獲藝術史與材料研究學士學位(2014年)和藝術史碩士學位(2015年),現為多倫多大學美術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近代早期歐洲的藝術實踐、物質文化與工匠群體,也兼及對20世紀東亞與歐美之間思想互動和翻譯政治的考察。她曾在休斯頓美術館歐洲藝術部門參與協助策展,并在2016—2017年間供職于OCAT研究中心公共項目部,策劃組織了同年的年度講座系列學術活動。她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有中英文書評、論文和藝術批評多篇,并譯有《空間的美術史》(中譯英)和《中世紀感官文化史》(英譯中)。
制作:黃楊圓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