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騙騙"喜歡你》下起泡泡場,到跨年檔期用一張電影票為觀眾實現“每一場都是內場”體驗的張杰演唱會電影……2024年的電影市場,正在用各種營銷形式,拉動更多觀眾走進線下影院。
賣力營銷背后,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電影市場缺少年輕觀眾喜愛的內容。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影院觀眾年齡已連續4年上漲。
新的一年,電影市場無疑需要更多年輕人感興趣的新鮮內容。
而2024年,展現黑色暴力美學的《默殺》、年輕人重返家鄉找回自我的《云邊有個小賣部》、小成本但中式恐怖特色十足的《鴛鴦樓·驚魂》……這些電影因為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從而取得了相對亮眼的市場表現,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年輕觀眾對于影片票房助力的重要性。
正如影院經理們已經自發開始探索年輕人需求,電影行業普遍將目光放之市場需要的年輕人到底喜歡什么。在此背景下,貓眼研究院今年首度在電影市場年度報告之外,聯合玖久咨詢發布了《2024年24個年輕人心態趨勢關鍵詞》報告,不僅研究年輕觀眾喜歡什么電影內容,也放眼年輕人完整的關注趨勢、表達趨勢、文娛內容消費趨勢等。(全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取)
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思變之年,報告將這24個具體的趨勢,歸納成了三大主題:解綁減負、重裝能量、主體覺醒,期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發現年輕人如今的趨勢風向:他們在討論什么,在關心什么?從而引起行業的思考和討論,也指向“讓電影創作離年輕人更近”這一目標。
解綁減負
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已經next level了
屬于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究竟是什么?
逃離“卷又卷不動,躺又躺不平”的尷尬境地,這一代年輕人終于進化出了專屬的“自恰”境界:解綁減負。
相比以往追逐與比較世俗的成功,他們正在以更加直接、坦然的態度,關心自己的心理舒適度。能夠公開討論心理健康問題,并為此投入時間精力與真金白銀。上一輪星座熱帶火了同道大叔、陶白白,而如今的年輕人更愿意從MBTI中尋找慰藉,試圖為自己的人格出口找到合理的解釋與依憑。
面對情感關系,年輕人遵從內心選擇“相對單身”,則是以更靈活的姿態汲取恰到好處的情感需求。年輕人群中常見宣言“戀愛狗都不談”,因為比起向外尋求情感連結,他們更能享受與自己產生連結帶來的滿足。更何況,年輕人的選擇愈加多樣,比如寵物早已不是單純的代償品,足以滿足年輕人情感寄托和自我追求。而選擇進入情感關系的年輕人,也越來越排斥一味討好,更重視在自愛的基礎上追求關系的平衡感。
在學業與事業上,年輕人開始祛魅學歷,社交媒體上熱議“00后整頓職場”,背后有著“絕不內耗自己”的清醒。“逃離北上廣”之外,則是年輕群體在家鄉等其他二、三線城市中,找到了更多精神上的安寧和被重新定義的高品質生活。
這種情緒狀態,同樣體現在2024年爆火的文娛內容中,并在各個社媒平臺中發酵著新一輪的熱浪。
付航一句激昂的“passion”縈繞在觀眾耳畔,最終托舉著他走向冠軍獎臺;麥琳在綜藝《再見愛人》里展現出的人設是“發瘋”、“失控”,但她的燒雞和瑞士卷在全國賣爆;詠梅在電影《出走的決心》里代替上一代習慣被淹沒在日常瑣碎中忍氣吞聲的女性,實現一次對壓抑生活的出走;而短劇《大媽的世界》從廣場舞世界來到了校園,年輕人的心態同樣在這些新潮“大媽”身上崛起,從斗舞到回歸校園,精神狀態遙遙領先。
不止社交平臺,發瘋、宣泄、逃離、重生、突破世俗成見枷鎖、心理探索、女性成長……這些關鍵詞頻繁出現在2024的文娛產品中。放眼過去一年的電影和劇集市場,走紅的作品都有著共通特點。
