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度日益完善,劉鄧兩位領導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如何為第二野戰軍的三個兵團挑選合適的司令員。
那時,一縱隊的司令員是楊得志將軍,他的能力和資歷有目共睹,在晉冀魯豫兵團司令員的位置上,他本應是當仁不讓的人選。但遺憾的是,由于組織安排,他當時并不在崗。
抗戰勝利后,中央定了個戰略:“北進南守”。為此,從劉鄧首長那調了四縱和一縱去東北,但四縱因計劃變動沒去成。
當中央通知不用去東北時,楊得志已率一縱上路。于是上級改派他們到晉察冀根據地。當時聶帥急需這樣的縱隊,特別是楊得志經驗豐富,他肯定不會輕易放人。
雖然一縱返回了晉冀魯豫軍區,但司令員楊得志被聶帥留在了晉察冀,且發展順利,后來升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接下來,我們談談二、三兩縱隊的司令員。
1945年底,晉冀魯豫新增了第六、七、八縱隊。后來,一縱和七縱合并為楊勇任司令的縱隊,八縱與四縱合并為陳賡將軍指揮的縱隊。因此,楊勇也成候選人,六縱司令先是王宏坤,后換為王近山,他也是候選人。
有人或許會問其他縱隊的情況?其實,要么縱隊司令資歷尚淺,如秦基偉將軍;要么已被調往他處。因此,符合要求的也就這幾位了。
陳賡雖在劉鄧麾下,但解放戰爭時他常由毛主席直接指揮。這是因為陳謝大軍原本就為保護中央而設,最初計劃是調他們去陜北保衛毛主席。
陳謝二人在晉南大有作為,毛主席覺得他們去陜北會受限,且他們在晉南的行動對陜北也有好處。因此,當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時,陳賡和謝富治也接到命令,前往豫西。
后來,由于距離原因,陳謝兩人改由中央統一指揮,形成一個戰略整體。陳賡將軍雖謙遜,但他們的實力與地位,都足以被稱為“陳謝大軍”。
毛主席對陳賡有著絕對的信任,他曾打算組建豫陜鄂野戰軍,并想讓陳賡擔任司令員。雖然這個計劃沒實現,但這足以說明陳賡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除了上述幾人,郭天民也符合職位要求。他曾任四縱副司令員,但并非劉鄧大軍的元老,而是從晉察冀調來。因此,大家或許能猜到他被淘汰的原因。
他沒被選上,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加入晉察魯豫軍區太晚,資歷淺。兵團司令得讓人信服,所以多選老將。排除了郭天民后,劉帥又把王近山將軍的名字去掉了。
王近山將軍打仗是把好手,能力出眾,但和戰友相處卻不太行。落選后,他去找鄧公,鄧公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這一致命缺點。
他作戰勇猛,立下赫赫戰功,資歷深厚,但不擅長與同事團結!這是個大問題,王近山將軍知道原因后也釋然了。最后只剩三位司令員,分別來自一縱、二縱、三縱。
按資歷算,楊勇將軍本應最不可能被剔除,但他也是后來加入的,并非和兩位首長從根據地一起出來的。畢竟,129師大部分是紅四方面軍改編的。
陳錫聯和陳再道都來自紅四方面軍,而楊勇則來自紅一方面軍,四十年代才到晉冀魯豫根據地。按理說,他應最先被排除,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縱隊司令中,他最先被劉帥選中。
楊勇在戰場上能力出眾,經驗豐富,性格沉穩,不像王近山將軍那樣急躁。在其他方面,他與另兩位將領相當,因此劉帥立刻選定他擔任兵團司令員。
楊勇嶄露頭角后,陳錫聯和陳再道成為備選。二野的“三陳”中,除陳賡外,他倆能力相當,資歷也不相上下。因此,劉帥決定根據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來做選擇。
陳再道早期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讓他在劉鄧兩位首長心中地位頗高。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緊接著就是魯西南戰役,蔣介石不惜重兵,調集三師一旅圍剿我軍。
敵軍企圖徹底擊敗我軍,雙方在戰場上迅速交鋒,引發了著名的羊山集戰役。敵方主將是宋瑞珂,深得陳誠信任,也受蔣介石器重,能力出眾。劉鄧兩位首長不敢大意,派出2、3縱隊迎戰。
軍事指揮交給了陳再道,但戰爭并不順利,首戰就失利了。這主要是因為羊山集地勢高,難攻打,而且國民黨軍早已設好防御,準備充分。
后來,陳再道多次發起進攻,但都未成功。戰場僵局連毛主席都知曉了。陳再道部損失慘重,劉鄧決定換陳錫聯指揮,最終在他的帶領下贏得了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