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宣布大模型新一輪降價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大模型作為AI領域的明星產品,其價格走勢無疑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
就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阿里云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宣布了年度第三輪大模型降價。
圖源:微信
具體來看,阿里云此次降價力度不小,通義千問視覺理解模型全線降價超過80%。
這一降價幅度,瞬間在國內市場引起了廣泛關注。
降價詳情顯示,Qwen-VL-Plus的價格直降81%,每千tokens的輸入價格僅為0.0015元,創下了全網最低價格的記錄。
而性能更強大的Qwen-VL-Max,價格也降至0.003元/千tokens,降幅高達85%。
按照最新價格,1塊錢可以處理約600張720P圖片,或1700張480P圖片,這樣的性價比在業界是極具競爭力的。
圖源:阿里云公告
據了解,Qwen-VL多模態大模型不僅具備強大的視覺推理能力,能夠識別不同分辨率和長寬比的圖片,還能理解20分鐘以上的長視頻。
并且,Qwen-VL-Max模型還具備自主操作手機和機器人的視覺智能體能力,這使得它能夠廣泛應用于手機、汽車等各類終端視覺識別場景,受眾群體較為廣泛。
從各個產品的價格細節變化來看,阿里云無疑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大模型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阿里云百煉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價主要得益于阿里云基礎設施和模型結構的持續優化,以及大模型調用量指數型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我們希望第一時間把技術紅利釋放給所有用戶。”
并且,通義千問視覺理解模型還是開源模型,支持多端本地化部署,想用的朋友可以直接上GitHub上搜索相關教程。
此外,阿里云百煉還推出了全新KV Cache計費模式,這一新模式通過自動緩存上下文避免重復計算,進一步降低了模型調用成本。
這對于需要處理長文本、代碼補全、多輪對話、特定文本摘要等場景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可見,對于技術運用與成本控制,阿里云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然而,這并不代表著阿里云可以肆無忌憚地降價,難道阿里云真就想著靠燒錢燒死國內絕大多數對手?
阿里云多次打響大模型“價格戰”
在AI大模型的賽道上,價格戰已成為一種常態,而阿里云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急先鋒。
2024年至今,阿里云在大模型領域的多次降價行動,不僅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也標志著大模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競爭階段。
回顧2024年,阿里云的降價行動可謂頻繁。
早在2月29日,阿里云就宣布了史上最大力度的降價,涉及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官網價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達到了55%。
這一行動幾乎覆蓋了數百萬量級的企業和開發者,其降價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在當時被認為阿里云對于大模型的擴張已經徹底“瘋狂”。
圖源:GitHub
然而,7個月過去后,在2024年9月19日,阿里云竟又一次宣布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降價。
其中Qwen-Turbo價格直降85%,低至百萬tokens 0.3元,Qwen-Plus和Qwen-Max的輸入價格分別再降價80%和50%。
降價幅度直逼本次降價,僅從業內角度,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可能并不是阿里云最后一次降價。
一直到年底,阿里云沒有讓大家失望,第三輪降價正式開始。
那么,阿里云為何要多次打響大模型的“價格戰”呢?
首先,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是降價的底氣所在。
隨著模型訓練效率的提升、硬件資源的優化使用以及算法的改進,大模型實現了算法革新與模型優化,成本得以實現倍數級降低。
某互聯網企業稱,旗下大模型相較于1年前,推理性能提升了超過100倍,而推理成本僅為此前的百分之一。
這樣的技術進步,使得企業有能力在保證一定利潤的前提下進行降價。
其次,市場競爭的激烈也是促使阿里云降價的重要因素。
在如今的大模型市場,尚未出現真正不可替代的現象級產品,各大廠商難以通過產品創新吸引消費者,只能使用降價手段搶占市場份額。
此外,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也是推動大模型降價的重要因素。
隨著國家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視,以及市場對大模型應用需求的快速增長,降價可以有效地擴大市場規模和用戶基數,加速大模型應用的落地。
圖源:新浪科技
再者,降價也是阿里云擴大用戶基礎,尤其是中小企業用戶的策略。
通過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門檻,阿里云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用戶,從而增加市場份額。
同時,降價也是阿里云加速商業變現,應對AI大模型燒錢速度的一種方式。在AI大模型的投入和商業化出路還未明朗的情況下,降價可以作為一種短期的市場策略,以吸引用戶和資本的關注。
最后,降價也是阿里云在AI大模型領域保持競爭力的一種手段。
隨著國內外科技巨頭紛紛加入大模型的價格戰,阿里云通過降價可以保持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同時也為未來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在技術進步、市場競爭、政策支持和企業戰略的共同推動下,阿里云通過降價戰來鞏固和擴大其在AI大模型市場的領先地位,好像無可厚非。
阿里真的靠 AI 賺到錢了嗎?
所以,阿里云這么拼命地在AI大模型市場打價格戰,真的賺到錢了嗎?
根據其財務數據來看,阿里云做到了AI收入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了三位數的增長。
據最新財報,阿里云季度收入達到296.1億元,同比增長7%,環比增長11.5%,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的增長顯著。
圖源:阿里巴巴集團財報
另一方面,知情人士透露,AI收入利潤增長部分被對用戶增長技術的持續投入所抵消,實際營收表現更加出色。
然而,盡管AI收入增長迅猛,但要依靠AI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阿里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I大模型的研發和維護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算力、數據、人才等各方面的成本。
此外,AI技術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朗,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阿里云乃至整個行業都需要面對的挑戰。
降價這條路是能走,但不代表能一直靠著它走下去。
對于用戶來說,企業官宣大模型降價當然是好事,他們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使用到高質量的大模型服務。
對于中小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這也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容易地接觸到前沿的AI技術,加速產品的迭代和創新。
但如果從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降價最終導致的很可能是行業競爭的加劇。
阿里云的降價策略會引發其他廠商的跟進,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價格競爭,在失去利潤空間的情況下,技術進步速度減緩,行業很可能進入“惡性內卷”階段。
總的來說,阿里云的降價策略是阿里對大模型行業競爭的一種態度,也算是對內生增長的一種刺激。
雖然AI盈利之路漫長,但阿里云已經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不管之后有多少企業會倒在這場愈發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相信阿里云都有機會成為笑到最后的成員之一。
畢竟,阿里云的身后還有阿里巴巴的千軍萬馬。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