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一部以中國農村為背景的長篇小說《the Good Earth》在美國的暢銷書排行榜迅速竄上榜首。
本來這部作品名為《王龍》,經過美國紐約莊臺公司的包裝,改名為《大地》出版后,話題立馬在朋友圈刷屏,銷量飆升,很快這本書又出了德文版、法文版、荷蘭文版等譯本。
作者賽珍珠是一名女作家,從小在中國長大,她對采訪的記者說:“我的母語是漢語,籍貫是中國鎮江。是中國小說教會了我寫作。”
看看,光這個身份標簽就有足夠多的話題吸引流量了。
當時的美國社會處在大蕭條時期,正遭受著嚴重的經濟危機。
這時,美國人一看這書,發現小說里描述的中國,那種日子才真正叫苦難,簡直就是一曲“鄉下人的悲歌”,頓時感覺自己還能再堅持堅持。
這部小說得到了1932年普利策小說獎,還被改編搬上了百老匯同名舞臺劇。
米高梅制作人薩博格看到百老匯同名舞臺劇如此受歡迎,決定把它改成電影。
這個決定引起了很多爭議,比如在拍電影《大地》前,米高梅老總說:“美國農民都沒拍,還要拍中國農民?”
不過最后還是達成了共識:拍!
01
聽說米高梅要拍這部電影,當時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趕緊過來商談,不希望影片會有對中國人不友好的描述。
中國官方派出專家組協助修改劇本,前后16次審查和修訂,劇本終于通過。米高梅原想到中國來進行一些取景拍攝,但民國政府婉拒了。
電影攝制組曾來到中國的華中和華北地區,實地拍攝了15萬英尺長膠卷、3000張照片和近1000段錄像,然而,這些膠片在回美國的船上莫名其妙的失蹤了,這也成為懸案。
美方說是因為沒能通過國民黨政府審查而被特工上船燒毀,但國民黨方面堅決否認。
于是,米高梅索性投了巨資,在加利佛尼亞州靠近山川的地方租了500畝地,建了房屋,挖了池塘,打了水井,造了一座中國風的城。
這座城里有鄉村,有集市,甚至還修筑了一段中國長城……
攝制組還到中國搜集了不少椅子、桌子、農具、衣服、碗筷,甚至從中國運過去兩頭純種的中國黃牛。
02
按道理講,演中國農村主題的電影,主角應該是華人最合適啊。
當時在美國發展最紅的華裔演員中,呼聲最高的是黃柳霜,但這位絕代佳人在美國拍電影大多數角色都是以反面出鏡。
電影還是找了白人演員擔任了主要角色,但這些演員在演技上還是比較敬業和在線的。
比如女主角:路易斯·賴納:
經過學習,她挑水桶走路的姿勢、縫衣服的樣子、磨黃豆的手法,活脫脫的一個中國農村婦女。
據說她去觀察唐人街上中國婦女的言行舉止,花了很長時間才模仿得惟妙惟肖,真正像個低眉順眼的舊中國女人。
飾演王龍的保羅·穆尼,把中國農民的動作比如燒水、插秧的樣子,學得真的和中國男人沒啥兩樣。
而演王龍老父親的演員,用筷子喝稀飯的樣子,簡直就是一個中國老爺爺。
當然,拍攝過程臨時招募了兩千多華人群眾演員,讓這部電影更加像在中國拍攝的。
03
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起了轟動。
它幾乎把一個活生生的真實中國形象搬到了觀眾面前。
《大地》片頭是這樣寫道:一個國家的靈魂,表現在老百姓樸素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個中國農夫的故事,但你能看到中國精神——謙遜、勇敢、對未來充滿希冀。
因為真實,所以這部電影極其震撼人心。
過去中國人在美國電影里面都是什么形象呀?
