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被“都市圈”拖累了?
合肥,外號“吸得肥”,與彼相反的是“很難吸”的南京。這兩座城區(qū)直線距離最近的省會城市,均在安徽和江蘇各自省內“不受待見”。
“吸得肥”(點擊藍字可參閱)“城市圈”近期有所梳理,南京的“很難吸”坊間歸因于南京的“省會首位度低”,這也被解讀為江蘇各地發(fā)展比較均衡,“十三太保個個都能打”,江蘇也是唯一13市全都躋身中國百強城市的省份。
“強省會”被罵“吸血”,“弱省會”則被揶揄“很難服眾”,“躺平”更要被攻擊,“無論你做什么,都是錯的”!
早在2018年末的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整改中,南京被點名“省會城市功能作用發(fā)揮不夠”。不過,雖遭省內不少兄弟城市“排斥”,但南京都市圈的融合度在國內排名領先,可以說南京的最大競爭力就在南京都市圈。然而,異見者“激憤難平”,認為南京面臨最大的拖累就是都市圈,“都市圈消耗南京的資源和產業(yè),把南京吸空了,拖慢了,沒有給南京帶來明顯的經濟增量,大規(guī)模基礎設施建設,反而造成高額的負債。就像地鐵S線,設想是好的,可最終效果呢?沒有帶來人流,不得不用虧損背負低客流量。”
饒是如此,南京的產業(yè)溢出效應,給都市圈成員帶來的增量不可磨滅,尤其是滁州和馬鞍山近年來在安徽省內乃至全國的排名直線上升,這是事實。
對于南京自身,中國GDP第十城,“中規(guī)中矩”——人口增量中規(guī)中矩,產業(yè)中規(guī)中矩——這也讓“不看好南京”成為品評“蔑視南京”的頭號妄言妄語。諸如,“南京以前和杭州對飚,現在只能與合肥爭高下”,甚至“以合肥發(fā)展勢頭都要趕超南京了”,此論調也成為南京揮不去的陰霾。
這不,2025年元旦前夕,連“寧波一發(fā)狠,南京坐不穩(wěn)”的言論也橫空出世。持此觀點者稱,“寧波前三季度GDP超青島,逼近天津,發(fā)展迅猛,目標南京。”其認為,“寧波超越天津,正在成為現實,接下來的目標便是南京。”換言之,“寧波把壓力給到了南京——它一發(fā)狠,南京可能坐不穩(wěn)了。”另有媒體斷言,鑒于南京GDP實際增速較低,天津、寧波、青島都有可能超越南京,沖刺“十強”。誰超越南京尚不可知,能確定的是,“第10名這個位置,南京很難坐得穩(wěn)了”。
中國GDP20強城市
我們知道,南京和寧波兩城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不同。南京傳統產業(yè)強勢,而民營及外貿企業(yè)是寧波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南京和寧波近年的發(fā)展差異,有一種說法是,南京是內向型經濟,主打內需,寧波是外向型經濟,主打出口,二者不同的增長趨勢,也與全國內銷、外銷不同的增長態(tài)勢密切相關。但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難以斷言孰優(yōu)孰劣。
據當地媒體報道,時至今日,石化、電子、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yè)依然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產業(yè)符號,也一直是南京經濟的“基本盤”。目前,南京以重大項目帶動,引領支柱產業(yè)煥新升級。
這里,毋庸諱言,南京民營經濟活力不夠,也是“束縛南京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南京一直被很多人稱為“體制之城”的肇因。
而近日,令南京陷入“體制之城”爭執(zhí)的“證據”,即是官宣的“江蘇名廚”被查。
“別拿廚師不當干部”!是不是覺得很荒謬?!
南京虹橋飯店是江蘇省總工會直屬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屬于國企。江蘇省總工會是廳級,作為國企,虹橋飯店也有著對應的行政級別,大概率是個正科級或副處級,總廚師長屬于領導干部,應該是個正科級或者副處級干部。
不僅是虹橋飯店有行政級別,還有很多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機構其實是事業(yè)單位或國企,也都有著相應的行政級別,屬于“體制內”。體制之大,覆蓋之廣,超越我們印象中“當官的”。
二、“體制之城”標簽,南京“默認”過?
