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書法名世,獨創“啟功體”,被譽為“現代王羲之”“詩書畫”三絕。
他是皇室后裔、雍正九代孫,但他卻不愿意姓愛新覺羅,而是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姓啟名功?!?/strong>
啟功的學問,被認為是承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橋梁,他將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中高深的美,帶給普通的大眾。
書法界評論他的作品“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灑脫,使觀賞者覺得馀味無窮”,被譽為當代文人書法的絕唱。
啟功的人生更加傳奇,他生于1912年,出身皇族,本來含著金湯匙出生,可在前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滅,“黃帶子”“鐵桿莊稼”的身份煙消云散。
雪上加霜的是, 父親在其一歲時因病去世,之后家道中落,他靠著母親和姑姑的撫養長大,上學的時候,也要靠著外祖父的幾位朋友接濟。
即便如此,啟功還是在中學便輟學了,為了謀生,他靠賣畫糊口,所幸啟功并未放棄學習,他拜師賈羲民、齊白石等書畫名家,又跟隨“北張南溥”中的溥心畬學習?;蛟S是天分使然,又或許是孜孜不倦的努力換來了命運的眷顧,21歲時,經傅增湘先生介紹,得以結識影響他一生的恩師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
陳垣與陳寅恪并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陳垣先生的為人處世和史學造詣,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深深影響著啟功先生。在陳垣先生的關懷指導下,啟功成為了當代屈指可數的集古典文學研究、古代書畫碑帖鑒定和詩、書、畫創作于一身的一代宗師。
1957年,啟功的母親和姑姑相繼去世,失去“雙親”的悲痛尚在,一年后,又無緣無故被劃分為右派,教授職位也被撤銷,年逾花甲的他還被分配打掃校園。
也許是早年苦難加上中年受挫的原因,啟功對世界的認識異常清醒超脫,1977年,66虛歲時,啟功為自己撰寫了一篇著名的“墓志銘”: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盡管66歲就寫下了墓志銘,啟功先生卻活到了93歲高壽,晚年的他名聲漸盛,先后任中國書法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可在如此響亮的名頭下,啟功卻像一個老頑童,經常與人交談著就樂呵起來,蹦出幾句俏皮話,凡事不拘一格,樂觀豁達。
如今,啟功先生已經去世近20年了,但他的書法之道和“無所畏,無所憂”的人生態度依然影響著今天的人們。
在快節奏的社會,我們為什么還要了解書法?啟功的書法之道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智慧?啟功的人生態度又能給今天的年輕人帶來怎樣的啟發?
1月10日上午10點,我們邀請了著名書法家、北京啟功藝術研究會創會秘書長李強和資深媒體人、文化博主小森,來到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跟大家一起聊聊啟功的書法之道與人生智慧,聊聊如何在書法中,安放內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