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對寶寶成長有何影響?咱們來用數據說話:有研究表明,3-13歲的孩子,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精細動作不達標,而且愛哭、易情緒化。
這并非是教育導致的問題,而是這些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孩子,約90%以上在嬰兒時期不會爬行,或爬行的時間很短!
我同事小楊家孩子小名叫宇仔,就是跳過爬行階段,直接從坐立邁入了學步期。起初,小楊還和家里老人一樣,為孩子感到自豪,認為宇仔天賦異稟。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問題逐漸顯現。宇仔在幼兒園,常因平衡感不佳而摔倒,手眼協調能力似乎不如同齡的孩子。連老師也反映,宇仔做手工活動的時候,總顯得笨拙,難以抓準物品。
家里的玩具總是散落一地,宇仔玩耍時,還經常被絆倒。后來同事帶孩子去做了專業評估,經診斷,宇仔感統能力發展確實存在滯后,很大原可能是當初沒練習過爬行。為此,全家都悔不當初!
專家指出,爬行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助于鍛煉寶寶的平衡感、協調性和空間感知能力等。宇仔跳過爬行階段,直接學走路,看似超前,實則錯失了關鍵時期的鍛煉機會!
寶寶爬行階段主要是7-10個月,這是嬰兒全身獨立活動最早的形式。它能加強寶寶的感知能力,拓寬認知范圍,鍛煉四肢協調性,促進身心發展。
當寶寶爬行的時候,他會充分調動胸、背、腰、四肢等組織肌的肉群輔助爬行,還能促使自己“眼觀四路,耳聽八方”,讓全身的機能靈活協調,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正所謂,“寶寶越爬越聰明”,所以家長千萬別忽視寶寶爬行這件事。但有些寶寶可能剛開始不太愿意爬,或不得要領,反復訓練都無果。那么,我們該如何助力寶寶更好地學會爬行呢?
要給寶寶提供良好的爬行條件
寶寶到了要學爬行的階段,我們有必要幫助他排除阻礙,提供幫助,好讓孩子爬得更順利。比如,在室內爬行,可以在地上鋪上爬行墊,減少身上衣物的束縛,好讓寶寶“輕裝上陣”。
如果寶寶是在床上練習,則要清理床上的東西,給娃讓出更大的空間。并且手和膝蓋接觸的面要相對平坦,床面硬度適中,這樣爬起來會更順暢一些。
用玩具和游戲激發寶寶爬行
有些寶寶比較懶,顯然已經會爬的樣子,但就是不肯往遠處爬,只會原地打轉。這時候我們不妨給他一些助力——用玩具或小游戲激發寶寶的爬行興趣。
比如,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前方不遠處,并鼓勵他往前爬。或直接親子互動,家長與寶寶一起爬行,不僅能增加樂趣,還能激發寶寶的動力哦。
又或者,我們可以用手輕輕抵住寶寶的腳,讓他借著手上的力向前爬行。寶寶會自然地借勢往前蹬,當他找到感覺后,很快就能學會爬行啦。
注意爬行的安全
如果寶寶是在爬行墊上練習,那么準備的墊子要厚度適中,且材質安全無毒。周圍的雜物特別是棱角尖銳的物品要收拾好,細小的東西也要清理,防止寶寶抓放入口。
如果寶寶是在床上練習,更要時刻留意,防止跌落。此外還要注意,爬行環境的清潔與衛生,定期打掃和消毒,確保寶寶的健康與安全。
訓練過程要循序漸進
寶寶練習爬行可是項體力活兒,可能練一會就不想再爬了。這時候爸媽別著急也別放棄,要拿出十足的耐心來,徐徐善誘。也可以吃點東西或休息夠了再來,實在不行下次再找合適的機會練習。
要避免過度練習導致寶寶抗拒或厭倦,同時家長要保持耐心和鼓勵,肯定寶寶的點滴進度,及時給予他正面的反饋,這樣寶寶會更有動力和信心。
結語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爬行于成長至關重要,但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開始爬行的時間或早或晚,持續的時間或長或短,都是正常的,并一定就是寶寶發育異常。
當然,我們除了盡可能多讓寶寶練習爬行以外,也可以在后續階段,讓寶寶多練習平衡車、輪滑等,這些也是能鍛煉孩子的平衡力和身體協調性的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