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家戰略”
ZJUSOM
1月2日,在CCTV-1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欄目中,我們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她便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系主任吳茂英教授。
CCTV-1綜合頻道報道截圖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里,作為浙江省首批省級文化特派員的吳茂英,發揮浙大管院旅游管理學科在鄉村文旅研究與國際組織交流方面的優勢,以一股“較真”勁兒為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地理位置偏遠的小村落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從外來“陌生人”到親切的“家里人”,吳茂英以學科賦能溪頭村、為當地發展“種”下文化種子的故事,近段時間持續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內各大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道。
浙大管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系主任吳茂英教授在溪頭村為同學們授課
那么吳茂英為何會關注并幫助溪頭村?作為外來的“陌生人”,吳茂英做了哪些事情,為何村民們如今將其視作“家里人”?
本期【服務國家戰略】專題,一起來看CCTV-1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欄目如何講訴她在溪頭村“種”文化的故事。
CCTV-1綜合頻道《晚間新聞》報道視頻
01
溪頭村遠在浙江省最西南的浙閩交界處,他們因何結緣?
在2024年,浙江發生了一件新鮮事兒。1500多個村子每個村都迎來了一個陌生人。他們不做買賣不耕地,而是專門想點子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這些陌生人變成了村民們的家人,而他們和村民一起種下的文化種子,也正在生根發芽,開出璀璨的精神富裕之花。
2025年新年這一天,浙江麗水溪頭村里,龍泉青瓷的開窯儀式演出又開始了。鑼鼓聲中,游客也加入其中,感受著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獨特魅力。
都會飛游客
今天我也特地帶了我家小孩過來,來感受一下這些古老的文化。
游客劉裕
這個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
參加開窯儀式表演的都是溪頭村的村民,龔麗紅也是其中一員,今天,她的角色是烘托氣氛的鼓手。
龔麗紅溪頭村村民
每次打鼓我都很賣力的,我們在那個村禮堂那里排練,吳老師都會指導我們的。
龔麗紅口中的吳老師叫吳茂英,她可不是普通的老師,而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的博士生導師。2024年5月,她多了一個新身份,溪頭村的文化特派員。
和吳老師一樣,2024年,浙江省內一千五百多名來自高校、文化文藝學會等的專業人士,和1500多個村結成了對子。
通過他們的專業特長,把優質文化資源送達基層,讓老百姓在鄉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過程中,也能同步感受到精神的富足。
對于吳茂英來說,她和溪頭村的不解之緣,要從2024年年初說起,在去溪頭村做文化特派員之前,(點擊文字可查看申報背后的故事)
浙江省文化特派員、浙大管院教授吳茂英
因為我在鄉村旅游研究以及國際組織交流方面有一些的經驗,所以他們邀請我指導溪頭村的這個申報工作,感覺特別有緣分吧。
02
剛開始做文化特派員,村民們將她看作不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以新身份再次走進溪頭村的吳老師,最初的工作并不順利。
吳茂英浙江省文化特派員、浙大管院教授
剛開始村民其實并不了解文化特派員這種制度,他們只是發現村里來了個不熟悉的人。
溪頭村黨總支書記曾志華
因為我們村太偏了,杭州到我這里要5個半小時。我第一印象肯定是說,可能又是走個過場,或者講一些大家相互需要的,講幾句客套話,支持肯定也會支持一點兒,但是至少沒有那么深入這樣子。
村民們沒想到,這個文化特派員較上真兒了。吳茂英開始深入了解村民的業余生活,發現大家內心深處很期望有所改變。
了解了村民的需求后,吳老師真的把文化老師請了進來。村里有不少愛好書法的,吳茂英就請來專業書法老師現場教學;有喜歡攝影的,就策劃起鄉村攝影展。幾場活動下來,溪頭村的生活味道有點不一樣了。
張則花溪頭村村民
(以前)那是天天在家里都無聊,除了打麻將就在家里燒飯,我剛學這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剪紙、拉二胡、品茶、打鼓,豐富起來的文化生活,讓村里人的精氣神在變足。而吳茂英并不滿足于此,她還想和村民一起干件大事——讓村里傳承千年的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真正變成金字招牌,給村民帶來精神物質雙豐收。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張海養
