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敝袊鞘澜缟衔ㄒ晃丛袛辔拿鞯膰?。中國工業文化從原始手工業時期孕育,歷經數千年的積淀與升華,并隨著近現代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不斷創新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經濟已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壯麗征程中,繁榮發展工業文化,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2024年,在各級政府、企業、行業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合力推動下,中國工業文化按下加速鍵,向“新”而行,展現出一幅富有活力和新意的生動圖景。
發展共識凝聚,工業文化日益廣受關注
202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部署,強調“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對“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實施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塑造和傳播工程”等提出明確要求,為工業文化發展提供了遵循。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工業文化納入工信系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體系,加大工作統籌力度。2024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座談會召開,進一步凝聚全系統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共識。工信、文旅、文物、教育等部門將工業文化、工業遺產、工業旅游等寫進多個重要文件,合力開展工作。
2024年11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
遺產保護提級,分級分類體系初步成型
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分別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部署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國防工業領域的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工作深入展開,北京國際電臺中央發信臺等37處工業遺產入選。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國家工業遺產231項、省級工業遺產380余項,初步建立起國家—省級工業遺產保護體系。越來越多地區通過活化利用工業遺產資源,建設工業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意街區,助力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國家文物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100項“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77項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工業遺產從保護為主向有效利用和價值挖掘轉變。工信領域中華版本傳世工程全面啟動。截至2024年12月,全國17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與了普查,納入工信領域中華版本資源數據庫的版本達到160余萬項。
2024年12月24日,第三屆國家工業遺產大會在京舉辦
2024年11月22日,首屆“工業遺跡創新創意盛典”上,啟動“中國工業版本征集工程”暨百集工業版本紀錄片項目
博物館建設加速,品質和功能顯著提升
2024年,工業博物館建設步伐顯著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探索“國家館+地方館+專題館”模式,研究籌建國家工業博物館,逐步構建國家工業博物館體系。上海正式啟動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鞍鋼博物館、柳州工業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工業博物館文物定級取得突破,中國化工博物館13件館藏、沈陽工業博物館10件館藏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數字化技術在工業博物館的應用日益廣泛,虛擬參觀和數字展示成為新興互動方式。首鋼一高爐采用沉浸式展覽技術,創新傳播工業文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日益拓展,“共和國長子情懷”沈陽民間收藏展等,激發公眾對勞動者奮斗精神的尊重。
2024年11月30日,上海工業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
旅游研學“火出圈”,文旅消費場景拓展
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舉辦工業旅游推廣活動。許多地區加強對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和支持。發布工業旅游精品線路,舉辦工業旅游推廣活動,成為各地城市“引流”熱點。湖南省將6月份作為工業旅游推廣月,塑造湖南工業旅游品牌形象。研學實踐教育的蓬勃發展也備受關注。中國豐富的工業資源為工業文化研學提供了獨特優勢,蒙牛、玉門油田等企業利用現代化生產線和工業遺產資源建設實踐基地,提供教育和實踐機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組織開展“工業強國少年行”研學活動,加強對工業文化研學的規范化管理和監督,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為學生帶來較好的體驗和效果。
2024年11月3日,“天工開物”2024年工業旅游推廣活動在廣西柳州舉辦
人工智能驅動,工業文化數字化提速
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從AlphaGo擊敗柯潔到ChatGPT引發熱潮,再到2024年的Sora,實現了文生視頻的突破。中國的視頻大模型如Vidu、清影、Vimi和尋光已能生成長達三分鐘的視頻,數字人技術再現歷史人物形象和聲音,AIGC在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藏品成為傳承工業歷史、弘揚工業文化的新型傳播載體。AI和大數據技術助力工業遺產保護,通過無人機和激光掃描進行三維建模,實現智能監測和預警。VR和AR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博物館和旅游景區,如北京首鋼一高爐結合5G和VR技術創造沉浸式體驗。
天工數藏平臺發布的新中國第一款自主生產的噴氣戰斗機殲-5數字藏品《啟航·破曉》
創新驅動發展,文化賦能產業走深走實
越來越多地區在提升科技產業硬實力同時,也開始重視軟實力打造,涌現出杭州、寧波、常州等一批特色區域(城市)產業名片。中國產業名片創新發展大會和中國產業地理盛典舉辦。文化與品牌一體化打造趨勢顯著,助力世界一流品牌建設。在科技創新和市場競爭的推動下,工業設計融入文化特色和創意,對提升產品設計和品牌價值的效應日益彰顯,逐漸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聯合推動中小企業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先后走進浙江、重慶、北京、廣東等地開展工業設計賦能中小企業行動,打通供需對接“最后一公里”,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合力打造《中國產業地理盛典》
2024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設計創新賦能活動走進廣東東莞
傳統技藝傳承,歷史經典產業煥發生機
歷史經典產業展覽首次亮相2024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展,引發國內外各方面對歷史經典產業的關注。浙江省通過整合茶葉、絲綢、黃酒等十大傳統產業,推動創新與文化保護,成功塑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IP”,著力打造歷史經典產業創新與文化傳承的高地。龍泉青瓷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發布《推動工藝美術行業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行業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了行動指南。各地普遍重視通過人才培養推動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不斷完善工藝美術人才的評價與培養體系。
2024年9月,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展歷史經典產業展覽在福建廈門舉行
跨界融合鍛造,工業題材文藝精品增多
工業題材文藝作品呈現出多樣化與跨界創新的特點,藝術表現形式不斷突破傳統界限,創作風格更加多元。湖南花鼓音樂劇《仰望星空》融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創新歷程與當代音樂劇的表現手法,為工業題材注入了新的觀賞性與感染力。原創音樂劇《致青春》展示了柳州百年工業變遷中的青春活力。《逐夢》《青春鑄劍221》等原創作品展演進一步拓寬了工業題材的表現空間,前者展現了高鐵工程師的奮斗史,后者講述了中國原子彈研發的壯麗篇章?!吨袊囷w員》《鍛造者》等工業題材電影項目也在拍攝制作中。短視頻成為工業文化傳播的新亮點,積極傳播正能量。
《中國試飛員》海報
回望過去,中國工業文化承載著我國工業發展歷程中積淀形成的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思想智慧,凝聚了中華民族現代工業文明探索實踐的文化價值。
面向未來,工業文化還將在增強經濟驅動力、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傳承好、保護好工業化歷程中孕育形成的偉大精神和寶貴文化遺產,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增強中國工業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提供堅實支撐。
(摘編自《中國工業文化發展報告(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