被熱議“大尺度”的電影《周處除三害》,靈修詐騙的荒誕、暴力場景讓觀眾毛骨悚然;《默殺》則在與年輕人生活更息息相關的校園暴力土壤上,呈現一種黑色美學;《年少日記》聚焦青少年成長期的身心健康問題,充斥痛感的悲劇在銀幕上演;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的《云邊有個小賣部》,因其精準抓住年輕群體“逃離”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種舒緩的情緒出口;小體量制作的《鴛鴦樓·驚魂》在中式恐怖的底色上,以“女性復仇”為核心,講述女性友誼。
同樣的,劇集市場上,《墨雨云間》的“復仇文學”給足觀眾情緒宣泄的體驗;《我的阿勒泰》則帶著觀眾逃離鋼筋水泥土世界,回歸新疆草原純情故事;《玫瑰的故事》圍繞黃亦玫的愛情、事業、夢想,探索一線城市女性似真似幻的生存狀態。
而2024年底上映的《勝券在握》同樣頗具玩味,另類講述現實。
主角白勝在被裁后,通過設下騙局,營造擁有“最新高端技術”的假象并順利重返公司,只為能茍住100天。他自己的“泡泡工廠”有“全能型”人事方方、“技術型”程序員哈雷、“輸出型”公關強尼等。電影在劇本殺的模型之中,以諷刺幽默的方式,映射當代年輕人的職場生存現狀。
重裝能量
年輕人自有自己的能量場
“解綁減負”也不意味著“徹底躺平”。相反的,不躺平的年輕人自有自己的能量場。對他們來說,既然人生海海總有起伏,那就重找精神錨點穩固自我心神。
一方面,得益于2024年潮玩消費與谷子經濟的崛起,“痛文化”從核心粉絲全程向泛文娛消費用戶擴散。“痛包”、“痛車”等“痛文化”,本質是將包、車等日常生活物品,作為自我展示、尋求共鳴的通道,并實現IP文化對日常場景的自然滲透。年輕人以自身為圓心,建造一個“沉浸樂園”也變得更為便捷,且花樣百出。
用搪膠毛絨當“包搭子”,不止是被當紅女團偶像帶火的流行風尚,更是這代年輕人活出真實自我的松弛感寫照。把喜愛的角色吧唧、掛件鋪滿包面,不僅讓角色陪伴自己,隨時為情緒充電,而且不用多說,就能向外直接宣示個人所愛。
另一方面,伴隨沉浸技術升級與產品創新,新型XR沉浸體驗項目、大型裝置密室、線下實景游戲……也在為年輕人帶來多感官沉浸式線下體驗,從五感開始,仿佛做了一場逃離地球的美夢。
敏銳洞察到年輕人的消費喜好,一些文娛產品的運營和營銷也已經玩得很開。
比如“下雪場”帶動了院線電影大行其道的氛圍感營銷。去年元旦,“張萬森,下雪了”不止是影片《一閃一閃亮星星》中的經典臺詞,更是帶動電影突破7億元票房的營銷爆點。
年輕人因為浪漫儀式感而走進電影院,獲得特別設計的雪罐與人物小卡,在線下圍繞下雪氛圍等創造屬于自己的回憶。圍繞“下雪場”的各種互動在抖音等社媒平臺走紅,抖音上就累積高達33億播放,反向繼續引發年輕人對線下觀影的好奇。
劇集也借力IP衍生品營銷,《墨雨云間》《慶余年2》等爆款劇集,都推出了線上或實體IP衍生卡牌,如《花間令》在優酷熱播期間,推出在線抽卡+實體卡牌郵寄的玩法,24小時內銷量就達到了10萬張。
結合盲盒抽卡等年輕人中流行的玩法,滿足了用戶收藏、分享與社交訴求。尤其在“不確定即風險”的當下,用運氣博弈撬動小額杠桿,花小錢就能買到大快樂,也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這些營銷方式,最終不僅拉動劇集熱度,也創造了實打實的衍生收入。
在電影市場,過去一年這些現象的集大成產物就是打通泛二次元人群的動畫電影。這類電影作為一個品類,成為了2024年的亮點。
電影《排球少年!垃圾場決戰》上映期間,全國多家電影院將線下影廳布置成可以打卡拍照、收集影院特供谷子的“迷你漫展”,大量IP粉絲或cos成喜愛的角色,或背著痛包前往觀影,并且在電影院交換同人制品。欣賞影片之外的社交樂趣同樣拉滿。
2024年底重映的經典動畫電影《名偵探柯南:迷宮的十字路口》,不僅有二次元常見的coser、谷子,還從線下氛圍感、情懷與儀式感入手。與下雪場類似,推出“櫻花場”,以電影經典OST《Time after time~在落花紛飛的街道上~》為靈感,在線下影院為觀眾下了一場盛大的櫻花雨,話題也登上小紅書、抖音等多個平臺熱搜。
主體覺醒
“我才是主角”
2024年末,現象級院線電影《好東西》的出現,則是年輕人主體意識覺醒的注釋。
鐵梅是很多《好東西》的觀眾們最愛的主角。
單親媽媽鐵梅曾經是調查記者,退居二線后成為全媒體編輯,帶著女兒生活在上海。作為單親媽媽,她時髦、獨立、耿直、坦蕩,也因此顯得“離經叛道”:她帶著女兒去live house、獨自修理家電、鼓勵女兒閱讀、寫公眾號分享和樂手小馬相處經歷……
