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5年1月1日。你在干什么?
這一天,四川成都,52歲的席文舉擔任總編輯的華西都市報正式創刊,這是中國第一張都市報。后來,席文舉也被奉為中國都市報之父。在華西都市報帶頭下,國內都市報烽煙四起,構成轟轟烈烈的都市報時代。
今天,我以個人經歷角度,聊一聊我看到的,我經歷的都市報30周年,這就是人生。
02.
華西都市報創刊四個月后,1995年4月28日,第一張重慶晨報冉冉升起。重慶晨報當時吸引很多有志青年,比如南充高考狀元北大中文畢業趙吾君,他重慶大學輔導員,毅然辭職投身報社,還有湖北何志,重大機械本科西南大學詩歌碩士,到晨報任副刊編輯,還有蔣宏,重慶日報記者轉過來。
在成都,1994年何華章幾個人自籌資金30萬創辦四開小報,1996年拿到刊號命名成都商報,次年廣告收1.2億元,再次年獲稱成都十大杰出青年。
那時媒體與記者,地位非常高,這幾個字還屬于她本來內涵:鐵肩道義,無冕之王。
1997年,我從云陽乘東方之珠,經萬州,到朝天門坐纜車,大吃一驚。因為我根本不曉得纜車是種什么樣神奇交通工具。這有點像我朋友前詩人,第一次去解放碑,寫下詩句:這來來往往的公交車,我該坐哪一輛回家呢。第二天早晨,我在菜園壩渝鐵賓館買重慶晨報,4毛,好像4張。
我第一次到重慶的1997年,南方都市報誕生。
90年代雖然都市報才萌芽創刊,但報紙很多,面向全國發行且不論,就重慶也有重慶日報,重慶晚報,創刊于80年代的晚報,很長時期是重慶都市類報紙第一名,晚報大哥,晨報小弟。這種情況廣州相同。
廣州南方日報省委機關報,羊城晚報中國第一晚報,羊城晚報鼎盛時傳說發行300萬份,國內100萬,珠三角100萬,廣州100萬。這個輝煌期,估計在2000年前。還有廣州日報,中國市委機關報發行第一名,廣州媒體輝煌年代,主要競爭,其實就是南都與廣日。當然,黎元江也是一代強人梟雄,中國紙媒時代不可忽略的人物。
所以,即便華西都市報創刊兩年,當南方日報32歲編輯程益中得到創辦南方都市報機會時,并沒有多少人看好。早期很多傳說,比如席文舉問程益中,你要辦都市報,為何不來跟我取經?程益中很客氣,但意思基本是我辦報紙跟你的不一樣。而在廣州這種討論更加激烈,有人說羊晚廣日是大樹,你是樹苗?程益中回答,他們往左邊跑,我往右邊跑。下面哄堂大笑。
03.
我輪船過萬州第二年,萬縣日報主辦三峽都市報。兩張報紙,走出大批報業人才。
1999年,全國人都知道南方周末。這年她有兩篇絕對經典,新年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作者才華橫溢的沈灝。主編江藝平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楊不悔寫《江藝平:盛典之下的孤獨英雄》,江藝平自己評價說,那篇文章影響太大。那時在北方,《財經》聲名日隆,胡舒立與江藝平是中國最具影響力且備受尊重的媒體女性。而在娛樂新聞界也有兩位女后生,南方周末袁蕾,與三聯孟靜。
南京網站西祠胡同,廣受媒體人歡迎。因為她可自建BBS,后來就職南方周末的牛吃草,建影響力非常大的論壇:記者的家。重慶經濟報羅記者,建重慶記者之家,斑竹幾易其手,網名白衣海盜的ID,成為版主。
2000年,我到華西都市報重慶記者站實習,老師文章非常好功底很厚,堅定從江北區區委出來。我是他第一個實習生,他覺得我不行,不愿帶,雖然去白鶴梁,寫破水動工,鷂子丘記者站主任邱盛蘭還覺得還可以。
千禧年左右,上網被稱為沖浪,很多人開始有QQ,網蟲喜歡進聊天室,現實與虛擬世界沖擊人們觀念,輕舞飛揚《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讓市場明白暢銷書概念,不,暢銷書概念要早幾年,有幫人寫《中國可以說不》,感覺那本書到今天,也會很好賣。
后來崛起的成都商報勢頭超過華西,兩家競爭白熱化,有時現場,兩家記者上廁所都不分開,以防對方獲得獨家信息。千禧年成都商報搞大策劃,派記者到全球最早能看到日出的幾個地方:新夸父行動,尋找新千年第一縷陽光。
是的,這策劃,就是經典成都媒體風格。
2001年底,三峽庫區移民大拆遷,奉節開啟爆破。我看到華西重慶復盤,稱他們最早定義三峽第一爆,后方編輯指出,成都商報記者現場觀察非常形象,寫建筑爆破后:手指一樣,指向天空。
2001年,長沙新銳都市報開始崛起,瀟湘晨報,執行總編輯是赫赫有名的柳祖源。
這年中國還有件大事,12月21日加入WTO,使得中國經濟進入全球大循環,當時美方到中國代表,名叫拜登。如今回頭看,我們從小到大經歷的好日子,主要依靠三大利器:人口力紅利,土地紅利,全球化紅利。
04.