吳教授跟我們講,她說你看現在很多年輕人做的東西,花器,它們上面融入了我們現代的一些花紋,體現宋韻跟現代的結合。
在吳茂英的啟發下,傳統技藝與現代文化在小山村碰撞出新的火花。不少有著燒瓷手藝的村民們都加入其中,溪頭村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各式各樣的手作瓷器吸引著遠道而來的人們;村里的很多地方,也被改造成青瓷展示空間,大小瓷器都是村民們自己的作品。而在吳茂英的建議下,名為“不滅窯火”的演出不斷增加場次、豐富內容,日夜講述著這個小山村不一樣的故事。
陳佐林溪頭村村民
游客來,我們就演出給他們看,我們原來是怎么開窯的,吸引了很多的游客。
吳茂英浙江省文化特派員、浙大管院教授
我們也把他們送到龍泉市或者浙江省,以及出省的這個平臺上進行表演,最近他們在市里拿了一個一等獎。在這過程中,我覺得村民對自身文化、對鄉村文化的熱愛進一步被激發出來。其實我們村民的這種文化自信就不一樣了。
03
她的“較真”勁兒改變了溪頭村,也改變了她在村民眼中的身份
2024年春天,文化特派員吳茂英在溪頭村種下的文化種子,如今已生根發芽。而吳老師這個外來的播種人,也變成了村民的家里人。
浙江省文化特派員、浙大管院教授吳茂英
現在我基本上走在大街上, 到村民家一路走過去一路吃過去。我到村里,那很多村民見到我就說吳老師,又回來了。用回來這個詞,不是在說又到了,又來了,在這里收獲了一份認同感、成就感。
2024年11月,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公布,溪頭村成功入選。這張金名片,給小鄉村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吳茂英浙江省文化特派員、浙大管院教授
我們有好風景,我們有好文化,我們更有好村民,我們共同享受我們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這個紅利,我們普通的村民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2024年,和吳茂英一樣的1500多位文化特派員扎根田間地頭。他們中,有的組織起農民龍舟大賽、讓龍舟文化活起來;有的通過“民間廚王”爭霸賽,讓美食文化成為村里的新名片;有的在村里設計建造起鄉村咖啡屋,還有的請來了美國全國大學體育學會的籃球隊員們和大家一起打比賽,讓大家在體育活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千村千面,各具特色,文化特派員們發揮專長,調動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工作,讓文化服務也成為“獨家定制”。
從文化生活的豐富,到人居環境的改善,從文化瑰寶的傳承,到文旅產業的創新,浙江的文化特派員正和村民一起,在美麗鄉村里,建設更好的精神家園。2025年,這樣的故事還在續寫,文化特派員與廣袤鄉村的雙向奔赴也仍在繼續。
推進兩個文明雙向奔富,
文化特派員步履不停
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大家就越需要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和文化生活。浙江創新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就是深化“千萬工程”,用文化為鄉村振興賦能。事實證明,文化特派員廣受百姓歡迎,幫助鄉親們辦成了很多好事。鄉土文化激活了,鄉村文化產業壯大了,文化的存量變成了經濟增量,也變成了鄉村振興的熱量、能量,文化特派員正推動著鄉村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向奔“富”。
如今,吳茂英正忙著跟進相關學術研究,扎根中國各大鄉村,探討鄉村發展中內生力量的培育與包容性市場的構建。她說,如今的溪頭村是世界的溪頭村,需要擔起中國鄉土文化與世界對話的責任。而作為結對溪頭村的文化特派員,她重任在肩,還需蓄力再出發。
促進中國文化與經濟互融互促、助力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不只是文化特派員的責任,也是每一位“管院人”的使命。誠如吳茂英教授所言,“助力溪頭村文旅融合發展的背后,不只是她一個人在行動,還有一個學院、一個學校的持續支持。”
溪頭村能夠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浙大管院旅游管理與營銷科學教工黨支部等師生與龍泉市溪頭村黨總支三結對的工作成果。從帶領不同學科專家學者深入當地“把脈、開方”,到組織文化研學、行動學習、義診等賦能當地村民,再到凝練最佳鄉村的成功實踐經驗,過去一年來,浙大管院師生積極響應“優秀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號召,賦能溪頭村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鄉村振興,迎來重要進展。
面向未來,浙大管院師生將在黨建引領下,繼續堅持以多學科優勢賦能中國文化與經濟互融互促,為更多中國鄉村實現產業振興、為中國文化影響世界貢獻力量。
信息來源:CCTV-1綜合頻道《晚間新聞》、央視網、央視新聞、浙江大學視頻號
編輯排版:段婷
審核:佟慶、吳茂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