“關于中國有多少體制內人員,相關部門統計,與民間感受,差別巨大。而且,統計口徑也不一致。”自媒體“天下城市”發(fā)文剖析道:狹義的體制內人員,直接想到“官”,指公務員。廣義的“官”,指一切有編制的機構,包括政黨機關,事業(yè)機關,國企。在中國,官員到底有多少,很明顯,廣義的“官”,更有說服力,因為他們都有編制,都是“吃皇糧”的。目前,各個層級,都沒有公布“吃皇糧”的總人數,僅公布公務員人數,似乎感覺官員不多,養(yǎng)官成本還不重。但是,很多地方,暗示了統計數據。在當下勞動環(huán)境下,民營企業(yè)部分交納了公積金,部分可能沒有交納,體制內正式在編的人員,基本都交納了公積金。所以,“體制內公積金繳存人數”,基本等同。
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官民比例有所不同。據“天下城市”列舉:西漢時期為1:7945,唐朝為1:2927,清朝為1:912,民國時期為1:294。其認為,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官民比也相對較高”。例如,英國的官民比為1:118,日本為1:28。中國只統計正式公務員人數,事業(yè)單位和國企“吃皇糧”的沒一起統計,得出的官民比例,社會普遍感覺有差距。用“吃皇糧”的總人數與總人口的比值,代表官民比,更科學,更符合民眾印象。
圖源“天下城市”
我們可以看到,南京市“體制內人員”超越80萬。另一自媒體“數據視覺圖解”發(fā)文稱,粗略統計,按照2023年南京市GDP17421.4億元去計算,國有企業(yè)營業(yè)收入5932.2億元,僅僅以營業(yè)收入計,就占南京GDP大約34%,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和民國故都,歷史遺留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建立整合的醫(yī)療機構、教育機構、國有企業(yè)數量以及依托于這些單位生存的人員數量,以及國企營業(yè)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很大。以2023年數據舉例,南京市有普通高等學校51所(不含部隊院校), 有17家市屬國企,有26家省屬國企的總部常駐,約有88.8萬-100萬人,25%-30%的工作人口受惠于體制內單位,國有企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就占南京市2023年全年GDP的34%。另外,還有南京軍區(qū),眾多的部隊院校,部隊相關人員沒有計算在內。如此之高的體制內單位數量,人員數量,以及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說南京是“體制之城”,毫不為過。
而且,“體制之城”的標簽,南京似乎也“默認”了——江蘇黨媒曾刊文解讀“南京之變”,從“體制之城”到“創(chuàng)新名城”。
因為“體制之城”的輿論標簽影響,網上把南京形容為“長江以南最保守的城市”,“江南小東北”……
不過,我們反過來思考,南京“體制之城”帽子,為什么會被扣上去呢?其它明明更體制主導的城市,怎么沒這個標簽?這個爭議也很大。
應當說,“體制之城”是相對而言的,南京的“體制化”也是相對于蘇南、浙江,北京、武漢、乃至長三角的上海、合肥……哪個不是“體制之城”呢?
其實,還有一個數據,南京在高等人才吸引力上強過杭州、合肥。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南京的高學歷人才占比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這體現了南京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的強大實力。
不可否認,南京是“人才之都”,但也正如江蘇黨媒所言“豐富的科教資源人口拘囿于體制內,未能融入城市發(fā)展”。事實上,南京沒有形成特色產業(yè)鏈,多數靠國企、軍工企業(yè)撐著,不是說這樣的企業(yè)不好,但是一個城市全靠著這樣的企業(yè)注定沒有活力,這也造成“留不住大學生”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南京缺乏“標桿民營企業(yè)”,而只有民營巨頭,才能大量提供民營高收入的崗位。民企數量不及上海、蘇州和杭州是南京長久以來的“痛點”,而且,面對滬、杭、蘇錫常等城市的虹吸效應,更讓南京處于競爭的相對劣勢。這點,南京確實挺遺憾的。
“居高聲自遠”,“體制之城”南京的“醫(yī)師公”相對來說也是優(yōu)勢,尤其是“師”,院校眾多,南京只需改變“官本位”文化,提升城市吸引力,爭取人口、產業(yè)留住和流入,何懼“第十城”坐不穩(wě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