2002年韓日世界杯,中國足球首次進入決賽圈。當時任務:進一球,拿一分,贏一場。跑不死吹頭發的李鐵主力后腰。
體育迷都看《體壇》,李承鵬在《足球》,開始寫非足球專欄。而把體壇帶到絕對高度的總編輯瞿優遠,在2009年進去了。
我開始迷戀2000年創刊的南方體育,尤其龔曉岳,張曉舟,劉原專欄。魏寒楓南方體育80萬轉會體壇,成為傳媒風云事件。英超切爾西開始崛起,穆里尼奧成為我的偶像,南方體育封面四個字才華盡顯:切爾西基。
中央五臺孫正平淡出,韓喬生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成為最早段子手,黃健翔不久前出書:歪批足球。新加坡歸來的嚴肅新聞主持人沈冰,小白解說韓日世界杯,獲超級關注,尤其是她為戰神巴提斯圖塔留下的眼淚。
2002年,南方都市報刊發記者陳峰與王雷文章:收容者孫志剛之死。這篇報道摧毀中國收容制度,是南方都市報影響力巔峰,也是中國都市報影響力巔峰。
隨后廣州林某會上說,如果有門大炮,他會架到哪里打到哪里。
而對新聞理想主義者而言,他們抵達廣州大道中289號,“有一種被電擊的感覺”。知名媒體人陳菊紅回憶她在廣州大道中歲月:那些金燦燦的日子。
05.
2003年,空氣可以殺人。當時,沒人知道16年后的故事。這一年,人大教授喻國明與京華時報吳海民,提出報業拐點論。
這年,新京報,東方早報誕生。多年后,我還記得新京報發刊詞,時間開始了,浩蕩開闊,振奮人心。新京報是第一份跨區域合辦的都市報,由光明日報與南方報業合作,主要南都人馬。
南方都市報Slogan:辦中國最好的報紙。新京報好像有兩句,一句:負責報道一切。一句: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但據說前句很快就摘了。
這年春天,華西帶我老師到重慶青年報當新聞部主任,他后來再帶三個實習生,發現我是矮子里面稍微高點的,就喊我到他部門上班。
2003年11月,開縣井噴,我們最早抵達,郭家鎮因為硫磺熏了眼睛,幾十人手牽手走馬路場景震撼人心,國內第二天基本都用我們的現場片段,事發點高橋,我約攝影記者張敏杰偷偷后山跑到事發處,原生現場所見慘烈這里不展開,我看見張敏杰臉色蒼白,起雞皮疙瘩。當時我用小靈通,沒信號但還是給當時女友撥了個號碼。
后來開縣城,我請尹鴻偉,龍燦,程必忠一幫人湯鍋。尹鴻偉云南日報當記者,寫死刑犯最后16個小時展露才華去南方周末,他是寫東盟五國專家型記者。然而,2016年尹鴻偉告別。
06.
