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扭轉是一種嚴重的胎兒狀況,若扭轉程度嚴重,會阻礙臍帶血流,導致胎兒嚴重缺氧,甚至胎死宮內。醫生對此冒冷汗是因為一旦臍帶發生問題,胎兒的生命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一、什么是臍帶扭轉?
臍帶是連接胎兒與母體之間唯一的生命通道,臍帶內有一條臍靜脈和兩條臍動脈,臍靜脈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胎盤運送給胎兒,臍動脈將胎兒體內代謝廢物和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運送至胎盤,由母體循環將胎兒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臍帶扭轉為臍帶異常的一種表現形式。正常情況下,胎兒活動會使臍帶順其縱軸扭轉呈螺旋狀,生理性扭轉可達6-11周,通常沒有危險性。臍帶扭轉周數大于12周,在近胎兒臍輪部變細呈索狀壞死,引起血管閉塞或伴血栓存在,從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甚至胎停,稱為臍帶過度扭轉。臍帶扭轉一般發生在妊娠36周-40周。
二、哪些信號提示臍帶過度扭轉?
1. 胎動異常
胎動是反映胎兒宮內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通常安靜的胎兒不愛動,孕媽感受到的胎動次數較少;活潑的胎兒胎動不僅動作明顯,次數也多。如果活潑的胎兒突然胎動變少,或安靜的胎兒突然胎動頻繁,可能意味著胎兒出現宮內缺氧的情況。
胎動突然增加或減少,可能是胎寶為了降低氧的消耗或缺氧影響到他們的中樞神經所致。
2. 胎心率異常
孕中晚期正常的胎心是規律和有力的,一般120--160次/分,胎心率也能反映胎兒健康狀況。
一般如果胎動減少前,出現胎心過頻的情況(超過160次/分),可能是胎兒早期缺氧的信號;胎動減少或停止(少于120次/分),不排除已經進入缺氧晚期,需要盡快就醫。
3. 胎兒發育遲緩或停滯
當臍帶扭轉過度,胎兒無法通過臍帶獲取母體輸送的營養和氧氣,就會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嚴重時可停止發育,表現為胎停或流產。通常孕媽想自測掌握胎寶成長情況,可以測量子宮底高度(恥骨聯合上方到子宮底最高處距離)。正常情況下,孕7個月后,宮高應該每周增加1厘米左右,如果持續兩周不增長,胎兒可能會發生停育情況,需要立即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三、引起臍帶扭轉的原因有哪些?
1. 主要病因
① 臍帶因素:如臍帶非免疫性水腫病、臍帶發育不良、局部華通膠薄弱可能與臍帶扭轉有關,在這些因素影響下,臍血管失去膠質的保護薄弱處,臍血管極容易順縱軸扭轉,導致臍血流受阻甚至完全阻斷,引發胎兒宮內窘迫及猝死。
② 胎兒因素:由于胎兒在宮內活動過于頻繁,可使臍帶螺旋反復扭轉加重,導致臍帶過度扭轉。
③ 母體因素:有部分學者認為,臍帶過度扭轉與孕產婦情況有關,比如經產婦腹壁松弛,便于胎兒活動,加之如孕婦在孕期劇烈活動,可導致臍帶過度扭轉的發生率升高。
2. 誘發因素
① 感染、情緒激動: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全身感染性疾病,劇烈運動或孕婦情緒激動均可導致宮內胎動頻繁,使原本扭轉的臍帶進一步加重,從而誘發本病癥狀出現。
② 臨產宮縮:臨產后宮縮使胎兒臍帶受壓供氧間斷受阻,加之臍帶過度扭轉胎兒儲備能力較正常胎兒低,胎兒宮內缺氧加重,誘發嚴重并發癥。
四、孕媽應注意什么,避免不良事件發生?
1. 體格檢查:目的是大致判斷胎動次數是否減少、減弱或消失。
數胎動:
① 建議從孕28周開始數;
② 一天數三次胎動,早中晚各數一個小時,一般每小時的胎動是3-5次,每5 分鐘內的連續胎動算一次,早、中、晚各1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就是12小時的胎動數,大于30次就可以了。如果是胎動突然增多或者是減少,考慮胎兒可能有缺氧的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做檢查。胎動數絕對值每小時少于三次,持續6至12個小時無胎動,或12小時少于十次。提示胎兒處于危急之中,需要及時醫院就診。
2. 胎心監護:目的是判斷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對疾病有提示作用。
胎心直接反映胎兒在宮內的狀態,正常的胎心率都是在每分鐘120次-160次,如果連續10分鐘,測到的胎心率都是每分鐘小于120次或大于160次,就提示胎兒宮內有缺氧的可能,這也不能排除臍帶扭轉的可能性。
3. 彩色多普勒超聲:目的是實時觀察血流速度和血管形態,對臍帶扭轉情況做到早發現及早處理,可降低對胎兒和孕婦的影響。如果B超提示:臍動脈S/D比值增高。此時需要及時告知產科醫生,判斷是否存在風險。
臍帶扭轉屬于一種突發狀況,難以預先得知,但孕媽可以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異常。無需過度憂慮,定期產檢,保持積極的心態,關注胎心、胎動,一旦發現任何不尋常的跡象,及時就醫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