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
1
消費降級的風,吹落了阿里最后的遮羞布。
1月1日,阿里宣布賣掉高鑫零售,這是大潤發的母公司。
再加上12月17日拋售的銀泰百貨,兩筆交易,阿里合計虧損超過400億元。
割肉400億,也要斷臂“新零售”。
阿里的態度可謂決絕。
畢竟,新零售已經死透了。
甚至可以說,它其實在2022年就死了,只是到2024年才埋。
只是,這一埋,也埋住了無數投資阿里的股民。
甚至包括偉大的芒格。
過去5年,騰訊上漲20%,拼多多上漲136%,京東下跌3.54%。
而阿里,跌了整整59%。
阿里巴巴股價
數據來源:雪球
2
新零售,是張勇接替馬云后在阿里的核心項目,也成了張勇在阿里工作生涯的墓志銘。
2016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
2017年,阿里并購銀泰百貨、開始布局逐步控股大潤發、建立盒馬。
所謂新零售,就是以數據為核心,以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零售業。
說白了,就是用數據挖掘出消費者的一切需求,再用互聯網打法予以滿足。
線上的電商,線下的零售。多日達的傳統電商、即時達的本地服務。
一切可能存在的需求,都要被滿足。
而試圖滿足客戶所有需求的本質,是押注消費升級。
可惜,后面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
在17-19年, 當新零售概念為了前置倉還是店倉一體式爭吵不休的時候,抖音快手正在跑馬圈地,拼多多正在農村包圍城市。
事實證明,在消費降級面前,任何花里胡哨的需求,都不如便宜二字好用。
拼多多和直播帶貨,才是零售業近幾年的王者。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京東。
2022年底,劉強東在京東內部確立了新的戰略思想:和拼多多進行正面的價格競爭。
自建物流,不如砍一刀。
平臺自營,不如僅退款。
而阿里的反應,要比京東慢半拍。
阿里在23年初,仍然在積極推進新零售。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阿里投入了這么多資源,畢竟口罩剛剛結束,押注23年會出現一個消費反彈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惜,消費反彈沒有出現。
于是,23年中,張勇安然宣布將于9月卸任阿里CEO。
而繼任的蔡崇信,則宣布將阿里的戰略重點重新放在“電商”與“云計算+AI”上。
巴菲特摯友芒格一生在投資上最后一個大錯誤,就是投資了阿里。
他在反思自己錯誤時說:“我本以為阿里是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沒想到它只是一個該死的零售商”。
現在,阿里正在壯士斷腕,試圖重新從該死的零售商,變回偉大的互聯網企業。
3
事實上,阿里的斷臂求生,來得已經太晚了。
這方面的正面案例,是隔壁的騰訊。
作為一名忠實的騰訊股東,騰訊最讓我滿意的一點,是它做和蘋果一樣,做到了每股盈利>凈利潤增速>營收增速。
怎么做到的呢?
先說凈利潤增速超過營收增速。
騰訊槍斃了包括騰訊動漫、企鵝電競、QQ音影等數十個不賺錢的業務。
同時,對高利潤率的新業務,比如視頻號,下重注、給資源。
不追求把攤子譜得多大,不吐高營收吹牛逼,只考慮利潤率,只考慮落袋為安。
這是騰訊在營收增速放緩但利潤增速卻能上升的核心原因。
紅線:騰訊 藍線:阿里
數據來源:雪球
而每股盈利大于凈利潤增速的核心,則在于回購注銷。
像騰訊這樣唰唰賺錢的印鈔機企業,如果不到處投資,賬上現金是用不完的。
于是,騰訊開始仿美股故事,大搞回購注銷、回饋股東。
股本少了,股價自然高漲。
輕營收、重利潤、同時重視通過回購注銷回饋股東,這是蘋果在過去十年營收增速只有個位數,但股價卻能翻十倍的核心原因。
也是騰訊現在正在做的事。
2023年,騰訊總裁劉熾平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要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收入最大化,轉向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的增長。”
一年后的今天,阿里似乎剛剛才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有些機會,有些時間點,一旦錯過就不在。
P I C U S
派克斯研究院
派克斯為啄木鳥的音譯,我們是一家獨立基金投資服務機構,運用深度數據及獨家資源,通過對基金產品、基金公司,行業賽道和投資者行為的研究,為用戶找出投資痛點,提供專業配置及交易建議,篩選好基金,構建優質組合,最終實現多賺錢少虧錢的目標。
01
買點將至!暴跌之后,黃金還能再漲4年?
02
11月基金排行榜!科技獨占鰲頭嗎?
03
人民幣匯率暴跌!老百姓如何應對資產縮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