2004年,華商報與重慶總工會合作,華西背景的柳祖源張永才一起,創辦重慶時報。我還記得當時戶外廣告:給你好看。次年張永才受重報集團邀請,執掌重慶晨報。
當年我差點進重慶時報,集體面試我第一次見柳祖源,后來他們副總向時報年輕記者做我背調,年輕記者在青年報我們部門實習過,他后來誠懇地告訴我,他對領導說我稿子還可以,就是不怎么勤快。
重慶青年報已逐步走低,但投資人尹明善在政協擔任要職,我臨時受安排電話專訪他,兩會時發到第二版整版,結果青年報被扣150分。這個事情當然證明青年報掌握編輯部門的專業度明顯不夠。
那幾年,我網上搜成都記者文章學習,比如李亞玲,邵忠,還專門訂閱南方都市報,新民晚報。2006年春天,我到廣州日報旗下信息時報。那時,我跟長江日報過來的涂峰,一起住米蘭苑,晚上喝蝦粥對比報紙,小蠻腰還沒生,門前無垠草地。他說,未來他要回去引領武漢報業,你要回去引領重慶報業。
真是青春,無知無畏。
短暫適應后,我在信息時報做追蹤新聞還有點特色,幾個月后,去廣州大道中289號,剛到7樓,看到墻壁上貼有南都,還有張信息時報我文章,然后就到了廣州新聞部。
那時在廣州做新聞是最好時代。
事件發生,幾十家媒體,官方除給數據基本不發禁令,而是發言人出來面對話筒鏡頭。
廣州大道中289號上面有個燈箱,大概寫著:
傳播公平正義,記錄時代進程,推動社會進步。
07.
汶川地震那天我恰好在重慶,租輛車去綿陽。到成綿高速傍晚,看到的車全都是從綿陽到成都,我們逆行。
司機98抗洪立功有腰傷,他說一定是強震,因為看到大兵車隊,而且還有餐車。到綿陽已是夜晚,城市漆黑,城外人們搭帳篷,車燈星星點點,我再加1500元送北川,司機老婆說兄弟你給我一車錢,把車裝滿也不去。然后,送我到綿陽火炬廣場。
我看到譚力的臉,臨時白熾燈照耀下有點泛白,余震時起,火炬廣場臨時辦公區晃晃悠悠。鏟車聚集,姓林的副市長演講,司機聚成一排,他說一定要在凌晨3點前,打通北川生死線。圍觀者感動,在哭。我沒能混進車隊,但晚上10點過,我找綿陽電視臺記者一起,混上指揮長四川省副省長張作哈的車,去北川。安縣遇到傍晚軍隊,他們已駐扎。鄰近北川有燈光,吵鬧,有人從成都回北川看望家人,北川情況不定不讓通行,有人向著北川方向,跪下凝望。
鄰近北川中學,兩邊高山,中間河流,河流旁馬路,眾人下車,警察李寧過來,顫抖哭泣:北川中學沒了,北川小學沒了,北川幼兒園沒了,北川醫院沒了。他從窗戶被拋出到院壩,撿一命。話語間,強烈余震遠方聽見巨石哐啷哐啷滾下來,剎那間,所有人火速上車,調頭往綿陽方向狂奔,那一刻我在想,我為什么來到這里?路上飛沙走石,心驚膽戰。
15日下午,華西醫院我走到溫,回,王身后,與院長一起電梯到7樓,領導見了102歲老人,一位不能說話但寫下我要讀書四個字的北川中學生,發表對醫務工作者重要講話。
08.
南方都市報從廣州開8輛車,150多名記者,是中央電視臺外團隊最大媒體單位。寫專欄的劉原說如果他在現場會出名篇,但這極可能吹牛。因為整個中國媒體都缺乏災難新聞的應對經驗,
被認為是南方周末歷史上最好的兩個記者,李海鵬與南香紅。李海鵬那次寫《災后北川殘酷一面》,回頭來看如此而已,而中國青年報寫外圍的一個人回家,更讓人印象深刻。越大事件,切入口需要越小,道理很簡單但當時巨災讓人猝不及防。隨后南香紅寫專著《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
有位非常優秀的作家,在汶川地震被民間廣為傳播,那就是野夫,《地震危機中基層運作的觀察與優思》,讓人見識他不凡的文字,邏輯,與洞察。
大概也是這年,詩人陳朝華,寫下詩句:
所有的激情都是可疑的。
陳朝華先后就職南周,南都,南都周刊,再后來離開南方,他說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他先去搜狐,2019年加盟恒大,負責新聞品牌。
09.
