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解碼動物的“語言”
科學家們正著手打造一項人工智能系統,試圖打破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溝通壁壘。非營利組織“地球物種”近日推出了名為 NatureLM 的創新AI模型,專門用來解碼動物的交流方式。
目前,NatureLM 已經能識別“發聲”動物的種類,甚至能夠捕捉到更多細節,比如動物的年齡,或它是發出痛苦的信號還是在進行游戲。令人驚嘆的是,這個系統在解讀全新物種的交流方式時,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通過結合人類語言、環境聲音和其他相關數據進行訓練,NatureLM 旨在揭開動物語言的神秘面紗,讓我們更接近理解大自然的真實面貌。
AI識別“動物發聲密碼”
地球物種項目深知,當前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危機迫切要求我們與自然界重新建立聯系。該項目首席執行官凱蒂·扎卡里安在 Axios AI+ 峰會上展示了 NatureLM 時指出,
解讀動物的交流方式正是彌合人與自然之間這道鴻溝的關鍵。她認為,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動物世界的窗口,能夠激發更強的同理心與聯系。
NatureLM成了生物多樣性危機中的一把鑰匙
當然,NatureLM 并不是唯一在這一領域展開探索的人工智能項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翻譯人類語言方面已獲得廣泛認可,如今它也被應用于“翻譯”動物的“語言”。從區分鳥鳴和警報聲,到識別不同物種所使用的獨特信號,研究者們正在不斷取得突破。例如,草原土撥鼠的交流中,竟發現它們通過混合名詞和形容詞來描述捕食者,這揭示了它們復雜的溝通系統。
AI不僅能“翻譯”人類語言,也能“翻譯”動物語言!
解讀動物語言的工作充滿了挑戰,因為它需要我們破譯一門全新的“語言”。
與人類語言翻譯的不同,人類翻譯可以依靠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理解,而動物的交流方式卻依然是一個謎,線索稀少且復雜。然而,研究人員并不氣餒,尤其是像 NatureLM 這樣的人工智能模型,持續展現出在未知動物對話中識別模式和揭示意義的巨大潛力。這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期待能夠深入解鎖更多動物溝通的奧秘。
挑戰與希望并存
NatureLM 只是這股人工智能潮流中的一部分,它正致力于通過技術應對環境危機。例如,微軟最近推出的 SPARROW AI 系統,利用太陽能傳感器和聲學監測設備,測量偏遠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技術進步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棲息地喪失等緊迫問題時的巨大潛力。
然而,盡管前景令人鼓舞,人工智能系統的能源消耗問題依然令人擔憂。在推動這些項目的同時,科技公司也在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