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URMEET途覓”,作者:王巖。
很難把泰山跟青春聯系到一起,畢竟泰山為人所熟知的盡是“穩如泰山”、“重于泰山”。但到了00后征服泰山的時候,這座名山在網絡上的畫風竟然變得有幾分幽默俏皮。當橫掃全國的旅游特種兵在泰山折戟,他們說,“泰山會治服每一位嘴硬的人”;當人還沒到售票處就已經累的氣喘吁吁,他們說,“泰山從來不收廢物的門票”;當拖著發軟的雙腿從山上下來,他們說,“青春沒有售價,泰山就在腳下”。一夜之間,泰山跨過80后、90后,與00后交起了朋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泰山。當王朝早已成為歷史,不再需要用泰山作為君權神授的背書,泰山也為更多人呈現它青春化的面孔。泰山在00后中的人氣,是偶然的火爆,還是刻意為之?途覓TOURMEET周游列「國」之泰安站,聯合錦江酒店度假系列,我們帶著這份疑惑對泰山的旅游資源業態做了實地走訪。
天平湖的青春戰場
(度假)
2024年7月泰山天平湖游客中心啟用,游客可以從這兒乘坐直通車前往桃花源、天外村兩個進山口,從高鐵站到達天平湖游客中心只需10分鐘車程,為泰山西南麓打造出一個新的游客集散地。
泰安市已在天平湖旅游版塊布局多年,與泰安以古跡為主的傳統旅游資源不同,新版塊在文化演藝、游樂園、滑雪等流行元素上發力,與陜西旅游集團聯合開了以演藝為主的秀城,并引入了錦江酒店旗下的云居酒店等。新游客中心的啟用,為天平湖版塊度假經濟進一步蓄水。
作為泰山旅游開發的“第二戰場”,天平湖吸引年輕客群的意圖明顯。從2023年開始,泰安市連續兩年在天平湖舉辦新青年音樂節,以2024年為例,音樂節召集了22組國內知名樂隊和歌手,并把演出時間放在游客最為密集的五一假期。聽音樂節、順便爬個山、再吃個炒雞,這種混搭的方式對上了00后的胃口,現場兩天兩夜人氣爆棚。盡管活動時間較短,泰山用這種節慶狂歡與年輕人搭上了線。
“年輕人+演唱會”,讓天平湖景區找到了一種發力模式,據悉,2025年央視跨年晚會的會場設在泰安天平湖,國內一眾實力歌手云集,還策劃了特別演出與泰山互動。借助泰山文化遺產的影響力,用流行方式在年輕人中高頻曝,天平湖景區試圖在00后群體彎道超車。
除了節慶活動,泰山天平湖云居酒店在日常運營中找到了自己與年輕人的溝通方式。依托著這里的慢時光,云居酒店為緊繃的年輕人組起流行的“脆皮養生局”。云居酒店汲取東方閑趣,注入酒店日常,追求身心與自然同步,正契合年輕人“在快節奏中加點傳統養生”的健康哲學。
在泰山天平湖云居酒店,漫步天光云影之間,呼吸純凈空氣、體驗綠色飲食,酒店日常組織瑜伽、太極、八段錦、投壺等活動,讓都市青年來此chill一下。不同于音樂會的狂歡,也不同于登山的劇烈,這種方式潛移默化的參與到年輕人的日常度假中,創造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互動。
新山水的個性攻略
(戶外)
除了演唱會以外,泰山找到了與年輕人互動的另一個抓手。
春天一到,漫山桃紅柳綠,泰安本地人就開始尋找有山有水的僻靜角落露營,夏天流水鏗然,溪邊都被納涼玩水的戶外愛好者攻占。泰山山脈巨石林立,山頂積雪融化在山澗中形成無數溪流,有的形成高山草甸,為戶外露營創造了天然的場所。
2023年、2024年泰安市連續兩年舉辦了泰山露營大會,每屆規模上千人,每年選取不同的露營地作為主會場,聯動起泰山周邊各類戶外旅行資源。在2024年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上,泰安市相關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體育+文旅的模式,泰安過去已經打造出泰山登山比賽、泰安馬拉松、環泰山大徒步等影響力較大的賽事,未來會將體育與文化、旅游更多融合,讓泰山IP年輕化。
泰山的戶外運動計劃中有一個新的變化,不再只集中在傳統登山路線,而拓展到泰安周邊山脈、濕地,讓旅游資源變得多元化。比如在泰安九女峰轉型中,邀請了國內知名設計師設計了九女峰書房、故鄉的月等度假場域,把人們心中的故鄉變得具象可親。九女峰擁有高山攀巖和森林露營的自然稟賦,適合徒步、騎行、攀巖,從傳統村落到戶外運動由淺入深、層層挖掘,打造出一個有地區影響力的戶外勝地。