地震后王鈞安排我去珠三角,2014年,蜀地的鮮花凋謝在秋季的嶺南。隨后我又加入南方日報,邀請的人見我在南方傳媒研究上寫《突發新聞采訪攻略》,以為我可以。作為當年南方新秀雙子星,他如今已去到北方,承擔更大責任。
2009年重慶晨報已是重慶最好的報紙,唐林剛退,他見過我幾次,白發親近,他說我沒來就聽說過我,讓我溫暖。康仁明負責經營,何志負責編輯,趙吾君負責采訪。但第一次見趙吾君,他邊問邊筆記,搞得我很不自在,他首先說:
你是去南方鍍金回來的哈。
如你所知,我一聽不對勁。但仔細想,你會覺得這領導并不是那種藏得深的家伙,我第一次夜班見何志,他也滿臉不耐煩,雖然表面不是沖我的。重慶晨報小弟到一哥,艱苦奮斗,中干基本是自己編輯記者成長起來。翻盤式成長,可見晨報這幫人能力,團結,甚至簡單淳樸。
2013年離開,蔣宏握著我手:兄弟,我們關系漸入佳境。事實上,康何趙也善待我,我在晨報待了美好四年。蔣宏耿直仗義,主持編前會,開頭都同一句話:今天你們幾個部門,各有千秋。
重慶當年,晚報晨報,商報時報,經濟報青年報,還有時代信報,新女報渝報旅游新報,群雄并起,也有傅曉渝為代表才情并舉的新聞人。時代輪轉,風云流散。
10.
巫山縣委書記到報業集團總裁,2013年管洪已擔任報業集團一把手。剛到集團,管洪說:我來晚了。
那時我還年輕,不太懂。四季變換,行業更迭,事物都有發展趨勢與輪回,回頭來看,傳統報紙救是救不了的,審時度勢,順應潮流,總有新出路。顯然管洪有明顯更強的產業思維,布局能力。
《紅巖春秋》黨史研究室劃到報業集團,集團給機會讓我全面負責。作為一份從來沒有參與市場運營的地方黨史刊物,第一年就做了幾百萬營收,業績當然出色。那時新三板火,我們三本雜志打包成期刊集團,自己負責到別人負責,我個人處境頓時變得局促,舉步維艱,情緒低落。
雖然行業下行,但重報集團逆境中依舊可圈可點。
11.
2014年,中國都市報斷崖下滑關鍵一年,重慶晨報頭年3個多億產值,突然降到1億多。
而這年,上海澎湃新聞上線。邱兵復旦畢業重慶人,后來創辦梨視頻影響力大。這幾乎是傳統都市報轉型新一輪潮流,于是,上游新聞,紅星新聞,界面新聞,就像當年都市報一樣,各地新聞APP烽煙四起。
不一樣的是,人還有相同的人,但邏輯變了。
2018年,重慶時報P2P爆雷,柳祖源麻煩了。具體詳情不完全清楚,但是有幾點可以確定,重慶時報故人對他很有好感。同行對他評價也高,他川師同學也是我個人很緊密的哥哥,這幾年不止一次聊到柳祖源,說他才華橫溢,簡單正直,非常可惜。他之前經濟部門同事后來跟我說,她早就覺得不對,柳總進入了他不熟悉的領域。
是的,都市報領域是都市報領域,都市報之外是另外一個領域。一個人如果能在一個領域一個時代成為英雄,本身就了不起了。
2016年,何華章折戟。如今,80后席文舉還在寫書。這就是人生。
12.
故事起源于1995年,但2015年中國都市報20年后,要講述的故事已經不多。為什么今天我還有興趣回首都市報30年?
那是因為,
我懷念那不再回來的青春,還有那萬物生長的年代。
歲月長歌,都市報30年所匯集的歷史,就像手指一樣,指向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