都是傅滿洲這樣的邪惡形象:
但這部電影,把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的憨厚、勤勞、忍耐演得入骨三分。
《大地》的上映獲得極大的成功,還獲得第10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攝影五項提名。
最終,《大地》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收入囊中。
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它的原著小說,及其作者:賽珍珠。
賽珍珠的創作源泉,是她在中國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在鎮江的生活。
04
這個出生于1892年的美國女作家,才4個月大時,就跟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
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直至進入青年時代,前后長達18年之久。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講得一口流利的鎮江話。
就連結婚,她都是在鎮江結的。
賽珍珠婚紗照
她在中國生活了40年,經歷過戰亂和饑荒。
通過《大地》,賽珍珠把對中國的情感寫進了小說,她對中國農民生活的描述,真切而熱忱。
電影拍出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這是一部亂世巨著。
它講述了亂世中的一家人如何生存在動蕩歲月的。
這是鎮江版的《亂世家人》啊。
中國美麗而貧瘠的鄉村,飽受貧窮侵襲與日寇侵略的磨難,也在小說中呈現,美國讀者就是通過她的小說,了解了那片遙遠東方大地上發生的故事。
在1938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評委會就以“對中國人民生活豐富而真實的史詩般描述”一言,對她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瑞典國王為賽珍珠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1934年,42歲的賽珍珠帶著患病的女兒,離開了她的中國故鄉赴美。只是這一去,她竟再也沒有機會回來。
她的作品中,因為反映了中國人的窮、愚昧,鄉村的落后……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大失面子,過分選題工人農民的內容,又懷疑她有“無產”傾向。因此,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時,中華民國駐瑞典大使得到指令,拒絕出席;而當賽珍珠的作品被翻拍成影片、前往中國取景時,攝制組還遭到歹徒往膠片傾倒硫酸,數日心血毀于一旦。
后來民國政府索性以“辱華”為由,下令封殺賽珍珠的作品及其同名影片。
“賽媽媽”與國際收養機構“歡迎之家”被遺棄的美亞混血兒童。
正在寫作中的賽珍珠。
賽珍珠在美國屬于大V級的作家,擁有數百萬讀者粉絲。
她筆頭子特別勤,每天從上午8點,寫到下午1點。每年向讀者推出兩冊書。從1930年至1972年80歲生日時,賽珍珠總共出版了100部作品,其中包括85部小說。
1962年4月29日,美國總統肯尼迪為西半球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行晚宴。賽珍珠與肯尼迪總統交談。
80高齡時,她還出版了一本東方烹飪書,錄下她喜愛的許多亞洲美食,其中有不少帶有濃郁的鎮江口味。
上世紀70年代初,“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將中美關系帶進了新階段,接著便是亨利·基辛格秘密訪華,尼克松表示美國準備與北京對話,中美邦交正常化有望推進。
年邁的賽珍珠激動之余,給尼克松總統寫了一封信,提出如果確定了訪華的行程,她希望一同前往。她的來信引起了總統的重視,尼克松甚至親自向中國大使館轉達了這份心愿。
她興奮的對媒體說,“也許我很快就能吃上鎮江黑橋的燒餅了”。
她最終等來了一封“拒信”:“親愛的賽珍珠女士,來信收悉。考慮到長期以來您在著作里采取歪曲、攻擊、謾罵中國及其人民的事實,我被授權告訴您,我們無法答應您訪問中國的請求。”
這封來自新中國駐加拿大領事館、署名“二秘H. L. 袁”的來信,一下子使她的精神世界徹底崩潰。
次年,賽珍珠便郁郁而終。
中國駐加拿大領事館拒絕發給賽珍珠訪華簽證信函的原件。
她在彌留之際穿著一件絲質的中國旗袍,還親自書寫了三個娟秀的纂文小字——“賽珍珠”。
僅刻三個篆體漢字的賽珍珠墓碑。
這三個漢字,也是她墓碑上僅存的文字。
它們無言地訴說著一位美國女性對中國誠摯的深情。
很多年后,布什總統訪華,中國國家郵政局特發行一套中英文對照的《賽珍珠》郵資明信片,并在賽珍珠的中國故鄉鎮江市的郵政局舉辦首發儀式,紀念這位中美共同培養并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女文豪。雖然晚了點,但她當之無愧。
人們想起她曾經反復真摯的表白:
“除了金發碧眼,我就是一個中國鎮江人”。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