在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可以看到年輕人正在主動挖掘泰山小眾目的地,從汶河濕地、到蒿灘市村,許多秘境被發現,自發形成了露營點或者徒步路線。在泰山登頂的傳統路線之外,戶外愛好者們也分享出東御道、天燭峰等小眾路線,并附上了詳細攻略。
在這一波戶外運動的風潮下,傳統泰山景區正在被改變。從單一的登山路線,變成了有徒步、露營、旅居度假等小眾而多元的旅行方式。每個人都可以為心中的泰山做出自己的注解,用個性化的旅行方式讓泰山變得年輕化。
古老遺產的年輕化猜想
法國漢學家沙畹曾說:“中國的山岳俱為神明。她們被看作受崇拜的自然的力量,有意識地作用著,因而能夠通過祭祀獲致禎祥,她們也會為祈禱所打動。”在中國文化中,泰山與中國的其他山岳俱是生命的庇護之所,它們一方面扮演著自然神的角色,支配著周邊地區的土地、河流;另一方面,扮演著人與上帝主宰之間溝通的橋梁,轉達、協調人們的祈愿。
但是泰山與其他山岳不同的是,它發展出了一套獨屬于中國人的“薦生納死”文化體系,比如人們熟知的蒿里山、奈河橋原出自泰安境內。在過去,泰山被認為所有生命的孕育之地,也是所有生命的魂歸之所。在此基礎上,融合道家自然觀和佛家的道德觀,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地域文化。而后經發展,在男性祈禱的神明之外,又發展出女性祈禱的護佑生育的女神。
信仰之下,幾千年來,泰山積累了許許多多故事傳說、封禪文獻、祭告書文、歷史典故、碑刻書法、廟宇雕塑……這些有形的、無形的文化共同構成了泰山遺產。所以,也許泰山在人類學家眼中會看到宗教,在金石學家眼中看到書法,在歷史學家眼中看到史料,在文學家眼中看到詩歌,在旅行家眼中看到山川... ...而在普通人心中,看到精神寄托。
當下諸多對泰山IP年輕化的塑造,更多停留在大眾流行文化層面,這種層面的傳播固然可以獲得人數上的優勢,但缺乏精神層面的影響力。作為中國內涵最為豐富的文化符號之一,泰山IP不應局限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還可從藝術、城市、哲學的視角尋求更多元的當代語義傳播。
同樣是國民精神符號的代表,擁有800多年歷史的盧浮宮展示了如何與時代保持同步。1993年,在建筑大師貝聿銘操刀下的盧浮宮改造,將現代性引入盧浮宮,把這個時代印記刻入古老建筑體中。從一座皇宮、到一座博物館,再到公共教育和城市公共空間,盧浮宮以開放與包容始終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法國一位青年藝術家Léo Caillard,通過數字藝術為盧浮宮傳統藝術品展出帶來顛覆,比如他用數字技術給所有luo體雕像都穿上了衣服,用數字打印技術制作蝙蝠俠、美國隊長等雕塑與古典雕塑同臺展覽,這些驚世駭俗的舉動引起了話題之外,也讓人們看到高高在上的古老藝術品也可以與生活發生關聯,讓大眾從藝術中獲得快樂和感悟。文化遺產的年輕化,需要包容性,需要想象力。
泰山經石峪有一處摩崖石刻《金剛經》,被學者推斷為僧安道一之作。這位在19世紀末才引起關注的北齊書法家,被盛贊為可與王羲之、顏真卿比肩。僧安道一的作品除了泰山之外,集中在泰安、濟寧等周邊區域山川。他的書法契合當代審美,人們可以跟隨他的石刻,在自然山丘的尺度下,感受藝術與天地共生的恒久生命,讓靜默的山川,因書法藝術的介入變成可以交互的場域,由此而衍生一系列藝術展、藝術游學、分享會。這種古跡、藝術與旅行的跨界何嘗不是泰山IP傳播的一種新思路?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上層社會的青年在畢業成人前,往往要做一次遠足旅行,到希臘、羅馬等歐洲文明發祥地深度遨游一番,翻譯家借用杜甫的詩名,將它翻譯為“壯游”。二十歲的司馬遷曾壯游九州,南至九嶷山、東至會稽、北至齊魯,“網羅天下放佚舊聞”;二十幾歲的杜甫也曾壯游齊魯,與自己的偶像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前人的壯游,用知行合一的方式探索生命的深度,對于泰山這座古老遺產,也呼喚更多的壯游,來抵抗當下的注意力失焦,重新思考旅行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