鐵梅有自己的生活困境,在繁雜的工作、瑣碎的家務之外,還需要照顧孩子。過去她想成為優秀的調查記者,如今她也曾試圖成為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優秀女性,然而似乎都無法奏效。
但她獨自面對生活的堅強、對待朋友的義氣、處理親密關系的坦蕩松弛,甚至有時的急躁和焦慮……最終又使得她人格魅力中的堅韌和獨立被無限放大,通過大銀幕傳遞給觀眾。
年輕人可以從鐵梅身上找到一部分自己,因為鐵梅代表了一種“主體覺醒”的形態。
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主體覺醒”意味著從自己身處的凝視中出走,重新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定位;也意味著勇于面對自我,表達自我。
AI技術在照片和視頻合成上越發成熟,為年輕人發揮腦洞、大膽表達熱愛的提供了極為便捷的工具。尤其當官方內容與自己的想法有出入,年輕人不再沉默,能運用AI為自己造夢,比如用AI整活各種影視劇名場面,用自己喜歡的演員、甚至自己的照片給一些影視劇“換臉”,勇于創造自己理想中的故事世界。
這種強烈的主體意識滲透在文娛作品中,過去一年,最為突出的便是女性意識。女性敘事流行,在整個文娛消費市場產生了巨大聲量,也為內容創作、營銷模式等帶來深遠影響。
改編自真人故事的電影《出走的決心》便是典型的案例。詠梅飾演的主角李紅,前半生都在為自己的家人而活,作為姐姐、妻子、母親,鮮少有過屬于自己的時間。逃離出不被任何人真正關心的日子,她攢錢買了一輛車,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心靈旅行。
原型人物蘇敏如今已經60歲,56歲她告別沉重苦悶的日常,開始自駕生活,希望“余生,只想為自己而活。”這種生活態度,不僅對中老年女性,甚至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與向往。
2024年春節檔的《熱辣滾燙》贏得34.6億票房,在運動和搏擊的看點之外,賈玲飾演的樂瑩在惡意的凝視、情感關系的荒誕中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內在力量。
從蘇敏的故事到《出走的決心》《好東西》和《熱辣滾燙》,女性作為主體在銀幕上被看到。女性敘事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共識,在不同題材、形式的作品中被放大。
即便是在古裝劇集,主創們也在進行圍繞女性主體的想象:《柳舟記》中的柳眠棠在死里逃生后,憑借自己的膽識和才智開了瓷器店,帶動鎮上百姓一起開創瓷器品牌;《九重紫》在高甜的CP外,是女主重生后意識到無法再依賴男人,只能靠自己自救救人。
可以預見,2025年電影市場還將有更多女性敘事作品,女性形象變得更加多元立體、相關議題的輻射面更廣泛,進而帶動女性觀眾增長,在商業化上有更多可能性。并且,還有望出現其他角度探討不同“主體覺醒”的院線電影。
結語
年輕人喜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的重要走向。
2024年的電影市場最終以425億收官,“求新求變”成為2024年影視行業的關鍵詞,隨著電影市場觀眾年齡連續多年上漲,“創作更多當下的、新鮮的、與觀眾需求緊密連接的作品”已經成為行業變革的共識。
透過貓眼研究院聯合玖久咨詢發布的《2024年24年輕人心態趨勢關鍵詞》,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年輕人的想法,真正關心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從而與他們走得更近,最終將這些洞察更好地應用到電影創作上。
依托貓眼平臺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專業、獨到的洞察視角,貓眼研究院一直以來也通過了解市場趨勢和喜好,從而洞察觀眾喜聞樂見的年輕化內容,為行業輸送新鮮血液和活力。隨著更多專業機構的加持,2025年也有望看到更多貼合年輕人需求的影視作品,引發更廣泛的共鳴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